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1)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7 10:38:33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当阿难尊者说完偈颂之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作满,是父名,弥多罗尼译作慈,是母名。连父母为名,叫做满慈子。)在大众中即从座位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地,拿起两掌很恭敬对佛说:大威德世尊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当阿难尊者说完偈颂之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作满,是父名,弥多罗尼译作慈,是母名。连父母为名,叫做满慈子。)在大众中即从座位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地,拿起两掌很恭敬对佛说:大威德世尊(赞佛有大威德,能折伏摄受刚强众生),又能善巧为众生发挥开导,详细解说证果成佛,第一义谛。

  偏袒右肩即中国之袈裟搭衣,印度因热带地方,露肩不要紧。但中国因风寒关系,需要多穿衣袍,然后搭衣。又因风大袈裟容易被吹落,故多加勾环。印度、缅甸、泰国各处僧服这袈裟,即无勾环。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世尊常推重我说:在说法群众中,我是第一,善说诸法妙理。但这次我闻如来所说精细奥妙之法音,还没有懂得清楚,就好像聋子离开百步之外,来听蚊子叫声。本来连蚊子之形都看不见,何况能听到其声。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佛虽用种种方法,详细而透彻地宣说分析,万法即心,诸大圆融的道理,句句都可以破除我的疑惑,但我的法执未破,还是迷执万法,心外实有,诸大互相淩夺,故至今还未明白,第一义谛究竟的道理,而达到无疑惑之地。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世尊,像阿难同等之阿罗汉,虽是悟到真心周遍,常住妙明,但多生多劫之习漏仍未除尽,我执还在,故要如来审除其细惑。

  漏是从多劫无明习染而来。漏即烦恼,习气即业,要证到四果阿罗汉,才能证得无漏。

  佛有弟子名迦楼陀尊者,证阿罗汉果后,有一天要过河,适逢那河神是女性,故对她说:小婢住流(小婢含奴婢丫环之意)。阿罗汉过河,有神通可令河水不流,而阻水不流是河神之职。女河神敢怒不敢言,只得阻流让其过河。但经太多次,河神亦忍不住气,故往佛处诉说:世尊!佛弟子太无礼,为何把我叫作小婢?佛即叫迦楼陀那过来,向女神道歉。尊者即说:小婢勿怪。河神不满意说:尊者在佛前仍侮辱我。佛即为她说因缘:因为在数百劫前,你曾数世为他的仆人,因此叫成习惯。可见习性难改。女河神听佛解释后才明白,不再抱怨。这便是习气难改的一个例证。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现今在大会中我等已证四果阿罗汉,虽得无漏之位,但诸漏虽尽,我空虽证,而法执还未能除。故此虽闻如来所说第一义谛,微细法音,仍未能领悟,还地纡回于疑悔之中。

  疑悔含有对今日闻大乘法而生疑,对往昔贪爱小乘而生懊悔之意。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假若世间的一切万法,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外、十八界等,都是如来藏中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净本然,既属清净则不应该更有染相之法。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为何又有生灭之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循环不息?求佛再解说这个道理。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又如来常说:土火水风这四大的本性,是圆融无碍,本不摇动而能周遍法界,湛然不变,常住不灭的。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上面说疑四大周遍,这里加空大,总疑五大,而不疑见大和识大,因见和识都是无相,无相便无障碍,所以不疑。

  世尊!如果地性是周遍法界,但土其水,有土便无水,土和水是不相合作,怎会有水呢?假若水性周遍法界,则应灭火,因水克水,有水便无火,水火不相容。怎可以说水火二性俱遍虚空,彼此不相毁灭呢?世尊,地性属有形,乃障碍之义,空相属无形,为虚通之相。一能一碍,两不相容,又怎可说空地二性,都能周遍法界?我实在不知这个义理所归属。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但愿如来,发大慈悲开示,令我及在会大众都能拨开迷云,明白圆融周遍的道理。富楼那说这请求后,便五体投地,渴望如来赐予无上慈悲的教诲。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这时佛对满慈子以及会中有漏无漏的阿罗汉说:我今天普遍地为这个大会的群众,宣说最胜义中的真胜义,使得你们定性声闻(即初果阿罗汉,以得少为足,沉空滞寂,不求上进,不肯回小向大,被佛斥为焦芽败种),以及所有未得人法二空,而肯回小乘之心,趋向大乘之道的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为富楼那及在会大众,宣说妙中之妙,真胜义理的道理,令一切阿罗汉皆得无漏无学果位。什么是无漏,即把所有坏习气完全除尽,就无烦恼。烦恼是从什么地方来呢?烦恼是从根本无明而来,故需先破根本无明,才无烦恼。究竟无明烦恼有多少?它无形相,故不知有多少;如有形相,则尽虚空遍法界,必都充满烦恼。

  佛教令一切阿罗汉及在会诸大众,皆获一乘。什么是一乘?一乘即中道了义,实相本体,最上一佛乘。法华经上有大白牛车,引发中说:有一大屋,住很多小孩。大人们皆往外工作,小孩在屋里游戏。忽然屋里起火,小孩不觉,及大人回来,见小孩依旧嬉红,不知危险,即对小孩说:快到门外来,门外有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小孩即到门外,因此才脱离火灾,不致被火烧死。羊车鹿车形容二乘人所来,虽亦是车,但不能连载多人。大白牛车,即大乘能运载一切众生,从生死苦海,经烦恼中流,而达涅槃彼岸。

  寂灭场地,即清净道场,不知不灭之因地心,亦即如来密因。十方诸佛皆由这因地心而成正觉,入大寂灭海,即涅槃果海。

  真阿兰若,即无喧杂之寂静地方,没有喧哗杂闹,才是真心修行处。若著静境,亦非真寂灭场地。必以众人共处都能寂静无事,用本来不生不灭、不动摇之真心来修行,与境不相干,才是真阿兰若,真修行道场。

  你们今天皆应静心来听,当为你们详细解说。富楼那等都很恭敬而静默不作声,来听佛的开示。

\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说:富楼那,如汝所说,在如来藏中,本是清净本然,如何忽然而会知出山河大地呢?

  这段是经中最重要处。佛为显藏性随缘,从真起妄,故先说藏性随染缘而生起山河大地,六凡诸相。令众等能知妄回真,闻迷成悟。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你不是时常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道理吗?性觉真觉,原是一真觉。性觉,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觉,是一真理体。本觉即天然原具,每个人本来就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觉,亦即始觉。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体是不变,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随缘,故叫做照。

  佛举这二语是具历很深的意思。(一)显示无明万法,离此就无所依。因无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觉的觉,而起随缘之用。(二)显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

  富楼那即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但只是闻说,尚未能了解。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说:你称觉明时,究竟如何解说?汝以为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还是以为觉本不明,必须加明于觉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觉。

  本具灵明为真明真觉,若必须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如问阿难:心在何处?以何为心,皆欲逼出阿难生平所误认的,然后才破之。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像阿难一样迷惑,即答道:若这觉体,不必加明而名为觉,则无所明。意即必要在觉体加明,才是有明之觉。

  这答语如阿难一样。上文阿难答: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草木。阿难所执是六识妄心,富楼那所执是根本无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言:汝说不加明于觉,只可叫觉,要加明于觉,才叫明觉,这是错的。因真觉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于觉。加明于觉,就如体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则时有时无,不能常住。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二句是说,一有加,则觉明二义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的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不是明觉了。真觉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宝珠一样,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掣,一开即明。但这明实非真明,而是电气令它明。有开有明,无开就无明,不是常住真明。无所加明,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掣不开时,就没有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因加明于觉,则失觉明之义而堕无明。既无真明,就不是真觉之湛然妙明了。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时有时无之妄明也。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自性本来就具明觉,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于觉,才称明觉,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为,不当为而为,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真觉不必加明,才叫明觉,因本具妙明,是不落所明的。现在要加明,而立出所觉,则转妙明而成为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了。因加明之妄念,便生出妄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建立所明,就将妙明转为无明。无明是业相,由业相就生出妄能,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生能见之妄见。业相为相分即所见,妄能为见分即能见。

  这段文的大意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为何成为众生?众生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处?本来众生与佛是无二无别,由佛性里面化出众生。佛有千百亿万化身,化身是从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觉妙明。本觉是众生天然本具之觉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众生,可略喻照像一样,照像亦能拍出种种相貌。本觉亦如镜,从镜里现出之像,即一念无明,而生众生。觉的本性原是明,现要加明始名觉,则这一念无明便生出种种妄能妄相,起惑造业而不能成佛。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如是扰乱】:如是是指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

  【相待生劳】:相待即互相对待,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

  【劳久发尘】: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

  【自相浑浊】: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上文已说明五粗相,这段文说第六粗,业系苦相。前四句是答如何忽生山河大地。后二句是答如何忽生诸有为相,即众生业相。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虚空没有什么,都是一样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依真觉起无明而成虚妄世界。世界虽由众生业盛,但推究根源,实由无明妄心而起。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现在先讲风怎样生成。

  真觉之光明和虚空之晦昧,互相对待,互相倾夺,就是摇动之风相。因不停地动荡,故积而成为风轮,风力极大,有执持的功能,故能执持世界,使能安住。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因空晦觉明,明晦相夺而生摇动之。因坚持妄明,欲明白晦昧的空体,遂结暗为色,而成地大坚碍之相。

  此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一切金银宝矿都是地大这精。而地性坚硬,莫过于金。依无明妄觉,而立坚硬之相,如世上有痴情化石之类。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心坚执而成坚相,再坚执不休,就积成金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上一切国土,皆依金轮而得安住。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因坚执妄觉而成金宝,摇动妄明而生风力,而金和风是生火之因。

  【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互相摩擦而生起火光。火有变化的功能,能变起世间一切万有。故知世间诸火,亦不离妄心,摩荡所成。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金宝之体是明净的,明就能生润,即湿气。如五金之属,过热气而化水,火大之光则常上升而蒸发金轮。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蒸润成水,故世间诸水,都是蒸气所成,蒸润不息,积久而成水轮。故有水轮,含遍十方一切国土。

  按本经说:世界地大依水轮,水轮依金轮,金轮下有火轮,火轮下有风轮,风轮下有空轮。空轮依无明妄心,晦昧所成。无明依本觉,无明是本觉之相,究竟不离本觉之性,足见世界是起于真妄和合之心,而识藏亦不离如来藏。若离如来藏就无自体,这证明上文所说:一一无非如来藏性,此四大即为能成世界万法之本,无明就是能成四大之本。故推本溯源,一切万法都从本觉真心所生。除心之外,一切皆是虚幻相,所以说万法唯心造。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上文依无明而成四大,这里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虽然各有相违,实则相济,这是相成相反的道理。如火性本属上腾上升,水性本属下降,一升一降,交互发生,就造成种种坚硬之物体,而成器世界。卑湿之地方,积水而成大海。干燥之地方,环水而成洲渚,即陆地如四大部洲等。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照水火交互发生之道理,故在大海中,本来是深水之处,不应有火。因不忘火之气份,所以常有火光发起。而陆地处,本来是坚硬之地,不应有水,亦因不忘水之气份,故满河常有流水。这是水陆两居处。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这是山居处。山亦是水火交发之坚相,水势如劣即不及火势,则水随火之力而结为高山。如熬水成盐,证明水亦可以结成固体,因此高山亦是水火所积成。所以山石击之则有火焰,不忘火的气份;融之则成为水,不忘水的气份。又好像火山爆发,亦有岩浆流出。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这是林木居处。林薮(草多叫薮)亦是水土交发所成。土势劣于水,土随水而成润,有滋润就能生出草木。所以林薮遇烧时,便成灰土。遇绞时便有水汁,这就是不忘水土气份的明证。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交妄发生】: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最初是因妄明而成空晦,明晦,相夺摇动而生风大,坚执妄明而生地大,风金相摩而生火大。金火相蒸而生水大。四大都是交妄发生所成的。

  【递相为种】:这里指四居。因水火既满,就成为洲海之种。降水势以从火就结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种,降土势以从水而滋润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种。这即是递相为种的过程。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四大交互发生,递相为种这因缘,使得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若不破迷成悟,反妄归真,则辗转相续,永无清净安宁的时候。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富楼那!再告诉你,无明和妄想,都不是其他东西在作怪,只是要在觉字加明,所生的毛病,就如头上安头一样错误。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因有无明遂立业相之妄所,明理不逾者,明是转相能见分,理就是体,即业相的本体。见分欲明业相之本体,业相本体本无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遂成结暗为色,因此见分就不能逾越业相的范围了。故以业相为因,转相为缘,妄心成自心,非幻成幻法,遂致所听不出声尘,所见不出色尘,随六尘而转。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由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而造成种种尘劳烦恼,于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遂将原来一个精明之体,而分开为见、闻、嗅、尝、觉、知,不能互用了。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本是属如来藏性,故能一根互相为用,现在就分开成六种作用。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由上根尘既具,遂有四生。同业即胎卵类,因父缘、母缘和自己业缘相同,就相缠缚而投胎托世。不因父缘、母缘,只因自己的业缘,或者合湿而成形,叫湿生;或者离旧而赴新,即化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汤沃雪 以汤沃雪

以汤沃雪成语名称以汤沃雪成语拼音yǐ tāng wò xuě成...

以死济之 以死济之

以死济之成语名称以死济之成语拼音yǐ sǐ jì zhī成语...

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成语名称以水投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u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成语名称以正视听成语拼音yǐ zhèng shì tīn...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