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2)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7 10:35:23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2)  网站公告:  禅宗专题网址变更 光明入门完成改版 光明佛咒完成改版 光明音乐正式上线 流通处完成改版 净宗专题网址变更 素食网完成改版 互动模块已经开通 关于访问错误公告 舍利专题网址变更 官方网站正式成立 光明故事完成改版 『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利用自己的宝贵人身从事造恶更糟糕的事了。』 首页佛经研究佛经原文佛经译文民间善书大藏经乾隆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2)

  网站公告:

  禅宗专题网址变更 光明入门完成改版 光明佛咒完成改版 光明音乐正式上线 流通处完成改版 净宗专题网址变更 素食网完成改版 互动模块已经开通 关于访问错误公告 舍利专题网址变更 官方网站正式成立 光明故事完成改版 『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利用自己的宝贵人身从事造恶更糟糕的事了。』 首页佛经研究佛经原文佛经译文民间善书大藏经乾隆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 等待添加 | 等待添加 | 等待添加 | 等待添加

  当前位置:首页 > 佛经大全 > 佛经研究 > 楞严经 > 《楞严经》浅释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173放大字体正常 缩小字体关闭【纠错】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阿难!若是这香气,生于你的鼻子,称作由鼻所生香气,那香气就应该从鼻子出来。但鼻子不是旃檀木,何以鼻中有旃檀气?又既然是你嗅到香气,就应该从鼻吸入才对,如果鼻子能放出香气,而又叫作闻香,这个道理是不对的。

  大家都知香气是从旃檀木所生,为何佛要问香气是否从鼻孔出呢?佛之意不在香气,而是要提示阿难知道,闻性是从如来藏来的,是不生不灭,周遍法界的。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罏中。爇此枯木。

  若说生于空,空的本体是恒常不变。香生于空,亦应该恒常存在。又何必藉著炉中来燃烧这旃檀枯木,才有香气呢?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若说香生于木,则此香的本质,因燃烧而成烟。鼻子嗅到香气,那么鼻子就应该充满烟气,但现在烟气,悠悠向上升,并没有多远。而室罗筏城四十里内,为何大家都能够嗅到此气呢?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该知道,香尘与闻性,全无一定处所。嗅闻与香尘二处都无自性无本体,故皆属虚妄。如果究其源,不从根生木生,便不是因缘所生法。不从空生,则非自然性。只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的。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现在解释舌根与味尘。阿难!你常在早晨及中午,和大众托钵,各处乞食,在托钵时,或者遇著酥、酪、醍醐这种种上味。(酥酪醍醐,皆从牛乳提炼出来,从乳生酪,从酪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

  佛一代时教,可分为五时八教。五时为:(1)华严(乳);(2)阿含(酪);(3)方等(生酥);(4)般若(熟酥);(5)法华涅槃(醍醐)。佛成正觉后,在廿一天内最初讲华严经,为华严时,如太阳刚出,阳光照在高山。高山喻诸大菩萨,二乘声闻缘觉都不明白,所以说:有眼不见庐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佛说华严时,是现千丈庐舍那身,二乘人看不见,依然见佛是丈六金身。华严是圆顿教,所以二乘人听不懂。圆顿教法乳,就比如牛乳,太浓,刚生下的小孩不能喝。第二时说阿含经,亦名阿毗达摩,译作无比经。外道之法都比不上它。这是太阳照山腰时,低地亦可照到,此喻从乳出酪,性不太浓,容易消化,小孩可饮。第三是方等时,太阳将近平地,亦是从酪生酥时。第四是般若时,从生酥至熟酥。第五是法华涅槃时,喻为醍醐,无上妙味。此时日照中天,无论高山低地都可遍照,所以法华经在佛教里是最重要。楞严经是开智慧,及指示修行之道路。法华经则是成佛之经。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众生依照法华经教义修持,皆可成佛。法华是开权显实,说实在法,除去虚妄,因此法华的道理最玄妙。天台智者大师,最初是读法华而开悟。开悟后,闻印度有楞严经,故每天向西方拜了十八年,祈求得见,但始终未能如愿。可见楞严经亦是佛法中之瑰宝。古来大德祖师对于佛法,真是毕恭毕敬。有拜法华经者,每一字拜一拜,从晨拜至晚,故从拜经而获开悟者甚众。修行方法,有种种不同,只要专心虔诚,便能成功。如果妄想纷飞,怎能与佛法相应?故如果要学佛法,就要放下一切,专心一志来学,才有功效,才有感应。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上无上妙味,是生于空中?还是生于你之舌根中?还是食尘中?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如说味生于你之舌头,那么在你口中,只有一舌。当食酥时,舌已成酥味,倘若再食黑石蜜时(甘蔗糖色红黑而坚实),你之舌头应该不会变移,而知道有甜味。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如果舌头不会改变为甜味,那就不能叫做知味。若能变移,食酥时知酥,食甜时知甜。可是你只有一舌,怎能知道这样多味呢?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常情都以为味生于食物,故佛特破之。

  若说味生于食品,但食品没有分别之识心,乃是无知之物,不假借舌根,就无从知味。纵使能知味,亦属食品自知其味,即是他和他人自食一样,又与你有什么相关,怎可说你舌头是能知味呢?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若说味生于空,则空必具有味。你试啖虚空一口,尝尝是什么味道?若虚空是碱味,虚空周遍,既然会碱到你的舌头,也会碱到你的面孔,那么这个世界的人岂不是就如海里的鱼一样?而且虚空是常在,味亦该常碱。既然时常受碱味,就不会知道有谈味了。若不知道有淡味,也应该不知道有碱味。因咸淡两味是相对的,有淡才有碱,没有淡怎能觉得碱?这样结果变成一无所知,怎能叫做知味呢?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当知味尘和舌根尝性,都无一定的处所。能尝之根和所尝之味,亦无自己本体,都属虚妄不真。如果究其源,不从根生,便不是因缘所生法。不从空生,则非自然性。而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的。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以下说身与触尘。在佛教里,出家弟子,一日三摩其头,默诵偈曰:守口摄意身无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守口即没有四恶: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摄意即没有贪嗔痴。身无犯即不杀、不盗、不淫。不但不能做恶业,连想都不能想。不要令一切众生生烦恼,大家在一起修行,更要和睦相处。如对方有误会生烦恼,亦要向其解释。无益的苦行应当远离。无益苦行,如印度外道所修之睡钉床和涂灰身等,不但对身心无益而且迷因,不得实果。当时因有很多外道跟佛出家,佛要令其舍邪归正,故嘱弟子要三摩其头,时时警惕要守出家戒行,不要忘记已出家的本份。

  佛是行中道,非独利己,还要利人,不但自觉还要觉他。所以佛要其弟子要做对人世有益之事,还要弟子们戒杀持素。如不得已或因地方、身体关系,则只能食三净肉,即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当时佛的堂弟是提婆达多,欲破僧团,别制五法。敕其弟子:(一)尽形寿乞食;(二)尽形寿穿粪扫衣;(三)尽形寿露地坐;(四)尽形寿不食酥盐;(五)尽形寿不食鱼肉。提婆达多所别制五法,专与佛作对,和佛争第一,认为比佛高一层。又挑拨阿阇世王子,杀其父王,自立为王,他便可为新佛,结果带肉身而堕地狱。

  世界现在充满战火,杀机骚动,有一首偈颂说: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

  以前无枪炮、火箭、原子弹,只用刀戟白刃相接。现在则残杀更厉害!为何人要战争?试想想每日杀这样多生灵,以饱口腹,将来他们转生人道时,岂不要冤冤相报?因此变成国与国战,人与人争,残杀凶暴,世无宁日。所以说:世上刀兵劫,多由杀生来。故佛教第一条戒,就要戒杀,要放生持素,如一人持素不杀生,则少一分暴戾。十人持素不杀生则添十分祥气。每个人和天地间都是相通的。人和其他动物关系亦一样,具爱惜心不存杀念,则畜生对你亦有好感,天地万物,亦能和睦相处,世界始能太平。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现在说身根与触觉。阿难!你常于每日早晨,用手摩头,摩头时就有触觉,这触觉在什么地方呢?谁为能触?谁为所触?在头还是在手?好像我现在触桌子,则我手为能触,而桌子是所触。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若说能触在于手,手是有知,头属无知。但现在头亦有知,就不成为触。若能触在于头,头是有知,手则应无知触之用。但现在手亦有知,怎可叫作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若说头和手,都各有所知,则你阿难应该有二个身体,才能达到手知头亦知啊!因触必有知及无知,能所相合,才成触觉。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若说头和手,一触的时候,二处都有知。那么头和手,应当是一体。若是一体,就不能成为能触与所触。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若说头与手都有知,而成二体,那么这二体皆属有知,皆为能触。那个所触,又属于谁呢?若在能摩之手,好非在所摩之头。若在所摩之头,即非在能摩之手。现在头和手都有知,都是能触,而没有所触,但不应该虚空成为你之所触啊!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故此应明白,所觉之触与能觉之身,都无真实处所。身根与触尘,亦无自己本体,皆是虚妄名相。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而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的。

  既知身体虚妄不实,就不应该执著,每日为它奔波劳碌,要赶快返本还原,回到自己如来藏妙真如性上。这才是本有家珍,本地风光。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现在说意根法尘。阿难!你常在意识中有所缘,这个缘字便是攀缘的缘。修道最要紧不可有攀缘心,有攀缘心,便生障碍,与第六意识一同作怪,则很不容易修道。用攀缘心来做善事,都是假的,用攀缘心来度众生,亦是无用。

  你的意识缘善境时,就现善性。缘恶境时就现恶性。缘非善非恶时,就现无记性。无可记别就叫作无记性。这三种性,乃生于法尘的定则。法尘和前五尘是不同的,它没有实性境。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这意缘法,是你意根之心所生?还是离你意根之心,而另外有法尘的方向所在?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阿难!若说从心里所生,则能生之心有知,所生之法,亦应当有知。法尘既是有知,就不叫作尘,亦不是心所缘之境。是心所缘的才可叫作处,既不是心所缘,怎可以成为处呢?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若说法尘是离开意根之心,另有方向处所,那法尘应该有自性,试问法尘的自性,是有知呢?还是无知呢?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离开你之意缘心的法尘,是有知者,则应该叫作心,不应该叫作尘。

  异汝非尘:离开你意缘之心,而又有知,就应该不是尘,而是另有一个心。即同他人之心,方能离你而有知。若说离心有知之法尘即是你,亦即是你之心,不是他人的。既然是你心,应不离开你,为什么你心不与你合而为一体,而要和你分开成二个呢?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若说这法尘是离心无知,和前五尘一样,亦是离心无知,但法尘是无形无相。既无色、声、香、味,又无冷、暖触觉,亦无虚空相,那么,法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色即五尘色法,空即由色所显虚空,现在既然在五尘和虚空都无所表示,那么,你之法尘,终不应该说:人世之间,更有另一个空外之处,为法尘所在的地方啊!

  色有外,空是无外的。法尘既离心无知,自不是能缘之心,能不离根而居空外,故亦不是所缘之境。既非心非境,那么在什么地方才能建立它的处所呢?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当明白,法尘和意根之心,都无一定处所。意根和法尘,二者之体,都是虚妄名相,如空中华,全无实体。只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现的,故非因缘,非自然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复次阿难!为什么十八界亦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本具呢?

  十八界即藏性,梵语驮都,意即界。界就是界限。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各有其界限。以内之能缘者,属根的界限。外之能缘者,属尘的界限。中间能分别者,属识的界限。界亦有依的意义,因为根、尘、识互相依附。

  识能分别,根能生长,尘则是污染不清净。如眼根对色尘时,便生出分别识心,分别好看和不好看。耳根对声尘时,便分悦耳与逆耳。鼻根对香尘时,便生香和臭的分别识心。其余类推,前五尘皆有形相可表示,唯有法尘则无实体,无可表示。意根对法尘时,只生出分别心,即第六意识。虽是分开为十八界,其实都属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藏的。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一)初说眼色识界。阿难!如你已明白眼根与色尘,一个是增上缘,一个是所缘缘,两缘相合就生出眼识。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这个识是因眼根所生,以眼识为界限,叫做眼识界?还是因色尘所生,以色尘为识之界,叫做色识界?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阿难!假如眼识因眼根而生,与色和空没有关系,但无色空,便无可分别之尘,因单靠眼根是不能生识的。纵使有能生你之识,但无色和空,就无可分别,则有识亦无所用。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你眼所见,不是青黄赤白之色,又无长短方圆之形,无所表示,则识从何处立界限呢?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如果识是因色尘而生,以色尘为界,但看见虚空无色的时候,则色尘已灭,你识亦灭。识灭则无所知,为何见空时,识又知是虚空呢?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假若色尘变迁的时候,你亦知道色相已经变迁。既然知道,就证明你不会随色变迁,那就成为一存一亡,没有对待,识界从何处可成立呢?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如果是遇色尘变时,识变随变,所以没有界相。如果不随变,则永远存在。但既然是从色尘所生,自然一无所知,应当不能知道虚空所在。今既知虚空所在,则证明识不是从色所生。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若说眼识是兼根兼境,是凑合眼根和色尘共生的,那么它们是蜞合而生还是离开而生?如果是凑合而生,还有一条隙缝。如果是离开而生,那你的眼识,一半属于有知,一半属于无知。有知的凑合眼根,无知的凑合色尘。虽说是离开,其实是凑合,有知合无知就成为二合,半从根半从尘就是杂,半合根半合尘就是乱。体性既成杂乱,怎能成识之界呢?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当知道,眼色为缘而生眼识界之说,现在向三处推究,都无所得,都是虚妄。那就眼根、色尘,以及色识三种,都无实义。既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所表现的。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二)说耳声识界。阿难!你亦明白耳根和声尘互相为缘,由耳根听见声尘,便生出分别的耳识。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这识是因耳所生,以耳为界,还是以声所生,以声为界?如果是因耳根而生,以耳根为界限,则要有动声和静相,才能听见。但动静二相如不现前,则单单靠耳根是无从知道的,知尚且不可得,那么你的耳识,究竟是何相貌呢?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如果识从耳闻而来,无有动静二种声尘的时候,则能闻之根,亦无从成立,怎能生识?如果说肉耳能生识,可是肉耳属于身根之色相,身根的物件是触尘,那又怎么可以把耳形之身根,来做能闻的对象,叫做识界?那么耳识既非闻根肉耳所生,它复从何处而立界限呢?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如果识是从声尘而生,则不关耳闻之事,但声必因闻而显现。如果无闻,也就没有声相所在之处。声尘既亡失,如何能生识呢?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若说耳识是从声尘而生,所说的声音亦是因闻而有,那么闻声之时,就应该闻到识之相呀!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倘若不能闻到识之相,就不成为耳识界了。如果能闻到识,那么这个识就同于声尘了。识既会被耳根所闻,则没有识,又谁能知闻声和闻识呢?如不能闻识及闻声,一无所知,则这个人岂不同于草木一样无情?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不应该既有声,又有闻,而不靠识加入中间为其界限。界若没有识居于中间,则内之能闻和外之声相,就不能互相为缘而生识界。既无识界,则内根和外尘的界相,更无从成立。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当知,耳根和声尘,二者为缘而生耳识。这三处都无处所,则耳与声及声识界三种,都是幻妄相,本非因缘,亦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阿难!你以前已经听过,相宗权教,里面所讲之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当时是为度二乘及破外道而说的权巧方便法门,现在是讲实性第一义谛楞严大定道理,故不应在法尘上有所执著。现在再说(三)鼻香识界。

  你亦已知,鼻根对香尘,互相发生因缘,而生鼻识。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此鼻识是从鼻根所生,以鼻根为界?还是依香尘所生,以香尘为界?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若是从鼻根所生,则在你心中,以什么为鼻?以肉形如双垂爪的是鼻?还是以能嗅香臭和能呼吸的是鼻?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如果取脸上肉形为鼻,但肉质实乃属身根,身根有知,知道触尘,故只可名为身识,不可名为鼻识。既然属于身根,它的物件当然是触尘,而不是香尘。鼻尚且无名,如何说识是因鼻生,而依之立界呢?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如若取嗅觉为鼻识,则你心中以什么为知呢?以鼻肉为知,但肉之知是属于身根,原有触觉之用,而不是鼻识了。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如果以鼻孔内之空作为能嗅知,则空自知,你之鼻肉应无感觉。这样则一切虚空,皆应是你了。你的鼻肉既无知觉,则你全身,亦应无知觉。虚空既然是你,虚空本来是无所在的,那么阿难今日亦应无所在了。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如果以鼻识是香尘所生,则知自然属于香尘,与你绝无关系。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则非臭。

  若香味和臭味,都是从你鼻孔生出,则香和不香二种气味,不会从伊兰(最臭的树)和旃檀木出生。这极臭的伊兰和极香的旃檀,二种气味不来的时候,汝自嗅汝鼻,究竟是香还是臭?若是臭则非香,香就不会臭。

  注:伊兰树,味极臭像腐尸,花红色甚美丽,但毒性强,食之立毙。旃檀树生北俱庐洲,是奇香树,有时亦生伊兰从中,一有旃檀妙香,则伊兰臭味全没。这是臭极则香,香极则臭。伊兰臭到极,一遇旃檀奇香,便失去臭气。恶人就和臭气一样,如在恶人中,忽有一善人,便可影响其弃恶归善,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也。好像我们现在科学昌明,但发明到极点,便会变坏,变坏后人们又处在不知道中,又恢复再发明。世界是常在循环变化中,不是固定不变的。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如果香臭二种气味都能嗅到,则你一个人,应该有二个鼻。现在对著我来问佛法的道理,应该有二个阿难,究竟哪一个是你的真体?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如果说只有一个鼻,而能同时闻香和臭,则香臭已混而为一,没有分别。臭可为香,则臭无自性;香可为臭,则香无自性。二种既无根性,则鼻识的界限,依什么来建立呢?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如果鼻识因香尘而生,则鼻识因香尘而有嗅,好像眼识因色而有见,但不能回光返照,自见其眼。故鼻虽能嗅,而不能自嗅其鼻。鼻识既然从香尘生,应亦不自知其香,就证明识不是从香生。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如果能够知道香,就证明不是香生识,如果不知道,则不可叫作鼻识。香若不靠嗅,则不知有香,香界就不能建立。识若不知道香,所谓因香建立之香识界,亦无从建立了。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鼻根属内,香尘属外,既然没有中间之鼻识,则内之鼻根,外之香尘,俱不存在。内外俱不存在,则能嗅之性,亦不存在,亦成虚妄。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知道,鼻香为缘,生鼻识界。现在向三处推求,俱不可得。则鼻根、香尘和香识界,三者全是虚妄相。既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所表现的妄相而已。

  这个暑期班,有人要求要受五戒,有人要求受八戒及菩萨戒。在佛教里,受戒是入佛门最重要的法门,你们肯受戒而能守戒,这是最好的。在家人可受五戒及八戒。至于十戒则是初出家做沙弥时受的。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本来是出家人受,但在家亦可行菩萨道,自利利他,故在家人亦可受。现在为纪念暑假班楞严会,我送你们每人一双罗汉鞋,作为纪念。不是要你们去行罗汉道,自利而不利他,意思是要你们修大乘,行菩萨道。只要用心来学楞严经,我是最欢喜的。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四)现在说舌味识界。阿难!我以前曾经对你说权乘之法,十八界里,有一种是舌和味互相为缘,由舌才知味,有味舌才知。舌根味尘,而生出分别心,叫做舌识。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这识是因舌根所生,以舌为界限,还是因味尘所生,以味为界限。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如果舌识是舌根所生,则所有世间的甘蔗、乌梅(即酸梅)、黄连(药名味最苦)、石盐(即食盐)、细辛(药名)、生姜、玉桂(药名),这些东西都成为无味,没有甜酸苦辣等味了。如果没有这些味尘来刺激你的舌根,你试尝尝自己的舌头,是甜呢?还是苦呢?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如果舌性是苦的,是由谁来尝舌头而知道是苦的呢?因舌是不会自尝的,那是谁来知道它是苦呢?若舌性不是苦,自然无味,则味自然不是生于你之舌,如何可立识界?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若说舌识单因味尘而生,那么识亦就变成味,亦和舌根一样,自己不能尝自己。既然不能自尝,如何能知道是有味和无味呢?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又味有很多种,酸甜苦辣,不是同一物所生,如蔗甜、酸梅、姜辣、黄连苦等,味既然多种,那么识亦应有多体了。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如果舌识只是一体,其体必从味生。那么所生之识,也只是一种。能生之味,也该是一种,则变成盐的咸,水的淡,蔗的甜,姜的辣,各味混合而生。一混合就有变化,不能分别咸淡甘辛,失去其本性之味。甘不甘,苦不苦,酸不酸,辣不辣,变成一味,没有什么分别了。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既然无分别,就不能取它的名字为识。既不名识,怎可说舌味为缘,生舌识界呢?味是无分别的,识是能分别的,若无分别就不能叫作识。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亦不应该从无知的虚空,产生你有知的心识啊!如以舌根味尘和合在一起,产生你的心识,但舌是有知,尘是无知,如和合在一起,体性便成纷乱,好像水土混合,水就失去流动的自性,土也失去干燥的自性。所以说元无自性,无自性怎可立界?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知,舌根和味尘互相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是虚妄。则舌根和味尘及舌识界三者都非因缘,非自然性。如说是因缘生,则落在有中。如说自然生,就落在空中。空有二边,都不是中道了义,舌识界究竟从何处来呢?都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的。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

  (五)现在说身识。阿难!你亦知道小乘之道理,身根和触尘互相为缘,便生出身识界。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

  这个能分别的识是因身所生,而以身为界限?还是因触所生,而以触为其界限?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阿难,如果说身识是单因身根而生,不必藉尘触,这样虽有身根,而无离和合二种触尘,亦就没有粗和细二种觉观来做它的助缘,那又怎会生起身识界呢?纵能生识,但无触尘,无所分别,就不成为识。粗缘为觉,细缘为观,身又怎样有识呢?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这里破单尘不能生触。若说因触尘而生,则与你身无关,世上哪有不在自己身上,感觉到离合,而要在他人身上,感觉到离合的道理呢?即是说,世间谁有不依于本身,而能知离合觉触的道理。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阿难!世间之物,是不能自己触自己,而能成感。因为物是无分别识,所以必定要和身根相凑合,然后方能知道有触。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若因触而知道有身,则这个知是从触而生,即是触尘。若因身而知有触,则这个知是从身而生,即是身根。但这个知既然从触尘生,便与身根无关。如果是从身根生,亦与触尘无关。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身根和触尘,原本是没有内外对立之处所。触与身和合,即是身根之本来体性。触与身离开,即是虚空相而已。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内之身根和外之触尘,假若不成立,则中间所生之身识,又从何处而得安立?中间所生之身识若不成立,则内外根尘之性亦都成空。那么你的身识生起,又从何处建立触识界呢?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知,身根和触尘,互相为缘而生身识界,都是虚妄。身根、触尘及身识界三者,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六)现在说意法识界。阿难!又你已明白,意根和法尘互相为缘,其中便生意识,此识是因意所生,以意为界,还是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如果你的意识,单因意根而生,则必定有个所思的法尘,才能发挥你的意思。若无所思之法尘,则能思之意根,亦无从生起。因意根既离开攀缘法尘,则意根亦就无形无影,如何能生意识?那就是说,如果根尘都不存在,则意识将有什么作用呢?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成语名称以水投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u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成语名称以正视听成语拼音yǐ zhèng shì tīn...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毁为罚成语拼音yǐ huǐ wéi fá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