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了凡四训》修福积德造命法之五(2)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6 10:34:43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  这是举出意恶里最重的邪淫。俞先生虽然没有邪淫的实迹,也就是没有做邪淫之事;但是有这个意思,有这个心,不过是无缘而已!所以叫他自己认真的反省,如果因缘凑合,你能不能像鲁男子一样呢?鲁男子是《孔子家语》里的一段记载。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个人,确确实实做到不动心,那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  这是举出意恶里最重的邪淫。俞先生虽然没有邪淫的实迹,也就是没有做邪淫之事;但是有这个意思,有这个心,不过是无缘而已!所以叫他自己认真的反省,如果因缘凑合,你能不能像鲁男子一样呢?鲁男子是《孔子家语》里的一段记载。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个人,确确实实做到不动心,那才是真正的‘终身无邪色,可以对天地鬼神’,而你做不到。你仍然有邪念,真是自欺欺人。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馀。  张公说:这是你们文昌社订的规条,你都做不到了,其馀的更不必说!由此可知,张先生所说的“专务虚名”不假。一条一条列举出来,使俞先生无话可说。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於天。  你每年所写的疏文,灶神爷确实帮你送到天上,呈交给天帝。  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善行可记。  《了凡四训》末後一章有“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要相信。现代这些邪鬼恶神充满世间,心地要是不正,必然走入邪道。邪教佛堂、神坛,这些事确确实实妨碍了正法弘传。鬼神之事,真正是有!可见上帝对他不是不关心,天天派这些尊神来考察。这些年中,并没有善事可记!  但於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於胸。不可纪极。此诸种种意恶。固结於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这一段开示,最为紧要,我们要能真信。张公虽说的是俞先生,读者尤当确实反省,字字句句实在忠告自己。鬼神天天在考察,找不到他有善念。只看到他虽然没有贪、瞋、痴之行,但是有贪、瞋、痴之念,有嫉妒、褊急、傲慢的心。‘高己’就是傲慢;‘卑人’就是轻视别人,瞧不起人。‘忆往期来’,即追念过去,期望著将来。‘恩仇报复’,心里都是这些恶念,这就是说明他的‘意恶’。身口意三恶业,意恶为最大;身、口二业都从意恶而生。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净了,身口自然清净;意要是不清净,身口也假装不来。我们看看俞先生过去他就只在身、口上假装,意恶则丝毫没有改变。神明的鉴察特别著重“意恶”,所以告诉他这些果报,实际上不只如此。所以说‘君逃祸不暇’,你逃避灾凶都来不及了,还求什么福?你那里还会有福报!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  这位陌生人,对俞先生心底隐藏的恶念知道得这么清楚,都把它说出来了,俞先生听了,确实害怕,伏在地上流者眼泪苦苦哀求说:你既然晓得这些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绝不是普通人,求您来救度我!这段就是说明他还有一点善根,凭者这点善根,神明才度他。若无此善根,也不会遇到神明。思之!思之!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  这就是他可以改过自新的一线生机。他是个读书人,通晓道理,也晓得羡慕善行、善言,以此为乐。  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  就是还有这一点善根,但是善根不厚,烦恼、习气太重。  但旋过旋忘。  一过去就忘了。  信根原自不深。  他的毛病就在信根不深,习染太重。  恒性是以不固。  没有恒心、没有耐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何尝有一事著实。  毛病就发生在这里。我们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四众弟子,自己反省有没有常犯这些毛病?我们听到善言欢喜,见到人行善事也欢喜,但是过后就忘了,跟俞先生犯同样的毛病。这不只是说我们--俞先生是明朝的人,跟憨山大师、莲池大师同时代;在过去释迦牟尼佛出世的那个时候,也是这样,没有例外。如果善根真正深厚,早就成佛作祖了。成佛作祖的人毕竟是少数!诸位再想想: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之后,为什么要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因为众生有这些毛病!天天讲,天天劝,听了耳熟,习惯成自然,假善也变成真善了!装好人,结果以后变成真正的好人。天天劝,三天不劝,人就变样了!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想自己几个人建道场,大家在一起共修。我过去也很有兴趣,也有这个理想。结果怎么样?刚刚创始的时候,真是菩萨发心,成佛有馀;道场一建成了,就争名夺利,反目成仇。我见过许多道场,几乎没有例外,都是这样!我们想到过去的从林寺院里,为什么要分座讲经(天天讲)?再想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你想他的团体,经上说“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真的,要不是天天劝念佛,就不免打架、闹意见。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他要休息一天,僧团里就要出问题了。这在佛法称“薰习”。能令善根少的人渐渐地薰习深厚。善根深厚的人薰习,他就开悟了。由此可知,这个经教不能一天不讲求!《感应篇直讲》,分量比较少一点。古代读书人每月有一定的日子,轮流开讲。常常讲《感应篇》,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劝善的书。可见从前这样的讲座,在中国非常普遍,可惜现在反而没有了。常常讲,常常劝,有的时候人心还是不能挽回!要是不讲,那还得了!所以,确确实实要普遍的到处去弘讲。我也劝勉同修要发心,先不必学讲经,先学讲善书、讲因果。至于讲法、讲的材料,我们慢慢再研究、编辑。就是像这个样子,到处去讲,讲演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星期,一天讲一次,七天就圆满了。这样才能普及。教材要重新编辑,像《阴骘文》、《感应篇》、《了凡四训》,都订作七次,七天就讲圆满。我们要精编教材来训练同修们,大家发心弘扬,以此做基础,而后进修大乘佛法,才得真实受用。没有这个基础,学习大经大论,不过是好听而已!这跟俞净意公一样,好高鹜远,专务虚名,不切实际,意恶还是改不掉;大的劫难到来时,我们凭什么避免!这是当前亟须做的课题。俞净意公的善根我们有;他的恶报,我们还没有现前。可见我们的意恶比他稍微好一点,轻一点。要是像他一样,果报就惨了!因与果一定相应,丝毫不爽。古德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除非你明心见性,破除《金刚经》所讲的“四相”、“四见”,转凡成圣,转十界为一真,那才行!四相未破时,就受因果定律的主宰,在家如此,出家也不例外。几时破了我执,见思烦恼断尽,出三界,才勉强说你超越生死轮回了。我们以俞净意公作镜子,对照自己的言行。这一段责备就是说他‘信根不深,恒性不固,没有长远心,没有耐心’。指出他生平那些‘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都是‘专务虚名’。‘何尝有一事著实’,就是没有一桩事情是脚踏实地,尽心尽力,认真去做的。  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犹欲责天美报。  ‘责天’就是求天的意思。天没有降福给他,他就责怪老天爷,求天神降福给他。  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这是举譬喻说:你的田地里种的都是荆棘,却指望将来收到好的稻米。那有这种道理!这与因果不相符。同学们读了之后,要认真去反省,痛改前非,脚踏实地,从心地里修起。再回头看看《了凡四训》,照他的方法断恶积善,养自己的谦德,改自己的毛病。书上一再告诉我们,三年必有效验。如果勇猛精进,虔诚恳切,半年就变样子了,就不相同了。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  读这篇文章,给我们更大的警惕,更具实效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们,我们必要认真反省、检点。而后在我们修学的环境与过程中,所遭遇到的这些因果,自己就能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后,信心愈坚固,慧眼愈明朗,往后功夫才真正能踏实,才能得力。自从我们讲了一遍《了凡四训》之后,也有不少同修跟我说:“很受用!过去不知道的毛病,听了这一遍之后,自己想一想,毛病确实是不少。”这就大有进步!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想要回转就相当困难。所以,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利益。灶神爷--张先生,把俞先生的毛病,一桩一桩指出来。俞净意先生不能不服!好在他还有改过之心,所以,才能感应道交,感得灶神真正现身在他面前。这段文就是传授他“改造命运的方法”,也就是“改造命运的秘诀”。我们在世间,必须要明白无始劫来积习深重。明了以后,就要彻底改过自新,转变自己的命运,不怨天,不尤人。因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谓“自作自受”。我们自己再造善业,再结善缘,后来的果报当然很殊胜。这一段非常重要--就在念头上转变,再造自己新的命运。‘君从今后’,灶神告诉俞净意,从今以后你‘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这些都是世俗的事情。‘先具猛力。一切摒除’,这就是彻底悔改。从心地里把这些妄想、杂念都断除。诸位想想,讲得很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试问:我们那个人不想断妄想,不想使自己心地清净?虽然天天这样想,可是妄念依然纷飞,究其原因就是积习太深所现业障之相,也叫“业相”;说得更实在一点,就是“恶业之相”。我们立刻要觉悟,这不是好相。“觉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觉悟就不能改;觉悟才有改的希望。所以,佛告诉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此地所讲的“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这些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觉悟--我业障深重,为什么还有这些妄念,还有这些罪业之相?这一念就是“觉”,就是光明,就是惭愧心。我们应当向那个方向走呢?‘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这是教我们初步用功的方法。就是告诉我们下手的初步,要把那些“恶念”都除掉,把善念提起来。这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二六时中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但心里要有大转变,而且在行为上也要认真的转过来。要用什么态度做善事呢?不图报。做了善事,对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别人报答。要认为行善帮助人,是我的义务,是我应该做的。甚至我们做善事、对人好,人家以怨报我们,我们也不在乎。问心无愧!即使别人误会也没有关系,放着胆量去做。不要做了几桩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就认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当。为什么做了好事、待人好,还要受人责备呢?想想《金刚经》里所说的,这正是自己过去世业障深重,他替我消业,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吗!因此,我们不要灰心,只理会善一边去。‘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就是踏踏实实的去做。切切实实,直捷痛快的去做。‘耐心行去’,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这样去做;并且还要发愿,生生世世都这么做,这才是“菩萨”。这是我们力量办得到的。‘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换句话说;我力量虽然达不到,我有这个心,要存这个心,使此善意圆满。诸位要晓得,佛家所谓“功德圆满”,是指善心善意,确实“圆满”。并不是样样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圆满,因为有的力量达不到。力虽达不到,但是有一个圆满的心,这样功德就算圆满了。所以,佛法常讲,“论心不论事”。圆满不圆满是在你心地里;心地善意若不圆满,则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圆满。  第一要忍耐心。  没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萨六度里面所说的“忍辱波罗密”。忍辱为什么不把它翻成忍耐呢?诸位要晓得,世间法里面最难忍的就是辱。中国古时候读书人常说:“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不能接受侮辱,可见得杀头都容易忍,侮辱不容易忍。因此,佛法到中国,六度中的忍度,译经师就用“忍辱”--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这是忍中最重、最难的。所以,什么都要忍耐,能忍耐就有成就;能忍是福德之相,反之,不能忍就是罪业之相。我们要学忍耐。  第二要永远心。  永远心就是“恒心”,恒心不变。既然发了这个愿,绝不更改。无论是在什么环境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愿,久久功德自然圆满。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这两句是要我们痛戒的。‘惰’是懈怠、懒惰。往往一般人刚刚发心的时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时间久了就懈怠,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常说,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初发心,那就没有一个不成佛的。可见初发心,确实是真心、清净心、勇猛心、精进心。古人也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味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这是懒惰、懈怠、没有恒心,越学越变成老油条了。这样的学法,怎么能有感应道交呢?感应是凭“真诚、精进”而来的,不是从懈怠中来的,所以,一定要戒懈怠。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欺骗自己。欺骗别人很容易;欺骗自己是极深罪业。人要做到不自欺,没有不成就的。所以,必须天天读诵《了凡四训》、《感应篇》。这就是一面镜子,每天早晚都得要对照心行。诸位要想真正学佛,在佛法里成就,就应老老实实、恳恳切切地把《了凡四训》跟《感应篇》,认真的学三年,把基础奠定,而后佛法才能得力,否则想佛法得力,自然有困难。有很多老修行、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谈起,学佛几十年仍不得力。原因在那里?也就是说懈怠、自欺,从来没认真过。满腹的牢骚,怨天尤人,那怎么行呢!心行都与佛法相违背。  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  只要你长久这样做,也就是认真修三业清净。照这样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验。  君家事我。甚见虔洁。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这些都是劝勉的话。俞先生对于灶神爷还很相信,初一、十五晓得上香、上供,对他很尊敬,这才有感应,灶神特地把这个意思告诉他,教他‘速速勉持’,赶快勉力修持,尚可挽回天意,也就是扭转命运(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诸位读了这一段文之后,平心静气的想一想:我们一生的遭遇,还没到俞公这个悲惨的程度,可见我们三业的过恶,没有他重,他都能挽回,我们要是能照做,挽回的时间应该比他更短。他要三年,诸位如果去做,一年也许就可以了。这一点不假,我们要生清净信心。  言毕。即进公内室。公即起随之。至灶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  这一番开示讲完了之后,张公就进到里面,走到厨房里就不见了!俞先生此时才晓得是灶神爷示现。一九四八年周邦道的夫人在南京寓所遇到地藏菩萨,也是面对面说了很多话。你若以为这是寓言,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转变命运的起点,千真万确的事实。  三、勇猛止恶修善·改造命运  因焚香叩谢。即於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志誓除诸妄也。  俞先生是在腊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他就从这一天起改过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现在改成“净意”,称‘净意道人’。诸位要知道,名号含义很深,名号就是提醒自己“顾名思义”,他要把“净意”两个字做到。所以,你要学佛了,归依时,师父给你取一个法名,意思就是告诉你,要把名号在心行上做到。那就是道,所以也叫“道号”。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沈。  诸位看了这几句,再想想,过去了凡先生刚刚改过的时候。我们要是照样去修,一开始当然也是这个样子。袁了凡是过来人,俞净意也是过来人,一开始都是进进退退。问题是要有忍耐心、永远心,这两种心很重要!只要有这两种心,有恒心、有毅力、有决心,要痛改前非,这些毛病慢慢会改掉。一下断不容易,是断不掉的。古代这些前贤都是作榜样给我们看,不是一下能断得了的。由此可知,听讲最重要。假如我们要求真实的效果,《了凡四训》一遍讲完,过一个礼拜,再开讲;一年中要讲十遍、二十遍,大家就都改了。为什么?天天在劝!若只劝你这一遍,讲完了,书都束之高阁,过几天都忘了,还能提得起来吗?真修行不容易!一百个人当中有十个能提得起来就不错了!如果要想真正成就的话,一年当中得听十遍、二十遍,我想在座的同修们当中,最低限度应有二分之一的人能成就,这一点也不假。所以,同修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本书我看过了,这一本经我已经学过了。当知菩萨们从初发心到等觉位,天天都在学,没有一天不学习。每年总得要讲几遍,这是自救。所以,你们听这篇文才是真正有福报,听《华严》、《楞严》,未必有福报;因为境界太高,学不到,有什么用处!而听了此记之后,马上就可以做得到,立刻就收到效果。诸位果然能够以三年的时间,从这一篇文上奠定基础;三年以后,再学大经大论就不一样了,这才是真菩萨。那时大经大论才能契机,现在不契机。为什么?因为好高鹜远。所以,经教必须要天天听、天天讲,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有效。读了这一段文,我们的信心、勇气就要提起来。  因於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这是求佛菩萨加持,因为靠自己的力量断恶修善,实在不容易。人家做的并不多,每天早晨拜拜佛,念佛号一百声。我们同修每天念佛号不止一百声,但是诸位用心不如他。人家的一百声,声声虔诚,我们所念的恐怕只是有口无心,那就不如他了。我们念一万声,抵不上他一声的效果。就是要诚、要敬,要诚心诚意去做。他能发这个誓愿,我们也要效法。发誓愿是督促自己。念观音也好,念阿弥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转变命运的关键之所在。这一念,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一点也不假。无论在何处,都有鬼神看着我们,若有这个警觉心,当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济於人。有利於物者。  ‘物’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广则遍及九法界一切众生。  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这是在“行持”上转过来了,前一段是从心地里转过来(观念的转变)。心念一转,身口的行为就随著转了,这是我们应当学习之处。从此以后,凡是于人、于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是闲;别人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时候也不必考虑‘力之继不继’,我有没有这个力量,能不能把它做到有始有终?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心尽力去做;做到一半,没有力量了,就随顺因缘,这样功德才能圆满。只问事之应为不应为,应该做不应该做,不问力之能继不能继。如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事无有不办者。‘皆欢喜行持’,都欢欢喜喜去做。委曲婉转的一定把它做到‘成就而后已’,这就是‘随缘方便,广植阴功’。这几句是行持的典范。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前是“自行”,此是“化他”。自行里有心行,心的念头转变,身、口、行为就转变。化他有五个重点:一、敦伦。“伦”是伦理,敦睦伦常。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伦常”。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这叫“敦睦伦常”。二、勤学。要努力读书,要读好书、读善书。三、守谦。《了凡四训》中讲的“谦德之效”。四、忍辱。五、深体因果报应的道理,恳切地劝导大众。  每月晦日。  ‘晦日’就是每个月的月终之日。  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每个月到灶神爷前报告一次。把这一个月当中,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法,月月报告。这就是说明他求灶神爷监督他。有一个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终,他就没有法子给灶神爷交差了。这个效果真是不可思议。诸位修学,不一定要写疏文去报告灶神,你们家里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圣像,就在佛菩萨面前,具疏以告之,比灶神那里还要灵,还有效。这都是要认真学习之处。  持之既熟。  下面两句是讲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议。  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样的境界,是我们非常羡慕的。他做了几年呢?  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我们想一想,他过去的业障多重!三年就转过来;袁了凡先生过去转命的时候,也是三年转过来。三年就见到效果了。为什么我们三年还做不到!三年时日不算长,为什么不肯自勉、发愤呢!希望同修们读到这里,应当要奋起,效法俞净意先生。  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江陵’是地名。张公是江陵人,张江陵是对他的尊称。最尊敬的人是称他居住的地名;像满清末年,大家尊称李鸿章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门里也常用这个惯例,我们称祖师大德,既不称名,也不称他的字或号,都是以地名或以寺名来称他。如天台大师,是指智者大师;我们不称智顗,而称为“天台”,因为大师住天台山。又如窥基大师,称为“慈恩大师”,窥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字,并不是他的名字,这叫“尊称”。这里也是尊称,张公是当时的首相。  辍闱后。访於同乡。为子择师。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这一次的考试,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后,他想在同乡中选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来教导他的儿子--为子礼请一位老师。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他既然想请一位品学兼优的人,乡里的人都推荐俞净意先生,从前没有学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间书房,请一位老师,这就是“私塾”。家里的子弟以及社会上清寒的子弟,有聪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来跟老师读书。俞先生应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儿童的老师,生活环境当然就改善了,不至于再像过去那样的穷苦潦倒;感应也来了。他带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张公非常敬重俞净意公的道德学问,所以也为他‘援例入国学’(国子监),张公替他报了名,入了学。当时国家所办的大学。不像现在大学有这么多,那时国立大学只有一所。而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做官的,是为国家培养通才的学府。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  从前读书人志在功名,得了进士,功名成就了。‘进士’是古代的最高学位,相当于现代博士学位一样。  一日谒内监杨公。  ‘内监’就是从前的太监,侍候皇帝的。俞公有一天去见老太监杨公。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杨公是太监,所以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是义子,现在所谓的干儿子,都是从外面找来的。他养育这些孩子,可以养老。他有五个干儿子,自己年老了,干儿子很孝顺。他叫这五个儿子都来拜见俞净意先生。  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岁。俞公一见面,就觉得很面熟,好像是从前认识的。  问其籍。曰江右人。  ‘籍’就是籍贯。‘江右’包括了现在长江以南,江西、江苏、浙江这一带,当时都称之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之。  这小孩还仿佛记得家乡,和自己本来姓氏。他小时候游玩时误入人家载粮食的船,船开走了,他也被带走。俞净意公一听之后,非常的惊讶。  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原来就是他遗失的儿子。他太太生了五个儿子,死四个,有一个失踪了!生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只剩一个女儿在身边。他的太太因为想念儿女,眼睛都哭瞎了。这个时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儿子。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  这个太监杨公很不错!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儿子,立刻欢欢喜喜的就送还给他了。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太太。  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改过迁善之报如是。诸位想想,眼睛瞎了,现代眼科这样进步,也不容易恢复。经上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怎么会没有感应道交呢!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寿。寿命都可以延长,疾病怎么会不好?这并不是迷信。经上说的理论,我们看了也很明了,说起来也能相信,可是经本一丢开就忘了。不能说不相信,是忘了!经上说:“境随心转。”《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经论中常说“万法唯心”、“一切法从心想生”!境界是我们心理变现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自己心理变现的。所以,“感应道交”是有理论依据的。理上能讲得通,事上就可以办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谓“理事无碍”,当然能转变。他的儿子孝顺,也非常难得,看看这一段,这不是容易的事!失踪这么多年的儿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亲欢喜流泪;儿子孝顺,能‘捧母之面而舐其目’。这一点很难得!他母亲因此双目复明,这是感应道交的事实。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  此时俞先生一家团圆。知道这三年改过迁善,正如灶神爷跟他所说的“不测效验”,即意想不到的果报,果然应验了。他这个时候对於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愿意做官了。  辞江陵回籍。  辞谢张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张高其义。  俞先生既中进士,就有服务公职的资格。从前读书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将来谋个一官半职,而这个机会到来,俞先生却不要了,放弃了,回家乡去。所以,张宰相认为他是一个义人。  厚赠而还。  张宰相为感谢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赠他贵重的礼物,送他回家。  公居乡。为善益力。  俞先生改过自新,力行三年就有这么好的效果,真实的效验,可知其往后行善必更积极。虽然传记里没有记载,我们也想像得到,必然还是用老方法--每个月终向灶神爷报告。相信他是尽形寿(一生)都不会改变的。人家是这么修行的,是这样的断恶迁善。  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么多儿女,结果只剩一子一女。他是从四十七岁才开始改过修善,五十岁得到感应。我们同修当中有很多人年纪很轻,要是能努力学习,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你们的前途太光明了!你们的效验、福报、感应必然超过俞净意、超过袁了凡。这是绝对做得到!只要诸位自己肯努力做,三年之后,事事如意,有求必应。为什么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儿孙命运都转好了,这是积德修善的感应。  悉嗣书香焉。  俞先生的七位孙儿个个书都念得很好,书香门第,个个成名。  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  俞先生遇灶神这一段往事是事实。他遇到灶神,经灶神一番开示之后才改过自新,到晚年就有这样的效验与果报。我曾说过,晚年所享的福报才是真实的“福报”;年轻人享福,老实说绝不是福。年轻时发达过早容易迷惑颠倒,造罪业。因此,年轻的时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享受。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过自新之事,毫无隐瞒的写出来,教训他的子孙。  身享康寿。八十八岁。  俞公寿命也延长至八十八岁。他的长寿是修得的,而不是命中所有的。因为前面灶神爷曾经说他:“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且不暇,何由祈福哉?”可知他没有福报。寿命是福报之一,五福中就有“长寿”。由此可知,他的长寿与福报,完全是他自己从四十七岁以后所修来的。这正是一切修行人的最佳榜样!  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  乡里大众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报,没有人不说他是力行善事,改转了自己的命运。先生现身说法,广劝社会大众,功德尤不可称量。  同里后学罗祯记。  这一篇文章是俞净意公同乡晚辈罗祯先生所写的。里面所说的话,灶神说的话,以及俞净意先生讲的话,都是实录。了凡先生、俞净意先生是在家同修与初学道者的好榜样,我们能够取法于这两位贤者,不但命运可以扭转,道业在这一生必定也有成就。云谷大师是出家人的榜样。所谓“出世要学高僧,在家要学高士”。袁了凡跟俞净意都是高士,我们以他们做典型、模范,照他们的方法学。如诸佛菩萨,做一切众生最好的样子,才是佛陀的好学生。

  金山活佛论相命乐观法师述  “世上的人,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享福,有的受苦?这就是因为各人的‘业’不同,不但大家的‘业’各个不同,就是一娘所生的儿女,遭际也都不一样,相貌也有好丑的分别,性情也有善的,也有恶的,行为举动,也都各式各样,何以美貌的夫妻,会生出丑陋的儿女?有的父母非常丑陋,儿女却长的十分端正?这就是各人过去造作的‘业’之不同,故现在受报也不一样”。活佛停了一会又说:“这个‘业’,非外来,亦非自然,都是造作出来的,也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胡老太问:“是眼造业吗?手造业吗?口造业吗?鼻造业吗?”活佛笑道:“全不是,眼耳鼻舌身都不会造‘业’,能造‘业’的,是自己的‘心’,一切唯‘心’所造,比如你胡老太会画,从前欢喜画山水风景,现在却欢喜画观音像,都是由你的‘心’转变,绘画的手,不过受你的‘心’指使而已,如果你‘心’里不想绘画,手也就画不出东西来,眼耳鼻舌身,都是同样道理。‘心’里不想看什么,眼就不会见到外面颜色,‘心’里不想听什么,耳朵也自不会听得声响,‘心’里不想嗅什么,鼻自不会了别香臭气味,‘心’里不起分别,身体也就不知有冷暖轻重粗细,一切都是‘心’的主宰,一切都是受‘心’的支配”。活佛说到这里,恐怕再说深奥了胡老太听不懂,于是转变话题说:“世上的人,都希望福贵寿考多子多孙,那晓得都是前世修积的,不是偶然,不是预先知道的,也非求得到的,前世有善行,这一辈子自然享福长寿,前世有儿女业缘,这一生,自然会有儿女,他自然会来,你不要他,他也要来,他要来时,阻挡不住;没有儿女,怎么也求不得,你要想知道你前世作的是些什么‘业’,那你可以在你这一生所受的上面去领会,你要是问你将来的结果怎样?就看你现在起心动念如何?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不要算命了”。活佛说到这里,打了一个长哈哈:“我真好笑!”大家问:“笑什么?”活佛说:“我笑世人懵懵懂懂的生,懵懵懂懂的死,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命,他前世干的一些什么事,是善事?是恶事?我更好笑那些算命先生,他自己的来历因缘和结果,自己都认不得,怎么能够认识人家的命运,敢大胆预料人家前途吉凶祸福?既然各人过去造的‘业’各人都不明白,试问,这个命又从何处算起?如何算法?怎样算得通?怎样算得明白?”活佛说著拍了一个巴掌叫道:“胡老太,算命这个勾当,是江湖术士欺骗钱财的把戏,信不得的,我告诉你吧!真正会算命的,只有释迦佛,他才知道大地人类的生死罪福果报因缘,信佛学佛的人,要信佛的说话,不要算命,只问你现在这个心。”胡老太听了活佛这番说话,才领略到“命运”两字靠不住,应该相信“业力”,当时感叹著说:“活佛,你的话提醒了我,我要早听得这话,也就不会做冤大头花那些算命钱哟!”大家听了一阵大笑。活佛那次谈命,他的那一番说话,指出佛教所说人生真理,他的意思,是叫人不要相信“命”,而是要相信“业”,教人不要造恶业,多造善业,自有好结果,中国人有两句谚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正是。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成语名称以水洗血成语拼音yǐ shuǐ xǐ xuè成...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成语名称以法为教成语拼音yǐ fǎ wéi jiào成...

以柔制刚 以柔制刚

以柔制刚成语名称以柔制刚成语拼音yǐ róu zhì gāng成...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成语名称以求一逞成语拼音yǐ qiú yī chěng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