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景德传灯录》中的茶与禅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7 10:35:21
茶在佛教生活中有三种利用,一是在佛前供奉,二是僧徒自饮以助修禅悟道,三是供僧俗客人饮用以助缘传道。如《蛮瓯志》惊雷荚萱草带条云:觉林僧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21]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前一直有供品,初多为鲜花水果等,稍后供品日繁,至唐代,茶汤也成为佛前供品之一。元《敕修百丈清规》卷二记载佛祖释迦牟尼诞日,佛寺皆以茶果等在佛前供养。四月八

《景德传灯录》中的茶与禅.jpg

  茶在佛教生活中有三种利用,一是在佛前供奉,二是僧徒自饮以助修禅悟道,三是供僧俗客人饮用以助缘传道。如《蛮瓯志》惊雷荚萱草带条云:觉林僧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21]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前一直有供品,初多为鲜花水果等,稍后供品日繁,至唐代,茶汤也成为佛前供品之一。元《敕修百丈清规》卷二记载佛祖释迦牟尼诞日,佛寺皆以茶果等在佛前供养。四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降诞令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日本入唐僧圆仁记开成六年(841)大庄严寺开佛牙供养,设无碍茶饭,十方僧俗尽来吃,堂中傍壁,次第安列七十二贤圣画像、宝幡宝珠,尽世妙彩,张施铺列。杂色毡毯,敷遍地上。花灯、名香、茶、药食供养贤圣。[22]五代时吴僧梵川植茶供佛的行为比较特别:

  吴僧梵川,誓愿燃顶供养双林傅大士。自往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圣赐花、吉祥蕊,共不逾五斤,持归供献。[23]

  梵川供佛之心至诚,从吴地远赴当时出产名茶之地蒙顶结庵种茶,三年之后制得数量有限的好茶持归供献。

  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凭藉僧徒们勤奋与敏锐的感触,抓住了不同的社会生活重心与人们关注的兴奋焦点,利用一切可能的物品和方式,从而把握了很多的历史机缘,将佛教的影响传入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传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在唐代始为人们广泛饮用,佛教亦即于此时开始在传道中利用茶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记唐玄宗开元(713-741)时茶已经为降魔禅师用于传教: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佛教利用茶饮传道,茶饮亦借佛教之力,在本不饮茶的北方民间传播开来。《封氏闻见记》的这条材料,也是目前可见最早的茶与禅发生关联的记载[24]。

  从《景德传灯录》的内容来看,中唐以来,历代禅师多有与茶相关者。但是由于全书主要记录禅师传教之言,对于行为鲜有记录,所以,其中与茶相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禅僧种茶、饮茶以及以茶助禅等方面。

  随着用茶的广大,种茶也成为禅门生活的一部分。《景德传灯录》中有多处种茶、摘茶的记载。如卷八则川和尚条下记曰:

  师入茶园内摘茶次,庞居士云:法界不容身,师还见我否?师云:不是老师,怕答公话。居士云:有问有答,盖是寻常。师乃摘茶不听。居士云:莫怪适来容易借问。师亦不顾,居士喝云:这无礼仪老汉,待我一一举向明眼人在。师乃抛却茶篮子,便入方丈。

  卷九沩山灵佑条下记曰:

  普请摘茶,师谓仰山曰: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请现本形相见。仰山撼茶树。师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山云:未审和尚如何。师良久。仰山云:和尚只得其体,不得其用。师云:放子二十棒。玄觉云:且道,过在什么处。

  另有卷十二临济义玄条下记黄檗一日普请锄茶园,卷十五神山僧密条下记神山僧密一日与洞山锄茶园,等等。

  则川和尚是马祖道一(709-788)的弟子,活跃期在唐德宗贞元末和宪宗元和年间(约805-820)。沩山灵佑(771-853)是百川怀海(720-814)弟子,与徒弟仰山慧寂(840-916),是沩仰宗的开山。黄檗希运(?-855)是百川怀海的弟子,他的弟子临济义玄(787-866)在镇州创置临济寺,他创立了禅宗五家中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的临济宗。

  俗云:高山出好茶,又云: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僧侣与茶在地理上便有了一种自然的亲近。僧侣种茶的最早记录,相传是西汉吴姓僧人法名吴理真者在四川蒙顶所种蒙顶茶。自从百丈怀海完成禅行与农作融而为一的农禅理论后,种茶更是禅门农禅并重的一桩事务。

  自唐中期,特别是茶圣陆羽于761年著成《茶经》之后,唐代茶业大盛,饮茶日益成为寺院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景德传灯录》中有很多禅僧自喝茶、请客喝茶的记录,其中有玄妙了禅寺中有茶堂、茶筵,喝茶有茶果。等等。如卷七智常禅师、卷九大于和尚等条下记禅寺内有茶堂:

  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师刬草次,有讲僧来参。忽有一蛇过,师以锄断之,僧云:久响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师云:坐主,归茶堂内吃茶去。(卷七)

  大于和尚与南用到茶堂,见一僧近前不审,用云:我既不纳汝,汝亦不见我。不审阿谁?僧无语。师云:不得平白地恁么问伊。用云:大于亦无语。师乃把其僧云:是你恁么,累我亦然。打一掴。用便笑曰:朗月与青天。(卷九)[25]

  卷十二陈尊宿条下记禅僧待客饮茶配备茶果:

  西峰长老来参,师致茶果,命之令坐。问云:长老今夏在什么处安居?云:兰溪。师云:有多少徒众。云:七十来人。师云:时中将何示徒?长老拈起甘子呈云:已了。师云:著什么死急。

  智常禅师是马祖道一弟子,大于和尚是百丈怀海弟子,陈尊宿(780-877)是百丈再传,是黄檗希运的弟子。从这些记载中可知唐代中后期时禅寺中即已有专门用于喝茶的茶堂,待客饮茶已经有了配备茶果的习俗。

  而到五代后周显德年间,禅寺中已经有了茶筵:

  升州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人也。……初开堂,日中坐茶筵未起,四众先围绕法座。时僧正白师曰:四众已围绕和尚法座了。师曰:众人却参真善知识。少顷升座,大众礼请讫,师谓众曰: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与大众举一古人方便。珍重!便下座。时有僧出礼拜,师曰:好问著。僧方申问次,师曰:长老未开堂,不答话。(卷二十四)

  禅宗愈行发展,传法中所借用的文字也越来越多,和尚上堂、开堂大段讲法的逐渐多了起来,涉及到茶的内容,也出现了有关僧人日常生活规范的内容。《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条下,本先禅师(942-1008)有着大段大段的讲法,其中一段,记录了禅僧的一日生活内容,其中在在有茶:

  晨朝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佛前礼拜了,和尚主事处问讯。和尚主事处问讯了,僧堂里行益。僧堂里行益了,上堂吃粥。上堂吃粥了,归下处打睡。归下处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东事西事了,斋时僧堂里行益。斋时僧堂里行益了,上堂吃饭。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东事、西事了,黄昏唱礼。黄昏唱礼了,僧堂前喝参。僧堂前喝参了,主事处喝参。主事处喝参了,和尚处问讯。和尚处问讯了,初夜唱礼。初夜唱礼了,僧堂前喝珍重。僧堂前喝珍重了,和尚处问讯。和尚处问讯了,礼拜、行道、诵经、念佛。

  可以看到,北宋初年,饮茶完全成了禅林制度,每天都有规定的时间用于喝茶。从宋人的诗文中,可以看到禅寺喝茶,有专门的时间、地点,以及专门负责茶事的僧人。届时,有执事僧敲鼓聚集众僧于禅堂喝茶。这集僧喝茶之鼓,就被专称为茶鼓。林逋《西湖春日》诗有曰: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而敲茶鼓负责茶事的僧人便称为茶头,专门用于聚僧喝茶的禅堂则称为茶堂。黄庭坚《归宗茶堂森明轩颂》、《送慧林明茶头颂》[26]诸诗文有记。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中言及茶者,总计有约一百三十多处,僧徒传承之间以茶传法的事例,不下六七十条。其中最早出现者,是马祖道一以茶试泐潭惟建:

  (泐潭惟建)一日在马祖法堂后坐禅。祖见乃吹师耳两吹,师起定,见是和尚,却复入定。祖归方丈,令侍有持一碗茶与师,师不顾便自归堂。(卷六)

  在六祖慧能即心是佛的理论基础上,马祖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的命题,提出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27]在传法中,马祖大量运用隐语、动作、手势、符号,乃至呵斥、拳打脚踢、棒击等方法,以助求法者悟,得以显现自性。从而使禅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成为禅宗由祖师禅向分灯禅转变的历史节点。马祖以茶传法,实为禅茶的滥觞,此后历代禅师多有以茶传法以助人禅悟者。

  而在《景德传灯录》众多的茶-禅事例中,最多的是以茶助禅悟,其中以茶为回答的重大问题超过十个,如: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如何是教外别传底事?

  作么生是如来语?

  如何是正然灯?

  恁么即真道人也?

  如何是平常心合道?

  如何是顺俗违真?

  古人道前三三后三三意如何?

  生死到来时如何?

  如何是和尚家风?

  多涉及禅门中对佛法大义的终极追问。例如:如何是教外别传底事?对禅宗宗门本质的追问:

  福州鼓山兴圣国师神晏。……师与闽帅瞻仰佛像,闽帅问:是什么佛?曰:请大王鉴。曰:鉴即不是佛。曰:是什么?无对。……问:如何是教外别传底事?师曰:吃茶去。(卷十八)

  禅宗宗旨,如达磨大师《悟心论》中所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是不设文字,直传佛祖的心印,故称教外别传。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对禅宗祖师达摩西来意旨的追问:

  襄州历村和尚,煎茶次,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举茶匙子,僧曰:莫只这便当否?师掷向火中。(卷十二)

  历村和尚是临济义玄(约787?-866)的弟子,其举茶匙子以行为作答传法的举动,是马祖以来分灯禅所喜用的传法手段,而他将茶匙扔向火中的手法,则要比乃师棒喝交加的临济门风柔和了许多。再如:

  作么生是如来语?问什么是如来佛祖的语言:

  长庆棱和尚有时云: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说如来有二种语。不道如来无语,只是无二种语。(保福从展)师曰:作么生是如来语?曰:聋人争得闻。师曰:情知和尚向第二头道。长庆却问:作么生是如来语?师曰:吃茶去。(卷十九保福从展条)

  如何是平常心合道?问什么是平常心合道:

  福州报慈院文钦禅师。问:如何是诸佛境?师曰:雨来云雾暗,晴干日月明。问:如何是妙觉明心?师曰:今冬好晚稻,出自秋雨成。问:如何是妙觉闻心?师曰:云生碧岫,雨降青天。问:如何是平常心合道?师曰: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卷二十二)

  生死到来时如何?问生死大事:

  (益州大随法真禅师。)问:生死到来时如何?师云: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僧云:谁受供养。师云:合取钵盂。(卷十一)

  如何是和尚家风?问禅宗的传统、规范或风尚:

  (吉州资福如宝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椀茶。(卷十二)

  福州怡山长庆藏用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斋前厨蒸南白饭,午后罏煎北苑茶。(卷二十二)

  等等问题,都是对佛法大义、禅宗真谛的追问。

  对这些终极问题、根本问题的吃茶去式回答,是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常用传法手段,它与临济义玄的棒喝交加临济门风一样,与云门文偃三句语中的第二语截断众流的宗旨一样,都是为了打念头,即制止参禅者按着原来的思路继续思维下去,而使他们改变思维方式,以求得顿然醒悟,参透禅旨。

  其馀用茶以答问法的传灯语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通览《景德传灯录》,用以截断众流而达到传法目的的物品、意象,很多,很热闹。只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一问,所答便有: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蕊间;大好灯笼;老僧昨夜栏里失却牛;井底种林檎;童子莫傜儿;仲冬严寒;还见庭前华药栏么;东壁打西壁;诺;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今日明日;羊头车子推明月;寻山水尽山无尽;十万八千里;风吹日炙;问取露柱;空中一片石;大似骇鸡犀;阇梨向后有把茅盖头;道士檐漏卮;神前酒台盘;点额猢狲探月波;禾山大顶;梁公曲尺,志公剪刀;杉树子;东来西来;熊耳不曾藏;久雨不晴;靴头线绽;昨夜三更送过江;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壁上画枯松,蜂来不见蕊;石羊头子向东看;蚊子上铁牛;死虎足人看;木马走似烟,石人趁不及;可杀新鲜;作人丑差;擘;下坡不走;蹋步者谁;不撒沙;道;不在阇梨分上;骑虎唱巴歌;鱼跃无源水,莺啼万古松;耨池无一滴,四海自滔滔;日里看鸱毛;遍满天下;破草鞋;侧耳无功;布袋盛乌龟;锡带胡中土,瓶添汉地泉;汝还见香台么;十万八千真跋涉;直下西来不到东;不东不西;有力者负之而趋;高声举似大众;少室灵峰住九霄;等等,等等,无法遍举。

  在五彩缤纷众多截断众流的借藉之中,茶很突出,能够回答众多不同的佛法大义及终极问题的追问,以及各个的寻法求真的问题。甚至形成了赵州从谂禅师(778-897)著名的三字禅吃茶去公案,成为人们谈论禅茶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注释

  [21]据《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三五引。

  [22]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23]《清异录·茗莊门·圣赐花》

  [24]后文将要提及的马祖道一以茶试泐潭惟建,是在禅宗史传中首见藉茶传法的记载。因马祖开元中尚在衡岳传法院跟从南岳怀让师修习禅定,在一同学禅的九人中唯一得让师传授心印。大历中(766-779)始在开元精舍驻锡传法。时间上晚于封演所记开元中的这条材料。

  [25]另有几处言及茶堂的内容,列举于后。卷十八:明州翠岩永明大师令参,湖州人也。自雪峰受记,止于翠岩,大张法席。问:‘不借三寸,请师道。’师曰:‘茶堂里贬剥去。’卷二十:筠州黄蘺山慧禅师,洛阳人也。……师于言下顿省,礼谢,退于茶堂,悲喜交盈,如是三日。卷二十一:天台山云峰光绪至德大师。……僧问:‘日里僧驮像,夜里像驮僧。未审此意如何?’师曰:‘阇梨岂不是从茶堂里来?’卷二十四:升州清凉院文益禅师。……问:‘大众云集,请师顿决疑网。’师曰:‘寮舍内商量,茶堂内商量。’

  [26]黄庭坚《归宗茶堂森明轩颂》:万竹森然,莫非自已,作如是观,可谓明矣。菁菁翠竹,来者得眼,其不得者,我亦无简。助发此观,亦有风雨,若问轩名,请与竹语。《送慧林明茶头颂》:慧林有一老人,恰似银瓮盛雪,彻底元无渗漏,旁观但知皎洁。有徒三百二百,木钻漫钻盘石。或遇东海鲤鱼,一棒令生羽翼。其馀两两三三,归堂又要茶吃。上人南来云水,因行不妨掉臂。凤山修水东西,灵草春来满地,但令已事相应,归日驴驮不起。

  [27]《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诸方广语·江西大寂道一禅师语》。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