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9)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7 10:33:06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9)  阿难为何已得了初果,终不能抵抗邪咒?因他过去所修,只用心识,而心识是有生灭,不得彻底,用心识思想来修定,好像天台修止观一样,是属于识,而不是不生灭性,要用不生灭性,来修不生灭定,才是真定,才不会被外境所动摇。阿难尽用心识来处事,甚至听经,都用心来强记,这都是识,不是根本办法,因此遇邪便不认识了,修道一定要认清境界,便不为境所转,而能用定力转境,一切善境、恶境、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9)

  阿难为何已得了初果,终不能抵抗邪咒?因他过去所修,只用心识,而心识是有生灭,不得彻底,用心识思想来修定,好像天台修止观一样,是属于识,而不是不生灭性,要用不生灭性,来修不生灭定,才是真定,才不会被外境所动摇。阿难尽用心识来处事,甚至听经,都用心来强记,这都是识,不是根本办法,因此遇邪便不认识了,修道一定要认清境界,便不为境所转,而能用定力转境,一切善境、恶境、顺境、逆境发生,都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喜怒哀乐,全无动于衷。若轻易为境所转,就是没有定力。要像镜子一样,物来则现,物去则隐',始终光亮,不受染污,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定力、真正智慧,好像镜子光亮,就能彻底明净了。

  妙奢摩他:意为寂静,寂然而静,只是抑止心识,使不打妄想,不是彻底之定,这是佛最初为二乘所说之方便法门。妙三摩:即观照,观照十二因缘,或观四谛法,而修成的定。妙禅那:是思维,用心来思维观想,如修止观。三止三观:观空、观假、观中,本来亦不错,但比楞严正定,则相差太远,禅那亦即静虑,现在坐禅,亦叫禅那。修禅有彻底和不彻底,若用识心来修,训心有生灭,当然不彻底,不能得到正定,要用楞严定来修,但楞严定如何修?如何下手?下面经文便会逐一分释,现在你们好像在深山上,太深太高了,而不知山的真面目,古时有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要走远点,便什么都看到。听楞严经亦一样,要钻入经里,要专心研究,然后再向前走,仔细看,什么密因了义,都看得清清楚楚,才能够如入宝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生受用不完,将来能证楞严佛果,自利利他,还可以教化众生。

\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就在阿难请问佛定的时候,又有恒河沙数不尽的菩萨,及诸十方,十方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上方、下方共十方。本来依我说:则一方都没有,只是圆的,因地球是圆的,哪里有方呢?但佛经说方,所以就说方啦!我说圆的理由,就不成立,其实世界是一元化,都在大光明藏、如来藏性里,哪里还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是我的见解,或许不对。

  大阿罗汉,不是说长得高大,而是法性大、道德大,阿罗汉上面好像还未讲过,现在再补说一遍。阿罗汉有三个意思:(一)应供:应天人供养,比丘时为乞士,乞士为因地,应供为果地。(二)杀贼:不是杀外边的贼,是杀内边的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杀眼、耳、鼻、舌、身、意六贼。这是怎么说呢?本来眼神很是充足,但因用神过度,眼睛看得太多,就会消耗你的精神。耳也一样,耳朵听得太多,就会消耗你的闻性,所经它们都是偷窃你内心的真宝、无上法宝,不要以为它们是你的好帮手,其实它们偷窃你的无上家珍,这是连钱也买不到的真宝,而你还不知道呢!还经为我的眼睛多好、多锐,看得多远!不知你愈看多,愈消耗精神,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们不丢东西,不耗神消精,老早已成佛了。你们现在还不明白,以为我说的都无理由,但等到你们明白,才知道我说的都是真理。(三)无生:无生就无灭,也不生也不灭,证到无生法忍,不再受生死,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应该做的事已办妥,不再受生死,不再堕落轮回六道中。

  在四十二章经里,佛说:慎无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这都是妄想,汝若相信妄想为真,那么就要堕落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那么何时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佛说:证四果阿罗汉,方可信汝意。'要等到证了四果阿罗汉,才可信自己的意思,故未证四果,最好还是要听善知识和明师的教导。

  辟支佛,都很喜欢踊跃来闻密法,大家退归本位而坐,专心一意,静默地听佛所说的圣教。承受即恭敬领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段经文本来是在后面,但圆瑛老法师,认为与前文贯通,故移在此。我亦同意,认为这样行文比较通顺,比较恰当。)

  尔时世尊,这时世尊(即当众阿罗汉,及诸众大菩萨要领受教旨的时候,亦即阿难启识破十方如来,应修何法门,而得正果的时候),在大众中,舒即伸开他的金色臂,而摩阿难顶。摩顶在佛教里是表示慈悲爱护之意,并使其消除魔障,这种爱护是普遍一切众生,不像世间之情爱,只限于男女之间,世间最大之爱,莫如父母之爱,子女不肖,打父骂母,父母还是爱护,比夫妇之爱更深。佛爱护一切众生,则比父母爱子女更深、更大,因为佛之爱是慈悲之爱,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即是除爱护外,还要救度其离苦得乐。

  用手摩顶,亦可说是,以佛光照除其心里之黑暗,使诸恶消除,众善增长,可惜我们生于末世,没有佛来摩顶以消灾难,但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后悔。佛虽然已入涅槃,但佛的法身是遍满十方世界,我们行住坐卧,吃饭穿衣,都在佛之法身里,只是肉眼看不见而已,不过假如能诚心祈求,佛亦会来摩我们的顶。

  佛摩阿难顶后,告诉阿难,及诸大众、大菩萨、大比丘、长者居士,以及国王等:有一种定,名叫三摩提,也叫大佛顶首楞严究竟坚固定王,具足万行,即包括无量无边,一切之禅定,所有十方如来,皆从这首楞严王定,一门超出,而达到最庄严,最微妙之路。你们现在一定要注意,不要分心,不要打妄想,要专心一意,集中精神来听。'

  阿难听佛说后万分感动,即起身顶礼,以伏受如来大慈悲心流出来之法旨,恭谨敬诚听佛宣讲楞严密法。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告阿难:你我同气'即同祖宗之气脉血统,阿难与佛是堂兄弟。情是情分,均是平均,在情份上,实同兄弟,可以均分天伦之乐,什么是天伦?伦亦轮回之意,父母、兄弟、子女、祖孙,互相轮递,做完子女,就做父母;做完父母,就成公祖,天然的伦常,亦是天合之伦。中国有叙天伦之乐。中国最注重孝道,要孝敬父母,将来子女才会孝顺,如不孝敬父母,则子女亦不会孝顺,故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中国又有二十四种孝故事,如唐湘哭瓜,他父亲有病,想吃甜瓜,但在冬天冰天雪地,怎会有瓜?他就用一粒瓜籽种在地上,日夜伏在上面,哭祷祈求早日长出瓜来,让我可以孝敬父亲,他这种精诚,真的感动了不知是佛菩萨?还是天神?瓜籽终于长出芽来,而开花、结果了,这是他一念真心孝心,而得感应。还有孟宗哭笋,双亲要食笋,他就在竹的旁边哭祷,果然竹笋生长出来,得以孝敬双亲。还有王祥,其母亲生病,思食鲤鱼,当时也是冬天,河水已结冰,无法得鱼,王祥只得卧在冰上,求获鲤鱼,果然不久,冰融而得鲤,其母因数孝心而得鲤鱼,恐为龙王赐,终不敢食,将鱼放生,而病亦愈。不要以为这些事太奇怪虚渺,这皆是一念孝心,真诚而获感应。例如舜因大孝,感动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孝感动天,历史常有记载,所以为人子者,一定要注重孝道,孝敬父母,才能得天伦之乐!

  在美国,子女十八岁便能独立,不依赖父母,父母亦不管,虽然,子女能独立,不依赖人,这是一种好习惯,但有时未免因为年纪小,经验浅,很易误入歧途,被不正当朋友诱入歧途,或被世风染污,现今很多青年人,都不知道家庭的含意,未免太可怜。

  佛问阿难:你最初发心出家时,在我佛法中见到什么特殊境界?才即刻把世间的恩爱舍弃而出家呢?'世间父母之恩最深,夫妻之爱最重,能把这深恩重爱之心转过来学佛法,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这段经文中佛问阿难,怎能放下一切而跟佛出家?

\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阿难对佛说:因见佛有三十二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可查佛学辞典,因时间关系不能详说),殊胜无与伦比,同时身体透明,光辉皎洁,犹如琉璃内映外彻。'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我自己心里时常思惟(这思惟就是用识心来想),这种妙庄严相,绝对不是世间情欲及爱念所产生。欲气粗而浊,男女交媾时,气味十分腥臊,脓血杂乱,非常不洁,所以父精母血所造之身体,是不会发生胜净妙明,庄严佛相,紫色金光聚集,光辉无比的佛身,是故我心里非常渴仰爱慕,因此从佛剃度出家。'

  阿难用思惟即第六识思想分别妄心,来仰慕佛相好,此亦是爱心,舍爱从爱,把一个爱心舍弃,又执著另一个爱心,虽不属情爱,但还有爱心,这与家庭爱无异,所以他的错处,便在不是为佛法而出家,而是为爱佛陀相好而出家。阿难不学佛之智慧德行,修定觉悟,而只要相好,可能过去世中,喜欢著相,爱佛相好便满足了,故有爱心而无定力,他又恃佛是堂兄,将来一定会帮他得定力,但不知心身本不相代,这亦是他的错处。那么是不是不爱人,便讨厌人,什么人都讨厌,不喜欢,要自己独自修行?不是的!修道要不憎不爱,觉得人人都和我一样,平等不偏,你我如一,怎会有爱和憎呢?所以说平常心是道,平等心才合乎道。

  学佛法一定要专心,要得真正定力,一定要把爱心放下,念兹在兹,朝于斯,夕于斯;朝参禅打坐,研究经典,晚上亦如是,不要妄想及说闲话,否则空费时间。希望你们,在这九十天的暑期班里,应尽量用功,牺牲一切,专心一意来研究佛学,参禅打坐,行解双修,到明白时,才得真正智慧,方不枉此一行。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阿难因为喜欢佛之妙相庄严,就舍离世间之深重恩爱,落发出家,当佛住世时,所有比丘出家落发,不必用剃刀,佛只说:善男子,汝今舍俗出家,须发自落,袈娑披身。'佛只需这样说,出家人就须发自落,袈娑披身,这是佛用神通,为他们披剃。佛入涅槃后,出家就用剃刀落发,还要到戒坛去受戒。在中国戒坛需要三年,才能受戒,后来因时间太长,缩短时间,用科学办法,改为五十三天,就可受戒,但现在有的要更快,就改为七天,有的更简化,只需三天便可受戒,三天实在太马虎,是不合法的。

  佛听阿难说出家因缘后,便赞叹说:真好,阿难,你是大丈夫,能舍俗出家,但你应该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至今,即是从最初做人到现在,生死连续不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脱白骨如山丘,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都是因为不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常住,不增不减是真心,自性是清净,光明遍照的,但是你们不知道,都把它忘记了!'自身虽有无价宝珠,但自己不知道。好像法华经上说:有富家子,舍家远游,父母恐他流浪异乡,穷因无钱,便将宝珠,暗藏在他的衣里。但儿子不觉,依然过其流浪生活,虽身在穷苦中,而不知自身藏有无价宝珠。

  我们之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便如无价宝珠一产,不知道便不能利用,又因妄想生灭心识心把我们支配得颠颠倒倒,弄得昏昏迷迷,根本这妄想是不真实的,但人不明白,便在生死苦海中,轮回流转,没有休息的时候,不能断妄想,便不能了生死轮回,这是佛对阿难说明,不认识真心,才受生死轮回之苦。

  心字是最不好的,中国心字: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芽,披毛从此起,做佛也由它。'我老早已告诉你们:十法界不出一念心,心是万法之源,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就是成佛作圣;心念纷飞,就堕生死轮回。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你现在欲研究明白,怎样才能得到无上菩提,即佛的果位?你必须要真实明白发现,你自己本具不生不灭的根性,即六根中性,亦即如来藏性,亦是成佛之道。你现在应该用直心,来答复我所问,不要用曲折妄想心。维摩经上说:直心是道场。'在未想即一念未动之前,是第一念,是真心直心。若加以思惟,便落第二念,便是妄想心。第一念,即直心,即道心,亦即第第一义谛,要即问即答,不要思前想后;若思前想后,便不是直心。为何要用直心来答我呢?因十方如来,皆用直心,才能成佛,才能出离生死苦海,佛皆是用直心,不用弯曲心。心直则言直,像这样从初地,即干慧地,而成妙觉地。始为初地,终是佛地;从初地而至佛地,经过十地、等觉地,才至妙觉佛地,中间经过很长的时间,一点都无曲折心相,都是用直心,才能成佛。这是佛要阿难,舍弃偏计妄执心,而用直心来答复他的发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能爱之心,即攀缘心,佛要破阿难之攀缘心,所以再问他:阿难!我再问你,当你最初发心的时候,是因为你用攀缘即爱慕之识心,来见如来三十二相,究竟是用什么来看见?谁爱如来之三十二相?'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对佛说:这种爱乐,是用我心和目看见的。由目看见如来,相好庄严,遂心生欢喜,所以我就发心,愿舍离生死轮回,来跟佛出家修道。'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