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2)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7 10:35:38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2)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修耳根圆通之善男子,定力坚强,没有外魔,而生心魔,心魔更难调伏。他欲穷众生生灭的根元,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像水波浪,迁流不息,就生出计度,认为行阴为诸动的根元,色受想三阴现在虽已灭,将来必重生,遂堕入死后有相论。这是违背正理,依颠倒心而发出的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2)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修耳根圆通之善男子,定力坚强,没有外魔,而生心魔,心魔更难调伏。他欲穷众生生灭的根元,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像水波浪,迁流不息,就生出计度,认为行阴为诸动的根元,色受想三阴现在虽已灭,将来必重生,遂堕入死后有相论。这是违背正理,依颠倒心而发出的颠倒论。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或者自己固守身形,百般养护,认为四大之色,皆是我身。或见我性圆融,遍含十方国土,说四大之色,皆在我里面,我大色小。或见眼前之色,皆随我回旋往复,说色是属于我,为我所有。或见我于行阴中迁流相续,行阴相续,我亦相续,说我在色里面,色大我小。总之,皆妄自计度,认为死后有相。行阴如此,其他三阴亦是一样。故在色、受、想、行四种阴里,辗转循环计度,四四一十六,共有十六种相状。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从此推计,菩提烦恼,亦是一样。菩提永远是菩提,烦恼永远是烦恼,两者是并驱,不相违背,不相抵触。因为妄计身后有相,所以堕落外道的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六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有相,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颠倒之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

  又修耳根圆通之善男子,已得坚凝正心,魔不得便。因欲穷究众生之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常扰动元,见色、受、想三阴已灭,不复存在,认为是先有而后无,就生出妄想执著,以为死后必归断灭。这个人就堕入死后无相,成为断灭外道,这是违背正理,依颠倒心而发出颠倒之论。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行者在定中,见到四大之色阴消灭,则身形就无所依附。观察想阴消灭,则识心无所连系。想到受阴亦灭,那么色想二阴亦完全没有连缀。色、受、想三阴既已消灭,纵有生灭之行阴,若无受想二阴,就没有知觉,岂不是与草木相同!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现在身中四阴,尚且无相可得,何况死后,哪里还有诸相呢?因此勘校推测,死后一定无相。这样循环推究,每一阴生前死后,皆是无相,则色、受、想、行四阴共有八种无相。由此推究计度,则涅槃、因果、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切皆空,徒有虚名而无实质,究竟终归于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因为妄自计度死后无相,就堕落外道的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七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无相,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颠倒之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修正定的善男子,已得坚凝正心,魔不能扰,故能穷究众生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这时行阴未灭,区宇宛然,但色受想三阴已灭,故于未灭者妄计为有,而于已灭者妄计为无。以行阴之有,破三阴之无。以三阴之无,破行阴之有。这人就堕入死后俱非,生起颠倒的谬论。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色受想三阴原先是有,但以定力破之,便成非有。在三阴未破之前,不能看到行阴,所以说观无。等到三阴尽,行阴显现,又可以看见行阴幽隐而迁流不息,所以说不无。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像这样反复循环,由前观后,由后观前,穷尽色受想行四阴之界限,遂成为非有色受想行,非无色受想行等八种俱非相。随便举出一阴,做所缘之境,都说是死后非有相、非无相。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又因观行阴之性,迁流不息,生灭不实,而宇宙一切万法之性,也是一样迁变虚讹,没有实在。因此心中就生出邪知邪见的妄悟,以为所有一切法,都是有无俱非,就有非有,说无非无,有无虚实,失却把握。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由于妄计生前非有非无,死后俱非,以致后路昏茫,没有实际结论,就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八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俱非,依颠倒心,而发出之颠倒谬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又修正定的人,已得坚凝正心,魔不得便。故能穷究众生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时,于后后无。初后字指行阴在前三阴之后,次后字指行阴灭相,念念灭处,死后断灭。就妄生计度,以为生人天七处(七处即人间、欲界、四禅和无色界等),死后亦皆断灭,故堕入外道七断灭论。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或计四洲六欲天处身灭:或初禅天的欲尽灭;或二禅天的苦尽灭;或三禅天的极乐灭;或四禅天和四空天的极舍灭。这样循环推测,穷尽四洲、六欲天(共二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际);再加四空外(一际),总共七际,皆归寂灭。现前的总要消灭,灭后必不再生。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因此妄自计度,死后必归断灭,就堕落外道邪见之中,迷失菩提真性。这是第九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断灭,由颠倒心而发出颠倒的邪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又修正定的善男子,已得坚凝正心,魔不能扰,故能穷究众生生灭根元,见行阴幽清常扰动元,念念迁流,相续无间。因见无间断,便妄执后必是有,既在有上妄生计度,这人就堕入外道的五种涅槃论。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或者妄执欲界即六欲天,为转生死成涅槃之处。因修定人这时已是想尽行现,圆定发明,初得天眼,能观见六欲天界光明清净,超乎日月,远离人间的秽浊,所以心生欢喜爱慕,就认为这就是涅槃真境。或者以初禅天,离生喜乐地,苦恼不逼为现在涅槃。或者以二禅天,定生喜乐地,忧愁不逼为现在涅槃(经文上初禅无忧,二禅无苦,可能抄写时倒置之误)。或者以三禅离喜妙乐地,极之喜悦,得大随顺为现在涅槃。或者以四禅舍念清净地,苦乐双亡,三灾不及,故不受轮回生灭为现在涅槃。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上面五处,皆属有漏,现在妄执五处皆是涅槃,这是将有漏天,误解做无漏涅槃,还以为是最安稳之处,最清净之所依地。这样循环观察,妄执五处是无上的究竟极果。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由是妄计现在五处都是涅槃,都可以享受寂灭之快乐,不乐待将来,遂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就是第十种外道,创立五阴中五现涅槃,从颠倒心发出颠倒谬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阿难!以上十种邪见,皆是因修行禅定时,被行阴所覆盖,以致禅观与妄想,交战于心中,互为胜负。故了生这些狂妄见解。只因众生素来都是顽蠢糊涂,又不知自量,本身原是凡夫,岂能一下子就得成佛?因此一遇著这些境界,反迷惑为已经悟解,认为已经证果,已经登圣位,造成大妄语口业,将来必会堕落无间地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你们必须在我灭度后,将如来这些话,转告末法时代的众生,使他们能普遍觉察,彻底明白这些道理。不要使心魔自造深重罪业。当保持他们的禅定,护持他们的道业,消除他们的邪见,使彼心身开朗,明白真实义理,于求无上佛道之途中,不走迂曲歧路,不使他们心中有所祈求,得少为足。要做个大觉的法王,标榜人天的清净规范,作为成佛的指南。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条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现在讲识阴始终之相。

  阿难!这个修正定的善男子,行阴已破尽,则世间二十类众生,共同生灭所依的根元,清幽扰动的相状,就会忽然消灭。补特迦罗,译作数取趣,数数作业,数数趣果。业指有漏罪业,因行阴作业牵引识阴,投生而受果报,故行阴为识阴酬偿宿业之脉络。脉络是深沉难见、微细难知,是生命的枢纽。今行阴破,则脉断命绝,感应悬绝。感应即因果,从此因亡果丧,不再受生。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

  涅槃天即众生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以前为五阴所覆盖,故轮回生死,如处长夜。今行阴尽,识阴显,自性将放光明,就如鸡鸣五更,已见东方晓色,曙光初升。这时六根虚明寂静,不再随著六尘境界,宾士放逸。内根外尘打成一片,湛然光明,内不见根,外不见尘,已达入无所入,要尘两亡之境。这时识精自然显露,所以就明白十二类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至此唯一识精元明,没有行阴生灭业因,故不再牵引受生,互相感召之果报。唯见十方世界同一识性,更无他物。真精妙色,真妄和合之幽秘识阴,已不再沉隐而得显现。但这只是已得六解,仍未亡一之境界,即不得大明,只是初晓。因仍为识阴所蔽,叫做识阴区宇。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若于十二类众生,业果不再互相感召受生,而得到同是一个识体,再精进正定,运用金刚智之力,消灭六根门户的局限,使成为一圆融清净宝觉,则开合成就,一根能为诸根用。不独眼能见还能闻;耳、鼻、舌等也一样。六根有如邻舍相通,可以互相使用,了无障碍。十方世界和自己身心,如晶莹无疵的琉璃,内根外境,浑然圆融,清净明彻,这就是识阴已尽的境界。众生因识阴覆盖,故于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同异失准,相织妄同,故名命浊。今识破真现,这人就能超越命浊。反观识阴的来由,实是罔象虚无(罔是似有,像是似无),非有非无,虚幻不实,颠倒妄想以为根本。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现在讲识阴十种邪执。

  阿难当知,这修圆通正定的善男子,已经穷尽有生灭的行阴幽清常扰之动相,已趋澄静,再精进用功,至识阴显现,要归还一真法界,本元觉地之际。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真精妙用尚未能圆照法界。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现在虽能使自身的六根隔碍消溶,自由开合互相为用,还能与十方各类众生,同一见闻觉知。觉知既然相通吻合,就能证入圆妙觉元之识阴性体。这时假若以所入的圆元,妄立为真常的实境,安稳的归依处,便生出狂胜的见解,这人就会堕入因所因执。既识阴本非真因,而执为真因,就与娑毗迦罗(译作黄发外道)所执的冥谛为究竟归依处一样,成为他们的伴侣,迷惑菩提佛果,亡失正知正见真正智慧。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这是识阴第一种邪执,非因计因,妄立所得的心,成为所归的果位。去本修圆通日远,与涅槃城,即常乐我净、寂灭场地,背道而驰。本是佛子,今反入生死路,堕落外道冥谛之家。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阿难!又修圆通之善男子,已破行阴生灭迁流之相,于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行破识显时,妄执识阴为究竟安稳之归依处,揽为自体,还认为是妙觉明性,以为尽虚空遍法界,十二类众生皆于我身中识体流出。识体为能流出,世界众生为所流出,我能生众生,众生不能生我,便生出这种狂胜邪解。这个人就堕入能非能执,如摩醯首罗(译大自在,或大我慢,是色界顶天。有三眼、八臂手执白拂,骑大白牛,优游自在,还能现无边众生身形)。此修行人成为大自在天的伴侣,迷惑佛果菩提,误入魔道,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这是识阴第二种邪执,立识阴为能生因心,十方众生为所生,成为事相的实果。离本修圆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本是佛子,今反入生死路,生到大慢天,妄执遍圆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灭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行破识现时,执识阴为究竟安稳之归依处,怀疑自己之身心,皆从识阴中流出,十方虚空亦从它生起,就妄执此处为真常身,作无生灭解。不知识阴乃是不生灭与生灭,真妄和合识,必需破此和合识,灭相续心,去妄存真,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才能返回自性,常住真心。现在识阴尚未破尽,尚在生灭中,而早计为真常。不但迷惑不生不灭的真心,亦不明生灭的妄性。反安住沉迷于这妄境,生出狂胜邪解。这个人就会堕落于识阴为常,我及众生为非常的邪执中,成为自在天(即欲界天)波旬魔王之伴侣。自在天执自己为能生,万物为所生,能生者常,所生者非常。迷惑佛果菩提,误入魔道,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这是识阴第三种邪执,建立识能生我的身心为因,是我之归依处,把生灭之识,认作真常身之虚妄果,离本修圆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本是佛子,反入生死路,生于颠倒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破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所知的识阴,见其性是广大周遍,由此妄立邪解,以为万物既由其性产生,人与万物又同出一流,则十方草木,当然与人无异,应当属于有情。草木可以为人,人死还可为草木,不分有情无情,皆属有知,如是生出狂胜邪解。古人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现在这人将本无情的草木执为有情,就堕入知实无知的邪执中,和婆吒、霰尼,这两种外道都执一切有情无情,皆有知觉,成了他们的伴侣,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注:婆吒,译作避去,幼为牧童时与毗舍离王子同游戏,王子戏将其身为榻而睡其上,童归诉其母。母云:彼将来为王,故不可与争,应离去,故立名。霰尼,译作有军。有军人气概。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以毛相马 以毛相马

以毛相马成语名称以毛相马成语拼音yǐ máo xiāng mǎ成...

以死继之 以死继之

以死继之...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成语名称以汤沃沸成语拼音yǐ tāng wò fèi成...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