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1)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8 10:33:31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阿难!这修正定修反闻闻自性,即楞严大定的人,想阴既破,行阴现前,就完全没有梦想,醒和睡是一样的。这有如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阿难!这修正定修反闻闻自性,即楞严大定的人,想阴既破,行阴现前,就完全没有梦想,醒和睡是一样的。这有如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没有梦想,乃因他当时已破了想阴。因为他有修行,故很可能到年老时已破了想阴。这时,就算睡觉,也睡得很浅,甚至闭目养神即能恢复精力,不需要很多睡眠。本觉妙明的真心,没有颠倒妄想的扰乱,时常是清虚寂静,犹如万里晴空,没有粗重的前尘影事,前尘影事亦即法尘。什么是法尘?五识缘尘落射影子存于心中,为意识所缘,叫做法尘。现想阴尽,意识灭,尘无所依,根尘相对,自然洞然不起分别。故观山河大地,犹如明镜照物,物来则现,物过随空,既不粘著,亦不留痕。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是虚照虚应而已,全无留下陈旧习气。所有的坏脾气、臭习气,都洗涤得一干二净了。唯一识精真体,湛然犹存。前本识已尽,坏习气也已全灭,唯存真精,这便是第八识。若能当机立断,去妄存真,便转识成为大圆镜智。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一切生灭现象的根元从此披露,这时已能看见十二类众生的生灭,虽然还未通达他们各各受命的来龙去脉,但已见到共同的生灭根基。犹如野马,此语出自庄子。野马是指田间蒸汽草地露网,状如水,为朝阳所照时,就放出闪闪光焰,故亦叫阳焰。譬如渴鹿逐阳焰,远望似水,至近则无。熠熠清扰,熠熠比喻行阴细相,忽起忽灭,行阴之体是轻清,没有想阴之粗浊,又没有识阴之澄湛,故曰清扰。因行阴幽隐而微细,浮浮荡荡,波动不断,扰乱清虚的湛澄,故为十二类众生浮尘四根,流转变迁的枢穴。这就叫做行阴区宇。(枢即门之轴,穴即门之臼。)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假若这个清扰熠熠的性体,归到平静无波的识海,就永远断绝行阴浮荡的习气。犹如波浪平息,化为澄湛的止水。这是行阴灭尽的境相,到此就能永断生死的根元,超越众生浊。再回观行阴的由来,方知是以幽微隐秘的妄想为根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现在讲行阴十计,不说十境而说十计,因想破行显,外魔不能扰而内心魔生,妄计执著,遂有二种无因论。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得正知正定的修行人,想阴已破,行阴现前,这时觉照常明,了然不惑,故十种天魔不能侵扰,他才能精研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根本。对每一类众生受生的根元,都已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再观察行阴的幽隐轻清,生灭之相,遍于十二类众生,叫做圆扰。而行阴又为群动之元首故叫做动元。这时行者若能慧眼明照,知道圆扰动元是一切众生同分生机之总相,就不起妄执分别计度,自可以破行阴,超众生浊。只可惜行者在这圆扰动元之中,生起邪见,妄计为诸行之本、生灭之元,而不知有个不动不灭的真如自性。因此忘失本修因,而堕入外道所执的二种无因论。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祗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第一种是本无因论。这修行人误认行阴迁流的微细动相,是生灭的本元,不知道这不过是行阴现前,还未到行阴尽的时候。而行阴尽还有识阴,要识阴破尽,才是本觉。既然误认生灭根元之行阴是本来无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修定人已破尽生机,即浮根四尘已灭,故能显现胜义清净根,乘著所得的八百功德,能见八万劫内,所有众生,业行迁流,转弯回环,死于此而生于彼,随业行而迁流,轮转于八万劫中。但在八万劫以外,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便妄生邪解,以为所有世界十方众生,八万劫来,都是无因自有。由于这一偏见计度,就忘失下遍知觉,堕落外道的无因论,迷惑菩提真性。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第二种是末无因论。这修定的人既见本无因,便以过去例未来,见末亦无因。什么缘故呢?因既见众生于八万劫前,本无因自有,认为是自然,因此妄想计度,成为自然外道。知道人自然生人,鸟自然生鸟,乌鸦自然是黑,不是招标而黑;鹄自然是白,不是洗成白。人和天人本来是站立而行,畜生本来是横行的。一切都是自然如此,从八万劫以来,没有改变与移易。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从今以后,尽未来际,当然都是这样,我还观见八万劫前,十二类众生,没有从菩提性生,怎么能说众生于八万劫后,有成菩提道果的事?他不知人是由持戒方生,而菩提是由修道方成,因此妄执现今一切众生,皆是无因自有。由于这种邪知妄计,致丧失正遍知,而堕落外道邪见中,迷惑菩提正觉自性。这就是第一种外道,创立无因论。

  佛住世时,有一老人要来出家,佛刚好应供外出,众弟子观察老人在八万劫内,没有种过什么善根,就不准他出家:莫道出家容易事,皆因累世种菩提。老人听后就痛哭流涕,十分伤心。既然举目无亲,又不能出家,不如死了更好。于是就步行至河边,预备跳河自尽。可是,他这一念就感动佛赶回来,佛问他为何痛哭?他就把经过告诉佛。佛安慰他说:不要哭,我准许你出家。众弟子遂怀疑:为何佛准许无善根的人出家?佛说:你们只能看见八万大劫内的事,但不能看见八万大劫以前的事。其实这老人在八万劫前是樵夫,有一天上山砍柴,遇见老虎,他急逃跑,虎随后追,他就爬上树。虎便咬树,当树将要倒时,他一惊就急念南无佛。这一念就种下善根,现在善根成熟,就来出家。'众弟子才明白。彼老人勇猛修行,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阿难!这个修定的人,想阴既尽,行阴现前,故能凝明正心,魔不得便。于是他欲穷众生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微清扰之状,而不见其微细迁流的相,遂生起邪见,以为是圆遍常住,而堕外道四种遍常的邪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一种计生类常。是人欲穷内心外境的本元之性,到底从何而起?然于心境二处,所见不远,只能见二万劫内,皆是无因自有,就以为十方的众生,生生死死,皆是循环相续,人死还为人,畜死还为畜,不会散失其类,遂妄计生类是恒常不灭。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二种计生体常。这人乘著心开境现,见森罗万象,皆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因欲穷其底蕴,究其本源,却见四大的体性,本来常住,就依此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所有众生的生灭,皆依四大和合而成。而四大之本性既周遍而恒常,不曾散失,于是就妄计之为恒常不变。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第三种计生心常。这个人欲穷究六根中所具的六识,和恒审思量之七识(末那识),执受根身器界种子之八识(阿赖耶识),以为这八识的心,七识的意,和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等的生灭根源,其性是恒常不变,而不知道这只是行阴相续之相。但他因为修习心意识的观法,能够知道八万劫内,一切众生死此生彼,辗转循环,并未曾散失,就认为心意识是周遍,恒常而不变。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第四种计行阴常。这个人既穷尽想因的元由,当然没有再生的道理。因想阴既破,动相已绝,流止运转的生灭想心,亦已由定力而永远灭除,没有妄想。末那不生不灭的理体,自然属于行阴,殊不知这只是行阴第七识的我执种子,正在很微细地迁流中,并不是真的不生不灭,不过因为生了这种妄计,就以为行阴是恒常不灭。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这本不是遍圆,而妄认为是遍圆;本不是真常,而妄认为是真常。以致失却正遍知觉,而堕入外道的邪知邪见,迷惑菩提正觉自性,这就是第二种外道所创立的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这是双计常与无常。又修正定的人,想阴尽、行阴现,坚凝正心。上面说凝明,现在说坚凝,是表示现在定力更深,不易为境所动。于想阴十境,始终不起贪爱之心,叫做正心。因此魔王都没有办法飞精或附人来扰乱他,可是外尘不扰,而心魔又生。因欲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观察行阴幽微轻清,常扰动元之相,遂于自他依正二报没有决定性,而妄起计度,致堕入四种颠倒邪见。于我计常、他计无常;于国土计一半常、一半无常;于心计常、身计无常;于色受想阴计无常,于行阴计常。这叫做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第一种是计我常他无常论。

  这个修定人以为行阴便是妙明真心,遍满十方世界,澄澄湛湛,犹如止水,便认为这是最胜究竟之神我,从此便执神我能遍满十方广大周圆,凝明不动,无生无灭,故叫做常。而一切众生,于我心中又生又灭,叫做无常。这是外道二十五谛中,最后一谛。四种我见之中,属广大我。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第二种是计国土,一半常、一半无常。

  这个人以前是观自心,以为是常,观察众生认为无常。现在不观自心,只观察十方世界的无数国土,成坏不一。见劫坏时,认为是究竟的无常种性,见劫不坏时,是究竟真常。殊不知成住坏空,是世界的劫运。如果因世界坏而执为无常,世界不坏而执为真常,那真是邪见误人。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第三种是计心常、身无常。

  这个人现在不观其他,只个别观察自心,见自己心性精细微密,犹如微尘能于刹那间,流转十方而无迁移变易。就认心为身主,能使身有生灭,叫做我性常。而一切有生死的身体,是从我性流出,故没有常性,叫做无常。这是外道所计,四种我中之微细我。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第四种是计行阴常、色受想阴无常。

  这个人于想阴已尽时,见行阴之相迁流不息,便妄认常流之性为常,而色受想等三阴,现在既已灭尽,当然是无常。实则行阴只是第七识的种子,迁流不息正是无常。现在反计无常为真常,所以佛斥之为颠倒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于这种虚妄计度,一分常、一分无常,成为四种颠倒妄执,而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断灭成佛种子。这就是第三种外道,立一分常、一分无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在修反闻闻自性,耳根圆通的善男子,已破色受想三阴,行阴现前,亦得到坚凝正定,故魔王无机可乘,他才可以穷究二十类众生的生灭根本,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的相状,而生出计度心,妄计四种分位。第一是三际分位即过去际、现在际与未来际。所谓三际求心心不有,有三际来求心,都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成过去,当然不可得,现在不停又过去了,现在心在何处呢?未来心还未来,哪里有心?所以说: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元无。心既然没有,哪里还有妄想呢?在如来藏里,根本什么都没有。此计分位有四:(一)三际分位;(二)见闻分位;(三)彼我分位;(四)生灭分位。这人在这四种分位中,生起计度,就堕入外道四有边论。所谓有边就是有尽,无边就是无尽。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第一种是三世分位。这修定人以为行阴是十二类众生生灭之根元。所以现在见到迁流业用,循环不息,以为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就是有边。现在心则相续不断,便是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种是见闻分位。修定人在定中,只能见八万劫内的众生,生灭不息。八万劫前的事,则寂然无所见,便妄执无见闻处为无边,有众生处为有边。殊不知众生生灭相续,只是业缘虚妄所见,如以有见闻处为有边,无见闻处为无边,又落二边,不是中道了义。外道著有著无,著有就落色,著无就落空,都是著相。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第三种是自他分位。修定人观察自己的行阴,执为真我,以为我能周遍了知,于一切法之中,得到无边之性。而那些众生,虽然显现在我所知性之中,但彼究竟不能知道我的知性,遂认为那些众生不能得到无边之性,只可叫做有边的心性。

  经文我曾不知,彼之知性恐为倒置,应作彼不曾知,我之知性。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第四种是生灭分位。修定人欲穷究行阴,一心想把行阴灭除。故在定时,觉得行阴已灭,而出定后觉得行阴又生。就用妄心来筹度,以为一切众生,于一身中,都是半生半灭,众生既然如此,则世界所有的一切,亦皆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生时执为有边,灭时执为无边。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于这种妄计有边无边,致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四种外道所立的有边无边论。

  修行就要修中道了义不落于空,不著于有,偏空偏有都是落于二边外道邪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修正定的人,已有坚凝不动的定力,魔不能扰。可是,外魔不生,而心魔生。这人一心欲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变化的根本,当观察行阴扰动元性时,若能不动心不生念,就没有妄想。一生心一动念,就发生毛病。所谓开口便错,举念既乖。因他妄生计较之心念,便堕入外道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执性,虚妄戏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第一种于行阴生灭相中,分别而成八种邪见。修定人观察行阴为一切变化根元,见行阴迁变流转处,就叫做变;见行阴前后相续处叫做常。见八万劫内,有众生生叫做生;见八万劫外,无众生生叫做灭。见到前阴灭,后阴还未起时,中间必有一相续之因,这是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翁,亦即舍生趣生之中阴身。行者不识,因见其性相续不断,便叫做增;见到行阴正在生灭相续中,好像前后际断,中间有所离处,就叫做减。见到各各众生的生处,叫做有;见到各各众生的亡处,叫做无。虽然都是依行阴之理而观察,但因用心不同,所见有别,因此没有正知正见。若遇到有求法的人,来问佛教义理,就答以两可之词,好像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不论什么时候,都乱语连篇,满口矛盾。令求法的人,亦糊里糊涂,无从捉摸,还失去他要问的问题,章句大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第二种于行阴生住二相,妄计一切都无。修定人细心观察行阴当前的心,见到行阴生住二相都灭时,便以为一切都无。既无所见,认为已证一切法皆无之理。假使有人来问法,他只答一个无字,叫一字禅。无论什么道理都答无!除无之外什么都不说,令人摸不到头绪,譬如有人问:我应该如何修行?他答言:无!若问:应该念佛吗?答言:无!若问:你说我修持戒法门好不好?又答言:无!如是者,百问千问都是答一个无字,还以为自己开了悟。真是自误误人!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第三种于行阴生灭相,妄计一切都有。修定人细心观察行阴当前的心,各各生处,便以为有生相必有灭相,有灭亦必有生,遂认为已证知一切法皆有之理。假使有人来问法,只答一个是字,除是之外,什么也不说。(是即是有)譬如有人问他:你说我出家好不好?答言:是!又问:我做在家居士好不好?答言:是!无论问他什么,他唯答是字,神乎其神,一般人还以为他开悟了哩!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第四种于行阴生灭相,妄计亦有亦无。修定人观察行阴,有无皆见,既见心念生处,又见心念灭处。所见的境既已分枝,能观之心亦昏乱,没有头绪,难以肯定谁是谁非。如有人来问法,只好答亦有,就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前言后语,都是娇柔乱说如喝醉酒般,令人无从穷追诘问。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由于这种矫乱虚无的计度,便堕入外道之邪见中,迷惑菩提真性。这就是第五种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的遍计虚论。为何叫外道?凡是理论不正确,邪知邪见,道理不透彻,不究竟都叫外道。总之,心外求法名为外道。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天,所以说不死。外道对于问法,回答无定,叫做矫乱。遍计是遍计执性,还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好像夜间见绳是依他起性;认为是蛇,是遍执计性;究竟是绳不是蛇,是圆成实性。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成语名称以疑决疑成语拼音yǐ yí jué yí成语...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