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3)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7 10:37:11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3)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这是识阴第四种邪执,计识阴圆遍一切,作为有知觉的因心,而以无情无知之物,认作有情有知,成为虚无错谬之果。远离圆通,违背涅槃城,生颠倒知见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3)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这是识阴第四种邪执,计识阴圆遍一切,作为有知觉的因心,而以无情无知之物,认作有情有知,成为虚无错谬之果。远离圆通,违背涅槃城,生颠倒知见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灭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识精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以当前的六根圆融,互相为用,没有阻碍之时,亦已得到大随顺,便以为这圆融是造化之理,就妄执一切万象,莫不由四大产生,认四大为常住不变。于是背自性的性火,乐求外火的光明。乐水的清净,爱风的周流,观尘即大地的成就,各随己执,崇拜侍奉。以这群尘(即四大)为产生万物的根元,而妄作常住解。这人就会堕入生无生的谬执中。四大本不能生,而以为是能生。就和迦叶波(译作大龟氏)、婆罗门(译作净裔)等外道做伴侣,他们都是以身为劳役,修一切苦行,或事火,或崇水,希望得到脱离生死,证得真常。因此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是识阴第五种邪执,以四大为有知而崇事之,迷失真如之性,堕落唯物之邪见,妄立四大无知之群尘,作为出生死之正因,而冀求能生真常之乐果,错乱修习。这样非但远离圆通,背弃涅槃城,还堕落外道,生于颠倒造化的外道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破行阴生灭迁流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妙真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圆明中的虚无性体,妄计为究竟安居之地,故欲毁灭四大化成的根身国土,使成为纤尘不立,以这虚无不实之地,作为究竟归依处,舍弃本修,不再前进。这人就会堕落于归无归的邪执中,认为有所归,其实无可归,就和无想四空天的舜若多(译作虚空神)作为伴侣,从此迷惑佛果菩提,失去正知正见。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这是识阴第六种邪执,妄以圆明虚无之心为因,成立空亡之果,不仅远离本修圆通,违背涅槃圣果,还生于一切断灭,无复续生之外道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之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识阴精明,湛然不动的体性,认为是圆满常住,就冀求自己色身亦和识阴一样,坚固常存,长生不死,生出狂胜邪解。这人就堕于贪非贪执,贪求色身永远长生,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和诸阿斯陀(译作无比即长寿仙)求长寿者做伴侣,迷惑佛果菩提,失去正知正见。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这是识阴第七种邪执,执著识阴为受命的根元,立坚固虚妄的色身为因心,趣向长恋尘劳,贪求固形不死的果报。非但远离本修圆通,背弃涅槃圣果,反堕落外道,生于妄想延长寿命之仙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因见识阴既为一切众生的生命的元由,遍一切处,互相融通,没有阻碍,因此知道一切世间尘劳,皆与识阴有关,尘在命就在,尘亡命亦亡,就贪恋尘劳,恐怕尘劳销尽,命亦随著断绝。这时既然行尽识现,一切皆圆融变化,随心所欲,因此变现一幢庄严华丽的莲花宫殿,广增七宝奇珍,妖艳美女,从此就放纵其心,恣情娱乐,以无常声色之乐,作为真常之妙乐,生出狂胜见解。这人就堕入真无真的邪执,妄执业识,命元为真常,而命元哪里是真常?就像叱只(译作结缚)、迦罗(译作我所作)天魔之类,自以为三界一切众生结缚不自由,皆为我所作。本欲出尘,今反留尘,成为天魔的伴侣。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这是识阴第八种邪执,以邪思纵欲为因心,以炽盛的尘劳为果觉,远离本修圆通,违背涅槃圣果。不断欲而修禅,终落邪魔,生天魔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已明白十二类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知识阴能普遍含藏一切有漏和无漏的种子,为凡圣所共依托之地,由是分别圣位是精,凡位是粗。再疏通抉择,认圣道则真,外道则伪,而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皆依因感果,自作自受。于是急欲舍伪从真,只求感应(感即修、应即证)真修实证,速出三界,以致违背一乘实相的清净道。

\

  什么是一乘实相?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无生死可了,亦无涅槃可证,叫做一乘实相。现在既然见苦而想断集(集即烦恼),为证寂灭而修道,而停留于寂灭的化城,认作涅槃的胜解,得少为足;以为所作已办,生死已了,不受后有。于是不求前进,不肯回小向大,再求佛乘。这个人就堕和定性声闻,为钝根阿罗汉,或四禅天中的无闻比丘,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成为增上慢人的伴侣,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是识阴第九种邪执,虽非外道,但用心非正,只求圆满易粗为精,以四谛相应为因地心,而趣向于沉空滞寂之果位,远离本修圆通,违背涅槃圣果,成为定性声闻,生于缠空种族。不求前进,又不愿后退,故为空所缠缚,莫有超脱之志。空本无物,怎能结缚?这就是头上安头,空上安空,无事找事做。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真精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六根圆融,互相为用,清净妙明心中,照见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随发心再研究更深妙理。于寂灭空性中,误认为是涅槃胜解,是究竟归依处。便安住不前,不再求真如不动的寂灭场地。这人就会堕入定性辟支(既缘觉、独觉),不回小向大之小乘作为伴侣,迷惑菩提佛果,亡失正知正见。

  注:梵语辟支迦罗译作缘觉,或独觉。缘觉是有佛出世时,以闻十二因缘而悟道,叫做缘觉。无佛出世时,以独居深山,悟诸行无常,而得道者,叫做独觉。

  是名第十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这是识阴第十种邪执,圆遍诸类,此是识阴境界,即是与各类众生的觉知性,融通吻合为因心,而证寂湛明彻之果。故生于独觉缘觉,无师自悟,认为理圆智明,得少为足,成为自了汉。故虽有妙用,但只得意生身,不得应化身,终生于不化圆种。

  何谓化城?从前有人要往宝所寻宝,但行至半路,觉得太辛苦,不想前进。有神通人就变一化城,让寻宝者暂时休息,然后再前进,这叫做化城。这比喻佛的声闻弟子,既未证得寂灭之空理,便以为是究竟涅槃,而得少为足,不再向前。故佛说化城喻,劝策彼勇猛直前,回小向大,趣向无余涅槃,直达宝所,而不要中道自画。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所现境界,皆因迷惑无知,以伪乱真,致误入歧途,生起颠狂见解,由执狂解而不自觉,反以得少为足,未证言证。未至寂灭现前,就生出满足已证寂灭之想。这都是识阴将破而未破的时候,因用心不纯,妄念与正念交战之时,若妄生贪嗔欲念,就会著魔,走火入魔。一著魔境就难破除,虽有人指点,亦执迷不信,终至堕落。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众生愚顽无知,迷昧无识,又不自己忖德量能,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就随著自己平生所爱好,加上积劫的习染,迷惑心窍,欣然执著现境,以为是究竟的安心立命处。还以为证得无上菩提,未证言证,成为大妄语。

  外道邪魔虽亦感得有漏禅定的福果,但福业享尽,必堕无间地狱。声闻缘觉,虽获无漏禅定所感的圣果,但终止化城,不达宝所,不能再增进,不能得证菩提极果。

  虽是人人皆可成佛,但成佛必定经过长期修持,不是一下子便可成佛。好像读书一样,经多少年才能毕业,多少年才能得硕士,多少年才能得博士。怎可一步没有迈,便说已证果成佛,真是说梦话,真是大妄语!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你们要怀救世的在悲心,秉承如来度生之道,在我灭度以后,应将这种判别邪魔的法门,传示给末法的众生,使他们普遍明白这种道理,不要令他们被见爱之魔所扰。什么是见爱魔?从一至七是见魔,狂解妄见。第八是见爱魔,因贪恋尘劳。后二种二乘人,于界内见爱虽断,而界外见爱犹存。因厌有著空,但求自利,不知利他,故不能成无上菩提,这都是自心见魔,自作罪业之因,而投沉沦之果,故必须保护修禅定的人,拯救他们,令他们消除邪见、障道因缘,使身心清净,自然能入佛之知见。从此完成破五阴、超五浊而成佛道,不再误入歧路。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这五阴魔境的法门,是过去世,恒沙劫中无量无数的先佛,都依此法门而得深心开悟,明白佛的正知正见,成就无上菩提之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识阴若是破尽,则现前的六根不复隔碍,而见、闻、觉、知就可以互相为用,再精进不懈,便能证入菩萨的金刚干干慧(即等觉后心)之干慧地。

  圆明即能证妙智;精心,是所证理体。以能证智,证所证体,从体起用,体用双彰,于中再起变化,就如晶莹的琉璃一样,内含宝月,洞照无遗。圆明是般若德即报身,精心是法身德即法身;于中变化是解脱德即应身。这是说一超便能直入等觉后心,证佛三德,齐等于佛,故能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乃至菩萨所行金刚十地,以及等觉菩萨所证之圆明。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乃至等觉,皆是妙庄严路,既能超越妙庄严路,便能直入如来,万德庄严的大觉果海。至此就能圆满菩提,圆满真实究竟义,即二执除,三惑尽,证得一切种智,契合本有真性。归无所得;既与本觉契合为一,圆满无余,胜净明心,本来已有,当然不是从外所得来的。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这是过去世的诸佛世尊,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是观。在修止、观的时候,用妙觉明察,即定慧观察力,来分析微细魔事。一旦魔境现前的时候,若能认识清楚,心中不住不著,不生胜解,心垢洗除,心魔不作,自然不会堕落邪见网中。

  什么是心垢?其实就是贪欲、淫欲。心垢不除,则无明烦恼,种种毛病都发生,那就永远堕落邪知邪见网中了。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阴魔既然消灭,心魔不生,则天魔外道,自然摧肝碎胆,大力鬼神亦皆魂消魄丧。至于魑魅魍魉诸小鬼等,更要销声匿迹,不敢复出。这样便可超越各种圣位,直达菩提大道。至此上升诸圣位之功德,亦自然圆满,莫有丝毫欠缺。纵然是下劣二乘,如果能回小向大,力求增进,不再迷闷,亦能进取诸佛所证的大涅槃圣果。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若于末法时代的愚钝众生,当然不能辨别定中种种差别魔事,又不知佛今日所说的辨别邪魔法门,虽乐于修习禅定,却难免受邪魔所迷惑。你就应该教导他,持念我的大佛顶陀罗尼咒。如果是愚昧不能读诵,就写这咒悬在禅堂内,或带在身上。这咒所在之处,皆有金刚藏王菩萨,及其眷属,日夜随侍保护,故一切天魔外道,不能侵犯。

  释迦如来又悲心切切,咐嘱阿难及诸大众,应常恭敬钦承这个愣严大定,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的法门。亦是十方如来,从始至终,究竟修证的胜妙法门。你们应当依法勤修,成就自利行;再垂示初心后学,令末世众生,亦能依教修习这个遗范,成就利他行。

  最后是对最初而言,因阿难最初殷勤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最初方便。世尊已于征心辨见,乃至三如来藏,耳根圆通,正助双修等,则最初方便,已开示完毕。后因哀怜末法众生,再回身凭倚,详细解释七趣因果,以励精修。再辨别五阴魔境,以防惑乱。这是居于方便之最后,故曰最后垂范。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阿难听完佛陀的开示,立即从座站起来,恭敬顶礼,钦承法旨,口持心忆,不敢忘失。于大众中再向佛说:我现在还有三点疑问:(一)如佛所说,五阴相中有五种妄想,以为根本想心。但我等平日只知五阴相妄,当体即空,并未得如来详细开示,为何五阴皆以妄想为根本?妄想是从哪里来的?(二)五阴既然都是以妄想为本,现在要灭除,究竟是一次顿除,还是渐次灭除?(三)欲破五阴境界,但以何处是它的界限边际呢?唯愿如来,大慈不倦,再详细开示,不但为这大会中的大众,清明心目,也好为将来末世的众生,做入道的正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的本觉真心,本来是圆满清净,纯一无杂,至真无妄,并没有界内的分段生死,以及界外的所证涅槃,也没有想相为尘,识情为垢,甚至晦昧的虚空,哪里还有五阴的差别相呢?这些都是由妄想所产生的。

  真精妙明,亦即是我人本具之如来藏性,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我们修道,目的就是要国到自性上。如果没有如来藏性,我们亦不必修道了。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推究这妄想的根元,皆是因本觉妙明的真心中,一念妄动,成为阿赖耶识,依动故能见,依能见故境界妄现,遂发生相分。既有见相二分,遂发生有情世间,和器界世间,就好像演若达多,迷头认影,头本在而妄惊为失,影非实而反认为真。这是说众生不知真本有,而反迷为失,妄本空,而反迷为有,因此迷真逐妄,认妄作真,从迷积迷,流转生死,没有休息。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妄本无因,有因就不是妄。只是妄想辗转相因,递相为种子,乃于虚妄中,假立因缘性。如是因,如是缘,只是用来破外道,方便之说,并没有真实的意义。而一般外道既拨无因果,还迷于因缘,妄说五阴为自然性,不知连眼前的虚空,看似不动不坏,,实在仍是虚妄。上文文殊师利菩萨偈颂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虚空生于自性中,好像大海中一个小浮沤而已,岂不是虚妄不实?若说因缘,已是不对;若再说自然,更是戏论。这皆是众生虚妄猜测,颠倒计度而已。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阿难!若是知道妄想有所起处,尚可说妄想是从因缘生。若是妄想根本无起处,是诸法空相,当体全空,那么说妄想是因缘所生法,就不能成立。何况连因缘都不知的外道,还推说为自然,岂不是更加虚妄?因此之故,如来今天为你们说明五阴的本因,只是妄想而已。

  如欲追求妄想之因,那就因为依真起妄,生出五阴山,把你的如来藏性压住,还来了六个土匪,占据山头,招兵买马,打家劫舍,无所不为,害到主人翁乌烟瘴气,失去正知正见,埋没了自性光明。现在要把六贼降伏,五阴破尽,才能恢复本来光明,才能显现如来藏性。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成语名称以正视听成语拼音yǐ zhèng shì tīn...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毁为罚成语拼音yǐ huǐ wéi fá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