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劝修净土诗》第一、第二首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6 10:38:24
《劝修净土诗》第一、第二首好,我们先看第一首,请看诗文。“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都融妄念归真念,总摄诸根在一根。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如来金口无虚语,历历明文尚具存。”先看这一首。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教的国家,一部《诗经》表达着我们上古中国人的这种高雅的情怀:以诗歌——理性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这种诗歌的文体,对于净土宗境界的表达是非常合适的一个体裁:净土宗就充满着诗情画意。

《劝修净土诗》第一、第二首

好,我们先看第一首,请看诗文。“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都融妄念归真念,总摄诸根在一根。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如来金口无虚语,历历明文尚具存。”先看这一首。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教的国家,一部《诗经》表达着我们上古中国人的这种高雅的情怀:以诗歌——理性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这种诗歌的文体,对于净土宗境界的表达是非常合适的一个体裁:净土宗就充满着诗情画意。所以历来的祖师大德常常创作一些诗句来表达自己修行净土法门的情怀。好,这八句,看看。“我教原开无量门”,“我教”就是指释迦牟尼一代时教,推究它的原始要终,它开显了无量法门。在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说诸佛如来示现在这个世间的本怀——一大事因缘。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就是佛三种智慧圆满;见,就是五眼圆明。一代时教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知佛见。开了佛知佛见,就了脱轮回了,就契证了自性本具的如来藏了。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让我们就路还家,回归我们的自性。那么在这些法门当中,念佛一法是特别法门。如果说其他的法门都要靠自力修戒定慧、断惑证真的话,念佛一法是仰靠佛力,先带业往生,后圆成佛果。如果上根利智,在这个世间也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证得圆通常。它是三根普被的。念佛一法,“念”就是我们当下的这种始觉,“佛”就是果觉。念佛一法以信心作方便,来解决轮回问题、成佛问题,它非常快速。在一切法门当中,它最为尊贵。这尊贵跟三乘的佛法相比:三乘的佛法修行就好像要考取功名,从低级官员开始做起,而做来做去,做到最高无非做个宰相;但念佛一法,你做如来的、阿弥陀佛的子孙,就等于投到皇宫里面做王子。他的种性就非常高贵,这就是他的尊贵。

然后,念佛的方法是从当下这一念下手。这一念是虚妄的——起念皆妄,但是阿弥陀佛名号是清净的——至极清净的境界。我们的妄念无量无边,天眼来看都看不清楚。那么现在我们也不管妄念多少,你只要提起这句六字洪名,就能把所有的妄念都消融在这个大冶洪炉里,洪炉高温当中所有的片雪都会融化:都融妄念归真念。所以有时候表明念佛就像“狮子出窟,百兽潜踪”。在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摄到一根里面,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见大圆通。就摄在阿赖耶识的见分上——就是一精明。摄到一精明里面,使六根摄住,不向外追逐六尘;没有六尘的追逐,中间就不产生六识。所以你摄在一见分里面,你就离开了十八界。它就有它的超越性。这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好,你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那么阿弥陀佛果地上无量的功德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功德,你就是骤然富贵:穷子得到了一笔大的遗产,就不要自己去辛苦的修行。一个修行人从他初发心到圆成佛果,一般从通途来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智慧修行。但如果你能够修行念佛法门,以信愿感通佛力,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为自己的功德,就不要自己再进行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了。这就是“不用三祇修福慧”。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就能出乾坤。“乾坤”是天地,就是生死轮回——三界。好,那从通途的教理来看,要出三界一定要断见惑、思惑。见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如果有一品没有断,都出不去。那这个过程动经多少劫!要修种种的方便,要四禅八定,还得要修九次第定,断尽之后才能够出乾坤。这是靠自力——如蚂蚁上高山——的难行道。那么净土一法以信心为方便,只要念这六字,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前来接引,我们的神识一在这个莲台上,就弹指间、一念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不在三界里面,他就跳出五行,跳出三界。这就出乾坤,这就是易行道。

这桩事情一般来说,很难相信的。如果你一品烦恼都没断,怎么能离开三界呢?那净土法门就是:你是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但是你具足信愿持名,感通佛力就能够出三界。这在道理上有时候不一定说得很清楚,但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金口所宣——处处宣说这个难信之法。佛是成就大慈悲之人,佛是一切种智者,佛无量劫以来不会说一句假话,所以他处处宣说的这个法门的殊胜,也绝对不会打诳语。那无论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只要兼带宣说净土的经论,都明明白白的把这句“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的意思,表达得非常的明晰。这个经典还存在,大家都可以去看得到。这个圣言量是值得我们仰信的,虽然目前靠我们浅陋的知见还不能理解。但是佛从他大光明藏流现出来的净土的智慧灵文,就是我们末法众生出离生死轮回的一条康庄大道。

念佛法门最为尊贵,所以念佛的行人也最为尊贵,是人中分陀利华。释迦牟尼佛都把信愿称名的人称为佛的亲善友。都把真正念佛人称为善友,那观音、势至也是以友道相称——观音、势至为其善友。我们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但是能够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诸上善人”都是等觉菩萨,我们可以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把手同行。就在阿弥陀佛大平等的愿海当中,我们这些凡夫跟那些诸上善人也是平等平等。诸上善人具有三十二相,我们一去,也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紫磨真金色;我们一去,也能有六种神通、种种的应化身。所以由于我们念佛,我们投生的地方是一个“王子”的种姓——最为尊贵。大家今生能够深信净土法门,别忘了我们这种尊贵的身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获得阿鞞跋致菩萨尊贵的资格。

请看第二首。“一入西方境自融,双眸顿觉翳销熔。无边刹土光中现,遍界真身象外逢。华衬玉栏红隐隐,树含金殿碧重重。色空泯合浑无寄,镜像分明绝点踪。”好,请看这首诗。这首诗属于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在净土的经典当中,释迦牟尼佛在开始总是要详细的介绍依正庄严。介绍依正庄严的目的,是让与会的大众产生信心。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是阿弥陀佛愿心流现、万德庄严的,同时也是一切众生介尔心性当中本自具足的。但我们本自具足的庄严呢,被深深地迷失、汩没在我们深厚的烦恼、分别里面,旷劫以来跟我们非常地疏远。这就是“舍父逃逸”呀,逃逸得很远,就不知道我们当下还有这么一份庄严的无尽藏。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果地上的展示,是有效开发我们因地庄严的强缘——增上缘。

\

我们来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要了解,实际上就在观察我们当下一念的心。依正庄严全体就是涅槃常、乐、我、净的展示,就是佛性,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察,就是对实相、对法性、对一真法界的认知,对我们自性的认知。它在我们众生的心内,不在心外,是本有的家珍,我们先了解这一点。从观想的效果来看,由于它是一个法界的广阔境界,如果观察,就能够开拓我们狭小的心量,把我们本具的性德给彰显出来。所以了解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对我们修行净土法门,无论从信心层面,还是心性的提升层面,都有甚深的价值。我们中国的净土宗祖师,无论是写论文还是作诗作赋,都会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有种种精妙的描述。这些祖师证到念佛三昧,所以他们所展示的是现量的描述,与净土经典佛所说的是无二无别的。

好,这首诗讲到,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只要信愿称名,仰靠佛力,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我们在极乐世界彼土是什么样的觉受。“一入”,只要一心称名,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好,“境自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的境界就能够法尔自然的圆融起来。“境自融”是什么意思?全体的外境就是我们心性的表现。心土不二,心土一如,这就是“境自融”。而外境也是由心回转。那么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个胜妙、光明、由弥陀愿力彰显的刹土,就能够打开我们的心量,伏灭我们的无明。于是“双眸”——这个双眼——就顿然觉得眼翳销熔了。在心性上,我们说众生的颠倒就是由于我们的“眼睛”有病。好像一个月亮,由于眼睛有翳,或者看不清楚——朦朦胧胧,或者把一个月亮看成两个、三个,或者一种颜色看成了其他的颜色。眼睛有病,才会这样的。那么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眼根的这些颠倒——都是分别烦恼出来的——由于弥陀的光明加持,断除之后,我们就顿然恢复了眼根的清净。如果是佛的眼睛的话,那就是五眼圆明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都具足。那具足佛眼的话,就对宇宙法界的真相了了明白,不再像原来一样的颠倒——销我亿劫颠倒想。我们都是迷惑颠倒的众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种颠倒的状态就恢复了正常,不再颠倒。

好,当我们眼根的功德现前的时候,就能见到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刹土。这些刹土都是在光明里面显现。这光明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景物都是珍宝合成的,每一个珍宝都有光。因为它的透明度高,非常的洁净,所以这个珍宝放出的光就把他方世界无量的刹土都能映现出来。这就是我们讲的生物全息。你在一个局部可以看到全体;在一法里面可以看到多法;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可以看到广袤的空间。所以这样一个法性的光,就能够现出这个奇妙的境界。于是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本土的地面上、墙壁上、树枝、树干上,都能够看到他方世界所有的刹土境界。这是“无边刹土光中现”。

好,遍法界的阿弥陀佛的真身也相逢了。阿弥陀佛他的法、报、化三身:他的法身、报身可以在极乐世界——法身也遍一切处,但是应化身随众生的因缘作示现。整个法界当中无量微尘数的刹土,都有着阿弥陀佛的应化身。当我们的慧眼、法眼、佛眼具足的时候,我们就能见到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刹土、无量无边的显现的身相光明。“逢”,就好像父子相逢,历劫不再违远,开眼就能看到阿弥陀佛种种的应化身。那这种相逢是“象外逢”,“象外”就是有形象之外、超越形象之外的。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诸法的空性当中——无相一相这样的一个层面,才能见到遍法界的阿弥陀佛的“真身”。如果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内心的眼目,还是受制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还是在著相的情况下,是见不到阿弥陀佛遍法界的真身的。所以一定要“象外逢”。

好,极乐世界是一个莲华的刹土——莲邦,有无量无边的莲华。这些莲华又衬托着美玉做的栏杆。有四色莲华:青、黄、赤、白。这里显现红莲华,它在重重无边的境缘之处隐隐显现的红莲华。好,那极乐世界生态环境都是非常的美妙,不仅有莲华,而且还有宝树:或者一宝树,或者二宝、三宝乃至七宝合成的树。七宝合成的树,就是它的根、茎、枝、条、花、叶、果都各有一种宝合成。七宝可以作种种不同的排列组合。这个树由珍宝合成,珍宝又能放光。每一种珍宝放出跟它相应的光:黄金放金黄色的光,白银放白色的光,琉璃放红色的光,等等。这个光和色又互相的辉映。

这个树,它不仅仅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它树里面又有七重罗网来庄严,网与网之间又有很多的宫殿——这里讲的是黄金的宫殿,宫殿里面又有自然显现的天童子——又有人在,又有生命在里面。童子身上又有很多的璎珞来装饰。所以这个树,它就是美不胜收。它的花在旋转,自然生出果子,好像那个如意宝瓶自然显现种种的东西一样。那么这个树——尤其是菩提树,能够让这些往生者:看到树的颜色,感受树的光影,尝到树的果实的味道,忆念、思惟树的功德,都能得到六根清净,都能得到种种的无生法忍。树帮助大家来修菩提道,伏灭烦恼,圆证佛果。这个树中的宫殿也是重重无尽。那这样来看,一个无情的树里面又包括有情的童子。这个树是一个色法,但这个色法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空性里面来的。我们念《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著名的几句话我们在这里天天念诵,但是我们不一定理解得那么到位。甚至在我们的境界当中,色和空还是打成两橛的。而常常我们被这个色法——就是物质世界的东西——所迷惑,认为它是真实的。不知道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由空显现出来的。虽然有时候在道理上我们也能够思惟——依稀仿佛,但是常常会显出种种的怀疑。“这个色法怎么会从空里面来呢?”

哎,如果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色、空的转换形态就是一个现量的境界了。比如在西方极乐世界,就谈饮食,你的念头一动,马上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既然饮食来了,还有放饮食的那个小桌子——几,还有用那个柔软的氎所安置的座。这些就是你用餐、用斋的东西,都自然现前。这时候你见色闻香,意念上领略之后,感觉饮食完了。饮食完毕,自然这些钵器呀,这些几案啦,这些坐具呀,哎,马上就没有了。那你看,钵器、饮食、几案这些色法从哪儿来?来无所来。念头一动,哎,到哪儿去?没见到,没有行踪,去无所去。这个色法——无论是钵器,还是衣服,还是宫殿,都是念头一动,它自然现前;你念头想“不要”,自然消失。那你看,这个色和空不是你现量就能够亲证的境界吗?色、空就一如了,色、空就不像我们现在打成两橛了。而且色、空,你很难找到一个立足点,很难找到一种客观的实体。它就叫无依或者叫无寄。无依,不与万法为侣,没有对待,没有一个能依和所依。那么这就是法性不可思议的无作妙用。这就是“色空泯合浑无寄”。

“镜像分明绝点踪”。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墙壁可以说就像一个大圆镜子,它能现出他方世界种种的景物——就是它的像。这个镜和像是历历分明。这个镜也可以代表我们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像海印三昧,映照森罗万象的一切景物——一时俱现。这是法尔自然、明明白白的。在镜像的显现过程当中,就是一点细微的踪迹、黑点都没有——“绝点踪”。“绝点踪”就代表着:我们在那里所感受的这个镜和像,就是我们心性的一种表现。这个心性的表现,在弥陀的光明当中离开了一切烦恼,离开了一切分别。就好像这面镜子擦得很干净。擦得很干净,才能照天照地。实际上这面镜子我们当下也是具有的,但是这个镜子蒙下了厚厚的尘垢。蒙下了尘垢,在我们看来就毫无作用:这个镜子的作用没有了。镜子可以照天照地的,但由于蒙上尘垢,一点都照不出来。所以我们这面“镜子”要常常擦洗,这就是《无量寿经》讲的“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把这面镜子上的垢污洗掉,显现它本有的清白的本质。只要它清白的体性现前,它的照用就现前——照天照地。我们现在在这儿念佛,修行,持戒,等等八万四千法门的种种修行,就是要擦洗这个镜子上的垢污的——这就是在修行。把垢污擦掉了,镜子自然当下就是。

但是我们这面“镜子”——宝镜啰,在尘点劫又尘点劫以来,积的烦恼太多太多。这个垢污非常的坚固,要在这一生——尤其这个五浊恶世又不断的在外境强化这个“镜子”的染污的时候,要想把它擦干净,那是很难的。那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大圆镜智是现量亲证的,阿弥陀佛佛心所显现的森罗万象是明明白白的,阿弥陀佛远离了种种的分别、烦恼——这些垢污,这面“镜子”一点污点都没有了。好,那么这样是阿弥陀佛把他擦得分明的大圆镜智恩赐给我们,所以我们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我们的功德的话,阿弥陀佛亲证了大圆镜智,也被我们所用。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大圆镜智显现他方世界万象的这种功德的赐予,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是见不到他方刹土的境界的。就好像当下,不要说见其他银河系之外的景物,我们就是见其他的国家,离了多少远都见不到。我们这面镜子就像黑夜里面拿出来一样,一点都看不到,连自己的面影都看不到,更何况看到他方世界无边刹土的境界——都看不到的。

从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修道,是非常的快速。是阿弥陀佛功德的恩赐,使我们凡夫的肉眼就具有着慧眼、法眼和佛眼,让我们充满尘垢的内心也有着像佛那样大圆镜智显现万象的功能作用,就有着由心转物,从空性显现色法,色法又回归空性的大自在的功能。这是透过极乐世界的境界摄境归心的一些描述。

\

好,时间到了,今天我们讲到这里。下面客堂有一个事反映一下,可能外面有些人用东林寺的请帖,说五一要开光,要收钱,这些请帖还盖着东林寺的章子,还有交钱的收据。有人到客堂询问有没有这桩事情。那这桩事情很出乎意料之外,我们东林寺从来没有发过请帖,也没有说要开光收钱。东林寺从来不会派比丘师到外面去化缘,尤其更不会下贱到要登门登户的去收人家的钱。这是东林寺历来不会做的,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假冒东林寺的出家人,大家就一定要警觉:这就是假的,不是东林寺的比丘师父。希望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庚寅年五·一佛七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成语名称以毒攻毒成语拼音yǐ dú gōng dú成...

以桃代李 以桃代李

以桃代李成语名称以桃代李成语拼音yǐ táo dài lǐ成...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成语名称以水洗血成语拼音yǐ shuǐ xǐ xuè成...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成语名称以法为教成语拼音yǐ fǎ wéi jiào成...

以柔制刚 以柔制刚

以柔制刚成语名称以柔制刚成语拼音yǐ róu zhì gāng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