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佛说无常经》知、情、意、行的超越进路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6 10:32:29
《佛说无常经》知、情、意、行的超越进路  按:现代人在不确定性、焦躁茫然、放纵空虚的生活状态中,痛苦的心灵需要慰藉,脆弱的生命需要安顿,平面化的精神需要从物化、私欲中超越出来。《无常经》上承原始佛法的平易朴实,下启大乘的悲智行愿,对现代人的精神超越具有现实性、激励性、系统性、次第性、实用性等意义。作者的《现代人精神超越的进路以<无常经>为线索之开展》一文,曾发表于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
《佛说无常经》知、情、意、行的超越进路

《佛说无常经》知、情、意、行的超越进路

  按:现代人在不确定性、焦躁茫然、放纵空虚的生活状态中,痛苦的心灵需要慰藉,脆弱的生命需要安顿,平面化的精神需要从物化、私欲中超越出来。《无常经》上承原始佛法的平易朴实,下启大乘的悲智行愿,对现代人的精神超越具有现实性、激励性、系统性、次第性、实用性等意义。作者的《现代人精神超越的进路以<无常经>为线索之开展》一文,曾发表于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2011年第10期),现节录如下以飨同修。

(一)知:无常、苦、空、无我、寂静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如《无常经》所描述的,(1)生命的无常: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上至非想处,下至转轮王,七宝镇随身,千子常围遶,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众苦;(2)自然界的无常: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3)凡所拥有的都将失去:譬如路傍树,暂息非久停,车马及妻儿,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鸟,夜聚旦随飞,死去别亲知,乖离亦如是。所以,一切生命、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皆是无常的。

  无常,是大家显而易见的,然而内心的恒常感却是无比的坚实。人及其寿命,相对这个浩瀚的宇宙,实在太渺小而短促了,因此对于高山、大海、地球、日月有种以之为恒常的错觉。直到科学发展起来,人们才确认地球上曾经沧海变桑田、高山成深海,日月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尽管知道有限,但人们对之还是潜伏着恒常感,仿佛那毕竟还是很遥远的事。即使对短暂的人生,也不觉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反而在五欲的享受中忘却了生死大事。然而无常总是不期而至,老病死终究得面对,于是人们的解决策略,要么出于对生的本能性捍卫和对世间欲乐的迷恋而追求长生不老,诸如中国古代的辟谷、炼丹,现代控制寿命的生物科技;要么寄寓死后到达本体世界或天国而获得永生,诸如老庄的复归于道、婆罗门的复归梵我、耶教的天国梦想。依佛法看,这都是恒常感下的我执在无常中的反应。对于世事的无常,没有人不感叹的,但是由于对无常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浅层意识里,当遭遇无常时却总是无力拔苦;其次,无以预防、调伏,顺境时的得意忘形,欲境中的放荡不羁;再者,不能化解物我、自他的对立,从私欲的小我中解放出来。

  佛法的无常观则有着深深的智慧!首先,无常必然导致苦,如《无常经》所述: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少年容貌暂时住,不久咸悉见枯羸;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观生死隔,云何不愁叹,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俱,此时徒叹恨。佛法说一切皆苦就是对无常的价值判断,《杂阿含经》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22]。从感受上讲,固然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然从无常的必然性上看,一切感受都是不稳定的,所以本质上就是苦。当我们如实地来观照身心的话,就会发现所谓的乐,其实是苦的暂时缓解。比如身体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就会难受,调整一下就会觉得舒服,然后时间长了必然又会难受,所以这舒服实际就是来自苦的暂时缓解,犹如往空中抛起的石子终要坠地一样,快乐最终还是要消失在苦中。所以,与其说人们是为快乐而追逐奔命,不如说是出于苦的逼迫;能体认一切皆苦的人,就能在一切苦中平静地对待,远离一切的无益之苦。佛法说苦谛,这绝不是隐讳痛苦、盲目求乐的态度,更不是懦弱者的被苦倾轧而不思进取或玩世不恭的作为,而正是正视苦的存在,进而发现造成苦的原因、寻求苦的解决之道并给以彻底解决。

  《阿含经》中常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苦,何以就是无我?当人们心想、口说我时,实际蕴藏着的是主宰、自由、快乐的意欲,众生就是执着我这种意欲而于称意与否而起贪瞋而造作生死苦业。《无常经》说: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即使我们再如何不情愿,都无以扭转这痛苦的局面,何以有主宰、自由、快乐可言?!所以,无常则必然是苦,苦则明明白白地确证无我。《阿含经》中常将无常、苦、空、无我连着说,分开来的进路则是二种: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常故空,空故无我。若说前者是从感性上入,后者就是从理性上入,即不待苦的产生,而直接观察:既然一切都是暂时的存在,也就没有常性可得,即是空,见《杂阿含经》云: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23]所以,五蕴、六处或六界皆是无常、无恒、变易法,即是空,则五蕴和合的我定然亦空,即是无我;既然我空,则我所亦空,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24](寂静即是解脱的状态)。总之,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25]。

  可见,佛法的无常观是经由深彻的体察和理性的抉择所流露出来的,揭示了无常的必然性所透脱出来的苦、空、非我我所、寂静,能尽扫我们对外物、他人、自身的爱念、执着,从而觉醒过来,不为无常处所羁绊,获得一种心安自在、智慧光明、慈悲利生的人生!所以,对《无常经》的数数读诵思维,是悟道解脱的良好开端。

(二)情:少欲、知足、慈悲

  人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存,由物质与精神引起的痛苦并存,是古今一致的;差别在于古人物质匮乏之苦甚于精神之苦,今人物质丰富而精神更苦。《无常经》所言的常求诸欲境,即道出了现代人精神苦境的症结所在。欲望是生命躁动不安的罪魁祸首,是生命自我摧毁的利器,是生命之间争斗的内因;欲望与欲境,二者本身都是虚妄无实的、变化无常的,是必然导致苦果的。所以佛法强调身心一切都要放下,以如实地观无常、苦、无我而自然地达到离欲、离苦,实现生命的超越!现代人无法苛求离欲,但应该少欲而知足,唯有如此才能常乐,所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30]在这数位时代,形形色色的引诱人欲的欲境蜂拥而至,这是外缘;现代人主动追逐种种感官刺激,这是内因。依缘起的视角看,纷繁绚烂的欲境引发并助长了人们的原始欲望,与此同时,不由自主而一发不可收拾的欲望又使得种种新欲境得以不断滋长,二者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纠缠之中,导致的后果竟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耗费、国家社会的争斗、民众生活的聒噪、道德生命的腐化这个时代,人类危机要降级,必须呼吁收敛欲望、少欲知足!而要使平面化的精神得以超越,批判欲望应是永恒的话题。

  若说少欲、知足是从消极面上的净化私欲,那么慈悲就是积极地充养人性光辉的一面。《无常经》说:稽首归依无上士,常起弘誓大悲心,即是赞叹诸佛,也是勉励我们以佛为榜样,学佛利生;在回向偈中,规劝听法者常于人世起慈心,即要我们在认识到世间无常、老病死之苦后,不仅要能够自我调适,也要能够推己及人、观待他者,拔其苦、与其乐。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竞争激烈的生活中,情绪容易焦躁、嫉妒、愤恨,乃至产生报复行为,因此要将这自害害人的瞋恚之心化为慈悲之心;在这利益至上、私欲炽盛的人情世故中,人会不自觉地变得自私、麻木,因此要以慈悲来温润自心。人类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缜密,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谁也离不开谁,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联系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因此,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发扬慈悲的精神更为迫切。所以,面对这纷扰的世界,我们不仅要少欲知足,还要抱着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的悲愿来消融!

(三)意:为善、解脱、圆满

  意,即意志,是人生追求的内在动力,就是佛法说的发心、愿力。《无常经》说:常求诸欲境,不行于善事,云何保形命,不见死来侵,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现代人一味地追求名利,如果不知善恶业报的道理,不知修集人天善趣的福德资粮,不仅会徒劳无益,甚至种下未来的苦因。这样的业感说,能使人们摆脱寄寓外在神秘力量的盲从心理或不择手段的意图,而转向从自己的身心着手,努力将自己的未来建构在合乎自他和乐的道德行为之上;同时能消除对逆境的抱怨情绪、对顺境的骄奢心态,能平等对待一切贫富贵贱,能安于当下而于未来永不失望。

  无常是不可抗拒的,福业的积聚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享受的过程中不断削减,即如《无常经》说:上至非想处,下至转轮王,七宝镇随身,千子常围遶,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众苦。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亦如蚕作茧,吐丝还自缠。对自由和美满的渴望是人的一大特性,面对生命不由自主地流转沉沦,对人天福乐也就不免要看淡看破,要求来个彻底的解脱!解脱之道的纲领就是经中所说的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菩提妙华遍庄严(戒定慧三学)。具体展开即为三十七道品,该经切要地摄颂为三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二五(五根、五力)理圆明,七(七觉支)八(八正道)能开四谛门,修者咸到无为岸。

  解脱是生命的离苦,生命的圆满还在于秉持慈悲的精神,以佛陀为榜样,以菩提心、大悲心为动力行诸波罗蜜门,即该经云:常起弘誓(愿波罗蜜或菩提心)大悲心,为济有情生死流,令得涅槃安隐处,大舍(布施波罗蜜)防非(持戒波罗蜜)忍(忍辱波罗蜜)无倦(精进波罗蜜),一心(禅定波罗蜜)方便(方便波罗蜜)正慧(智波罗蜜)力(力波罗蜜)。这菩萨道的修持纲领就是:悲智双运、福慧等持,即经中所言的当勤策三业,恒修于福智、常于人世起慈心,昼夜自身依法住。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由此自利利他悉圆满才是生命的真圆满!

  《无常经》说随机引导非强力,佛法就是因应众生的根基而施设的,虽有人天道、解脱道、菩萨道之别,然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后后是前前的归宿,一切无非是通往生命大圆满的大道。这种不离于现实人间、具体生命,而又指向生命终极圆满的人生追求,不就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沉的意欲吗!

(四)行:个人行持、生命关怀

  《无常经》在个人行持上可从四个方面着手:(1)《无常经》的简明易诵适用于忙碌的生活,早诵一遍以提起正念应对白天纷繁变化的外缘,晚诵一遍以收回心神、安详而眠;(2)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而心浮气躁,上班族多坐少动而气血不畅,所以禅坐和经行结合起来调整身心极为必要,其中随意默念《无常经》的偈颂都有助于使人心平气静下来,并更好地思维体察无常的妙义;(3)在待人、接物、处事中提起无常想,转化轻慢、嫉恨、悭贪、烦闷等不良心理情绪为诚敬、宽容、慈悲、知足、平静等光明之心;(4)在种种无常的世事中历练,诸如得失时、聚散时、老病死时,有《无常经》的正见正念,则看得破、放得下,在寂静的光明中安然度过。总之,人要活得心安自在必须正面无常,要能在生命无常的关头立定脚跟,就必须于日常中数数修习;有了平时的积淀,一旦遇到大的无常事相,却也未尝不是一个促成悟入法性空寂之契机!

  在这个组织化的时代,个人行为的自利利他毕竟难以形成气候,更要使之成为团体组织的力量。《无常经》凭其特色,完全可以运用到团体中来。在对内共修共利的方面,作为日课、法会、放生、禅修、经行、瞻病、送终等的内容自不待言,在对外关怀现代生命方面,则可以运用于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学校、企业、家庭中的生命教育;慈善组织的人员培训及其慈善救济的内容与对象;临终关怀中对亡者与生者的双重关怀;等等。运用的过程中,可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联想到马鸣为《无常经》撰写偈颂的情形,及其文艺行化的风格,我们可以为《无常经》谱曲,使之成为广为传唱的生命之歌;可以将之与马鸣的传记结合起来,以戏剧的形式走上舞台与荧屏;可以作为现代诗歌朗诵的一个经典之作;可以作为书法、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创作的题材等等。总之,把《无常经》的内涵与精神发扬出来,点燃现代生命之觉光,超脱无明苦恼之逼迫,追求生命圆满;由此从根本上缓解人类社会内部及其与自然的急剧矛盾,使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地球之间和谐相处,共创人间净土!

注释:

  [22] 《杂阿含经》四七四经,卷17,T2,p121a。

  [23] 《杂阿含经》二三二经,卷9 ,T2,p56b。

  [24]《杂阿含经》二四经,卷1,T2,p5b。

  [25]《杂阿含经》二七○经,卷10,T2p,71a。

  [30]《佛说八大人觉经》,T17,p715b。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成语名称以火去蛾成语拼音yǐ huǒ qù é成语...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成语名称以火止沸成语拼音yǐ huǒ zhǐ fèi成...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成语名称以煎止燔成语拼音yǐ jiān zhǐ fán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