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净土三经》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6 10:35:21
净土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是清净功德所庄严的处所。西方净土思想是依据佛陀在耆闍崛山所说《无量寿经》、王舍城所说《观无量寿经》、只树给孤独园所说《阿弥陀经》等三经而来,因此,以上三经称为净土三经。

  净土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是清净功德所庄严的处所。西方净土思想是依据佛陀在耆闍崛山所说《无量寿经》、王舍城所说《观无量寿经》、只树给孤独园所说《阿弥陀经》等三经而来,因此,以上三经称为净土三经。

\

  其中,《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及极乐净土的庄严;《观无量寿经》是说往生净土的行业,如观想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并极乐净土的庄严;《阿弥陀经》则略说极乐净土的庄严等。今将三经内容依序介绍如次: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师三国时代译经僧。印度人。广学群经,义畅幽旨。曹魏嘉平(249-253)末年至洛阳,于白马寺译出《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无量寿经》二卷、《四分杂羯磨》一卷等。  本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主旨在叙说阿弥陀佛于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愿成就依正庄严的清净国土,并叙及净土的庄严,宣说五恶、五痛、五烧的剧苦,劝发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全经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本愿缘起  阿弥陀佛的本生──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时,原为一国王,以闻佛说法,心怀喜悦,于是弃捐王位,出家作沙门,高才果决明智,与世超异。后闻世自在王佛为其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的善恶,国土的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而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五劫中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行已,至佛前具发四十八大愿,愿度脱一切众生。这就是本愿的缘起。   二、四十八大愿  《华严经》说:“一切诸佛悉具一切愿满,方得成佛。”因此,无有一佛少一愿行而成道者。但以教化的机缘不同,所发的誓愿也有差别,如药师佛发十二大愿是救现在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则是与未来乐。法藏比丘为度一切众生而发大誓愿,诸佛国土不离众生一念清净心而得成立。一切众生性本清净,只因一念不觉,流浪生死,无有了期,菩萨慈愍,发大弘誓,摄取众生。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无一愿而非众生本具之心,即以自心还严自土,如水赴海,如响应声。其大愿内容如次:  □国无恶道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不更恶道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身真金色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形色相同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宿命智通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天眼普见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天耳普闻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他心悉知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神足无碍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不贪计算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住正定灭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光明无量愿──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寿命无量愿──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声闻无数愿──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随愿修短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脩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不闻恶名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诸佛称扬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谘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十念必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愿是四十八愿中最重要者,所以有愿王、王本愿之称。  □临终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系念定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三十二相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供养诸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供具随意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演说妙智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那罗延身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一切严净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道树高显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诵经得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慧辩无限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国土清净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宝香妙严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蒙光柔软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闻名得忍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脱离女身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常修梵行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人天致敬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衣服随念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乐如漏尽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树中现刹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诸根具足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清净解脱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生尊贵家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具足德本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住定见佛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随愿闻法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闻名不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得三法忍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三、净土的庄严  极乐净土是依阿弥陀佛的本愿,于十劫之前所建立的清净世界,其国中的种种庄严不能具说,今依经文略述之。   □国土庄严  极乐世界国土由七宝合成,恢廓旷荡,不可限极,光明照耀,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既无须弥山、金刚铁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涧井谷,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恶趣。亦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佛身殊胜  □光明无量: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因此,无量寿佛又称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凡是众生遇此佛光,则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生起善心,命终之后,皆得解脱。  □寿命无量: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假令十方世界众生悉成就声闻缘觉,皆共集会禅思,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住于净土的声闻、菩萨、天人的寿命亦如阿弥陀佛的无量,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之。   □圣众庄严  极乐世界的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阿弥陀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能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只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其数。   □宝树庄严  极乐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有金树、银树、琉璃树、颇梨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宝树行行相值,茎、枝、叶、华、实等,均配置得宜,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树围有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出好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不遭苦患。凡极乐世界的人天见此道场树者,得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等三忍。这一切庄严都是因无量寿佛的威神力、本愿力、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故。   □伎乐庄严  极乐国土的宝树迎风摇曳,奏出微妙动听的音乐,世间帝王的百千音乐,乃至从转轮圣王至第六天上的万种伎乐音声,都比不上无量寿国七宝树一种音声。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是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种种庄严  □宫殿庄严:净土中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都是七宝庄严,并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交露(以宝珠交错造幔,其形如垂露)覆盖其上。  □宝池庄严:极乐净土的宫殿楼阁内外左右设有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浴池由七宝所成,池底敷沙,也是七宝合成,或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和成。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罗华、□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极乐世界的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池水高低,随心所欲,调和冷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池流不疾不徐,水波演奏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  □衣食庄严:往生极乐国土的大众,具足清净色身,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如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金、银、琉璃等七宝应器随意而至,百味饭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正报庄严  极乐国中的声闻、缘觉、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极乐国土人民的相好庄严犹如贫穷乞人之与国王;国王之与转轮圣王;乃至天帝之与第六天王的类比;极乐国土的菩萨、声闻容颜胜过天帝百千万亿倍,非诸天所能比拟。   □依报殊胜  无量寿佛国天人的衣服、饮食、华香、璎珞、宫殿楼阁,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宝衣布地,无量宝网弥覆其上,气候调和,微风吹动,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疾不徐,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奏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悦乐。  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其叶光明,无量种色,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   四.往生行业   □三辈往生  至心愿生弥陀净土的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可分为上辈、中辈、下辈三类众生。  □上辈往生: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中辈往生: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  □下辈往生: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  三辈往生,行虽有别,辨其正因,必须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圣号、修诸福善、回向愿生等四行,方得往生。   □胎生、化生  往生极乐净土的人,有化生、胎生二种。  胎生: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化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又他方佛国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化生者,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智慧胜。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皆无智慧。   五、五恶、五痛、五烧、五善  本经广宣五恶、五痛、五烧的剧苦,令修行者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的乐果。  五恶是五种恶行:  一恶:谓诸众生,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  二恶: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婬骄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心口各异,言念无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  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希望他利,消散磨尽,而复求索。  三恶:世间人民,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婬佚,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为非法,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不道。恶心在外,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系成事,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  四恶: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  五恶:世间人民徘徊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见人有善,憎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识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  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  由此五恶,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于未来世三途受报,无量苦恼,世世累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称为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善。  本经的主要意义有三:  □欲显净土之所因:佛陀广说阿弥陀佛宿世四十八大愿,以显示成就极乐世界之因。  □欲辨本誓之不虚:佛陀广说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功德严净,以显示弥陀宿愿必有所辨,使增行者往生的意念。  □欲示秽土之苦恼:《观经》中虽说未来一切众生为烦恼贼所苦害,而众生不闻痛恼相,即不能生起欣厌的意念,往生的行业也不能成就。  本经的汉译本极多,古来即有五存七缺十二种译本的说法,现存的异译本如下: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四卷  东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二卷  吴.支谦译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二卷  唐.菩提流志译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三卷  宋.法贤译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六册、《碛砂藏》第六册、《龙藏》第十九册、《卍正藏》第九册、《大正藏》第十二册。由于本经为净土教的根本圣典,因此,其注疏赞述甚多,不胜枚举,较重要的有: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一卷  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流支译  □往生论注         二卷  北魏.昙鸾注解  □无量寿经义疏       二卷  隋.慧远撰  □无量寿经义疏       一卷  隋.吉藏撰  □无量寿经宗要       一卷  新罗.元晓撰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三卷  唐.璟兴撰  □无量寿经起信论      三卷  清.彭际清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无量寿观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一卷。刘宋□良耶舍译。师西域人,刘宋时代的译经家。博通阿毘昙、律部,尤精禅观,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刘宋文帝元嘉(424-453)初年,赴建业,居于锺山的道林精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处处弘道,禅徒群聚。后还江陵,未久示寂,世寿六十。  本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是说观想弥陀、观音、势至等三圣及极乐净土庄严的方法。又于十六观中,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是最重要的观行,因此,经名亦依之而立。全经内容主要叙述佛陀应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为说修三福、十六观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   一、本经缘起  佛世时,王舍城的阿闍世王随顺调达恶友的教法,幽禁父王频婆娑罗王于七重室内,王母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每日澡浴清净,以酥蜜和□涂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又目干连日日至王所,授王八戒,佛陀亦派遣富楼那为王说法。因此,频婆娑罗王虽被囚禁日久而未死。一日,此事为阿闍世王察觉,怒将夫人闭置深宫,不令复出。韦提希夫人被幽闭后,愁忧憔悴,遥礼远在耆闍崛山中的佛陀,请求佛陀派遣阿难来慰问彼。佛陀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于是至宫中为其示现诸佛净妙国土。韦提希夫人于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佛陀进而为之广说往生极乐净土的三福行及十六观行。   二、三福行  三福行,是往生极乐净土者所必修的三种净业。即:  □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戒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事,名为净业,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   三、十六观行  十六观,就是十六种观法,又名十六观法、十六想观、十六正观、十六观行。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的身与净土,得以往生极乐,总其观行有十六种。即:  初观:是日想观,又名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  第二观:是水想观,又名水观、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  第三观:是地想观,又名地观、琉璃地观、地想。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  第四观:是宝树观,又名树观、树想。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码□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  第五观:是宝池观,又名八功德水想、池观。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  第六观:是宝楼观,又名总观、总观想、总想观。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  第七观:是华座观,又名华座想。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  第八观:是像观,又名像想观、佛菩萨像观、像想。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在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鴈、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  第九观:是真身观,又名佛观、佛身观。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  第十观:是观音观,又名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譬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  第十一观:是势至观,又名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  第十二观:是普观,又名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  第十三观:是杂想观,又名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  第十四观:是上辈观,又名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  □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即: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即: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此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  第十五观:是中辈观,又名中品生观、中辈生想。  □中品上生: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  第十六观:是下辈观,又名下品生观、下辈生想。  □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  此十六观,慧远的《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将之大别为二类,初七门为观依报,后九门观正报。又后十观中,初五门明佛菩萨观,次一门明自往生观,再次一门明佛菩萨观,后三门明他生观。智顗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分之为三类,初六观观依果,次七观观正报,后三观明三辈九品的往生。慧远诸师皆以此十六观为定善观法,善导则称唯初十三观为定善,后九品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观为依报观,次六观为正报观。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一册、《碛砂藏》第十册、《龙藏》第三十六册、《卍正藏》第十七册、《大正藏》第十二册。注释本经的著作甚多,重要的有:  □观无量寿经义疏    二卷  隋.慧远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一卷  隋.智顗说  □观无量寿经义疏    一卷  隋.吉藏撰  □观无量寿佛经疏    四卷  唐.善导集记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   一卷  明.传灯述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一卷  清.彭际清述  其中以唐代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流通较广。   阿弥陀经  《阿弥陀》,又称《小无量寿经》、《小经》、《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所护念经》、《四纸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344-4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殁,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 40)。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 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自佛教传入,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流通极广。罗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门,当为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与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的翻译。所译的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的译出,带动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依之而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  本经是净土三经之一,内容叙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清净庄严、诸佛真诚赞叹众生往生净土、六方诸佛的印证,及持名念佛、往生不退等,使净土信仰明确而平易。兹概述如次:   一、阿弥陀经的理想世界──极乐净土  西方极乐世界的极乐净土,在净土当中,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净土,兹分为四点说明:   □是时空无限的世界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命、无量光明的意思。说到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说到无量光,就是空间无限。我们往生到极乐净土里,就和阿弥陀佛一样,生命是不会死的,因为是无量寿命;到了阿弥陀佛的世界里,我们的慧命,就如光明一样,遍满一切,因为是无量光明。如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在极乐世界里,就时间来说,无有寒来暑往,微风吹动,气候永远是清凉舒适的。就空间来说,在我们的世界里,常常为空间的问题感到困扰,不是嫌小,就是拥挤不堪,有时从这个地方要到那个地方,必须要赶路,要坐车,非常不便;在极乐世界里,每个人都能飞行自在,因为大家都在时空无限的世界里生活。   □是生活自在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为了每日衣食的问题而感到不自在,现在虽然有瓦斯、电器,但是仍然要为烧煮而忙;极乐世界的人,生活就很自在很美满,他们吃饭,不像我们要有菜有饭吃下肚子才会饱,他们只要念佛念法念僧就会饱了,有时不一定用嘴吃东西,眼睛也可以吃,眼睛观看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好就可以饱了。有人也许会觉得很奇怪,不容易相信,举例说,当大家看电视,看电影,看小说,看得精彩的时候,就会忘记了吃饭,忘记了肚子饿。因此,在极乐世界里,同样的,看阿弥陀佛的圣像就可以当饱了。  耳朵也是一样,听到风吹的树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及百鸟和鸣的音声,就如同听到阿弥陀佛的说法,肚子就可以饱的。如果肚子饿了,只要一手摸四边七宝所成的阶道,七宝所成的建筑物,身体感受到极乐世界那种庄严的气氛,就会饱了。  除了用眼、用耳、用鼻、用舌、用身可以使身体饱满,另外眼睛闭起来不看,耳朵塞起来不听,只要用心观想,禅定之中,所谓禅悦为食,也可以当饱的。  吃是这个样子,那么穿是怎么样呢?我们这个世间,气候有冷有热,所以衣服就有增有减,但是在极乐世界,没有寒暑的变化,身体永远都感到很自在,因为他穿什么衣服都不会觉得太冷或太热。而极乐世界里的衣服之所以既不冷也不热,那是因为它是一种自然而随心所感的衣服,要穿多大就多大,要穿多柔软就多柔软,要它多舒服就多舒服。  极乐世界的住是怎么样呢?在极乐世界里,一切都是七宝所成,是黄金铺地。极乐世界,说到建筑,它有建筑的艺术美,说到风景,它有灿烂的天然美。如经云:“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极乐世界里的行,不像我们有摩托车、计程车、小包车、公共汽车等,它在时空无限的世界里,人人都是飞行自在的。如经云:“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是社会和乐的世界  在物质上,它永远没有匮乏;在人际上,都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绝对没有人我是非的现象。社会上的和乐,不必为物质来争执,不必为名利起纠纷,大家都是莲华化生,大家都是来亲近阿弥陀佛,一师一道,是一个非常和乐的世界。  极乐世界的人,没有老的现象,更没有死亡的悲哀,所以极乐世界用不着人寿保险、安全保险、灾难保险,不必设保险公司,极乐世界本身就是保险公司。  极乐世界的人,不会生病,所以不必设立医院。  在极乐世界里,没有治安问题,人们不必为房子的门锁操心,门整天敞开都没有关系。  在极乐世界里,彼此互相关照,互相和爱,大家每日禅悦为食以后,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他们飞行游乐,无牵无挂,社会就是那么的自由,那么的和乐。   □是天下一家的世界  在娑婆世界,不论我们是富贵,是贫贱,是聪明,是愚笨,只要人人欣慕极乐世界,愿生极乐净土,称念弥陀圣号,人人都可生到极乐世界,就算罪业深重的人,只要他具备信愿行,就能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实在是一个天下一家的世界。   二、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  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净土三资粮”。缺此三事,则绝难到达。即:  □信仰:信有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发愿:发愿愿生彼国。  □修行:以培植善根福德因缘,发菩提心为正行;一至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助行。  于此三资粮中,复有连带关系,先由信生愿,由愿生行;信若不具,则愿、行皆不成立。   三、六方诸佛印证劝信及护念不退  经文中引述东、南、西、北、下、上六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劝诸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如:  东方: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  南方: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  西方: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  北方: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  下方: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  上方: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     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  这是证明念佛往生之教是真实不虚,并对念佛者说示诸佛护念的现生利益。   四、赞佛重法  佛陀称赞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亦称赞佛陀在娑婆国土,五浊恶世,能成就佛果,并为诸众生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甚为希有难得。此由诸佛赞叹佛陀功德,也就是显了法的功德。  本经异译本有二,一为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小无量寿经》一卷,早已佚失,现仅存咒文与利益文;二为玄奘大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其中,罗什译本,译文简洁流丽,流通最广。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一册、《碛砂藏》第十册、《龙藏》第三十六册、《卍正藏》第十七册、《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的注疏甚多,较重要的有:  阿弥陀经义记   一卷  隋.智顗说  阿弥陀经义述   一卷  唐.慧净述  阿弥陀经疏    一卷  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通赞疏  三卷  唐.窥基撰  佛说阿弥陀经疏  一卷  新罗.元晓述  试效法阿弥陀四十八愿,列举吾人的大愿。  试述如何建立现世的极乐净土。  试述净土三经在佛教的地位如何?  试述《阿隬陀经》的理想世界。  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是什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