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6)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8 10:37:57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6)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现在解释六受用根怎样来的。由于明和暗二种色尘,互相拱烘影显,在元妙圆融真性里,生起无明。明暗参杂,遂将妙明真空,变成晦昧顽空,由真妄和合,就胶著湛然之体,发为见精。见精对映色尘上,连结在一起,就成胜义根。这根元本叫做清净四大。为何叫清净?因这地、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6)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现在解释六受用根怎样来的。由于明和暗二种色尘,互相拱烘影显,在元妙圆融真性里,生起无明。明暗参杂,遂将妙明真空,变成晦昧顽空,由真妄和合,就胶著湛然之体,发为见精。见精对映色尘上,连结在一起,就成胜义根。这根元本叫做清净四大。为何叫清净?因这地、水、火、风四大之形相,十分微细,非肉眼所能看见,只有佛眼法眼才能看见;所以叫做清净四大。亦即眼体眼睛,形状有如葡萄一样,依清净四大胜义根,而变成浮尘根,即肉眼之体。浮尘根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我人修道修得好,就是胜义根。不修道,就叫浮尘根。见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眼,向外攀缘一切色尘境界。根随尘转,宾士于色尘上,流如急流,逸若纵火烧山,奔犹野马宾士,各处乱跑,终日执著在色相上。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动和静二种声尘互相攻击,在妙圆真心里面,就发生听觉作用,叫做闻精,闻精对映声尘,收摄声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耳。形状如新卷的荷叶,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闻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耳,向外攀缘一切声尘境界,逐尘转,终日流逸奔逐于声尘上。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于通达和壅塞二种香尘,互相显发,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嗅觉作用,叫做嗅精,嗅精对映香尘,吸取香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鼻子。形状有如双爪下垂,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嗅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鼻,向外攀缘一切香尘境界,循尘所转,终日流逸奔逐香尘。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恬谈无味而变成有味,这二种味尘互相参杂,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尝觉作用,叫做尝精。尝精对映味尘,绞取味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舌头。形状犹如新半月,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尝精就寄托在浮根尘之舌头,向外攀缘一切味尘境界,循尘所转,终日流逸奔逐在味尘上。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于隔离和接合二种触尘,互相摩擦,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触觉作用,叫做觉精。觉精对映触尘,抟取触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身之体,形状好像腰鼓颡(腰鼓俗名杖鼓,状如人身,颡即鼓腔),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觉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之肉身,随尘所转,终是流逸奔逐于触尘上。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最后讲意根,即第六意识,是有生有灭;前念灭,后念生,好像波浪一样,后浪推前浪,连续不停,生灭不息。

  由于生起息灭二种法尘,互相连续。在妙圆真心中,发生知觉作用,叫做知精。知精对映法尘,揽取法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叫做意思,亦即肉团心,形状有如莲花。亦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之意思上。因为肉团心即意思心不可见,故形容意根好像在幽暗室的视觉一样。内照法尘而能知道和思量一切,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意思上,随法所转,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上。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阿难,如上面所说六根之性,本来都是妙圆真心,如来藏性。但因有了觉上加觉,本来觉体已觉,不必加觉。但因为要加觉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失去真实之性,把本有之见精、嗅精等,都失去其本来的功能,因和妄明妄觉结连在一起,成为第八识见分,其体虽真,但用上终是妄了。因为真性胶著妄尘,就发出见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因为揽尘结根,就变成六和合,六种作用了。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你现在能离开明暗二尘,见体就不存在。为何有见?就因为有明暗之相帮忙你,才有见体。离开动静二尘,就没有闻体。离开通塞二尘,就没有嗅性。离开有味无味,就没有尝性。离开离合二尘,就没有触性。离开生灭二尘,就没有了知之性。我人因为揽六尘而结成六根,因此聚见于眼,聚闻于耳,耳嗅于鼻,聚尝于舌,聚觉于身,聚知于意。这皆是妄体。如果能到常光独照,迥脱根尘,那么妄体都没有了,了知元性,怎还有安寄之地呢?真妄二体,需分别清楚:揽尘结根,聚见于眼,为妄体。元明照用,常光独耀,为真体。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这段文及下段文都很重要,我人为何仍未开悟?就因为顺生死流而转,不能逆生死流,亦就是跟著妄尘去跑。现在只要你能不随六根六尘去转,不循著明、暗、动、静、合、离、通、塞、生、灭、有味、无味这十二种有为相,不会被有为法所转。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任由你选拔一根,不让它和妄尘交黏,而使它潜伏于内,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就能发挥本有的明耀。明耀之性,一经发出,则通天彻地,耀古辉今;既不为外尘所滞碍,亦不被内根所局限,而是寂然真心,本妙明性。那其余五根,不再去胶合妄尘,再发妄相。自然会随著这一根的解脱,而同时都得解脱了。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这段文是六根互用的基本条件,不随十二种外尘所引起之妄知妄见,则能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本有之真知真觉,不必靠浮尘胜义二根,但只寄托在二根之中,而能发出灵明之功能。这个时候根尘双脱,灵光独耀,便能六根互相调换使用。如眼根不单能见,还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随便任何一根,都具足其余五根的作用,这便是诸黏圆满,六根清净,自在无碍之妙用。

\

  今天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是僧人结夏安居三个月,圆满的日子。亦是僧自恣日,僧人彼此互相说过。也是摩诃目犍连尊者得到天眼通的日子。他第一眼便看见母亲在地狱受苦。因他母亲在生时,不但不信三宝,还毁旁三宝,又喜欢食肉,食鱼虾,食鱼卵等,一天不知啖食多少生命,所以死后便堕地狱。目连见母在地狱,饥渴交迫,十分痛苦,便持钵饭献母。母接钵后,即以袖遮体,走到无人见处啖食。哪知饭一进口,都变成火炭,不能入口!目连见状,亦无办法,只得走回佛陀处求救。佛说:你母造业太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救度,必须请十方僧人一同以清净功德回向,你母才能离苦得乐。故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日,到处都有盂兰法会,超度先人亡灵。盂兰盆是救倒悬之意。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这里举出会中,得到六根互用的圣者作证明。阿难,你岂不知道?在这楞严法会中,就有六根互相用的人。好像阿那律陀尊者,虽然眼瞎,但是他得到半头天眼,能看见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中果一样清楚,这是无目能见。

  阿那律陀(译作无贫),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报,他是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后懒惰贪眠,被佛呵责:咄咄何为睡,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被佛一骂,便生大惭愧,发奋七日七夜不睡,终至双目失明。佛又可怜他,就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通,能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物一样。

  跋陀难龙:是龙神(译作善欢喜龙),保护摩羯陀国,风调雨顺,人民欢喜,故名欢喜神。此龙神虽有耳,但不能听。只用角去听一切声音,这是听不用耳。

  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译作天堂来,即恒河),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神女是主河神,无鼻而能闻到鱼香。

  骄梵钵提:译作牛饲,即牛吃草声音,出入息好像牛饲一样。为何他会这样?因他在因地修行时,为一小沙弥,做一位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已证罗汉果,但牙齿已掉尽,故吃东西很慢。小沙弥笑他食东西像牛一样,因此生生世世,都得牛饲之果报。故佛嘱他在天上住,不要在人间,恐怕众生见后又生诽谤而堕落。在佛教里不能随便讲话的,讲错一句话,就错落因果。

  又好像以前有人问老修行:大修行人落因果否?老修行答: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答错这句话,便五百世堕落为狐狸。等到百丈禅师讲经时,每天都有一长胡子老人来听经。有一天当禅师讲完经回寮房时,老人跟他到寮房,叩头跪下问:大修人落不落因果?禅师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听后,恍然开悟,便把前后经过告诉禅师,并说:得禅师指点,现在已明白,故明天但可往生,请禅师代为埋葬。明天禅师带徒弟往后山,果然见一老狐狸尸,禅师便以僧礼葬之。由这一点看来,是不可以乱答乱讲的。以后你们千万不可乱答人们所问,切切不可不知以为知,乱答是很危险的。

  骄梵钵提的舌头,虽然不正常,但亦能知味。

  舜若多神:即虚空神。空神没有身体,它的体质好像风一样,本来没有感觉。由佛放光相助,使它无身亦能有触觉。

  还有其他的声闻,入了九次第定,灭掉前五识及第六意识,受想二个心所,证得寂然境界之灭谛,好像大迦叶,早就灭了意根,连第七识亦已灭尽。他现在还在中国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等弥勒菩萨出世,将衣钵交给他。他已灭尽心念,没有分别生灭心,只从根本智慧,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你之六根如果能够拔除解脱,则在你自性里面就发出莹然如玉的智光。那么一切浮尘以及器世界,种种变化相,都好像滚汤浇冰一样,消溶净尽。你的心光就变成无上真知真觉,即是妄除真现,就能得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阿难,我再举一例证明,不靠根而知道的道理,好像世间人,从来都是聚见于眼,如果叫他即刻把眼睛闭上,那么眼前所见的只是黑暗。若再有一人站在他面前,他当然亦不能分别这个人的六根,头和足在何处。不过如果叫他用手,循著面前所站这个人的身体,摸索一匝,虽然看不见他的形貌,但是当手摸到头便知是头,摸到足,便知是足。因知觉性是常在的,不必靠光明,不必依根尘,亦同样能知道。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世人皆以能缘之见,必因有光明才能看见,没有光明就不能看见。然而从自性所发出之知觉,虽然眼前都是黑暗之相,亦不会因黑暗而分辨不出来。这是说明,凡夫的见性,尚且不必依靠明缘,而能分别知觉,何况根尘皆已销尽,得证果之人,他的本觉胜净明心,哪有不成为圆融的妙用呢?

  了悟犹如夜得灯,无窗暗室户光明。这便是开悟的境界。为何要修道?就因为没有把握,做不得主。身体健康时做得主,但病时做不得主。睡时做得主,但死时又做不得主。所以修道就为著要时时刻刻都能做得主。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又生怀疑,再对佛说:如过去佛所说的道理,在因地发心之时,与得果时之觉心,务须相同。若在因地时,用生灭的心来做所修因,而求不生灭之佛果,是不可以的。因发心和得果之名目,要相应不相违背才对。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世尊,就如果位中七种佛之果德: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菩提是觉道。涅槃是不生不灭。真如是无妄,一直一切真。佛性是每人本具之自性。庵摩罗识即白净识,迷时名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悟时名庵摩罗识,亦叫含藏识。空如来藏即本妙真心,大圆镜智,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这七种名称,虽然不同,但本性是清净无染,万德具足,坚固凝结,犹如金刚王,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假如这个见精听精,离开明、暗、动、静、通、塞等尘相,就没有能觉之体可得,犹如第六意识的忆念心,如果离开法尘,就一无所有,没有本体可得。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怎可以用此毕竟断灭的根性,来做所修之因,而欲获得如来七种常住不灭之果德呢?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世尊,假如离开明暗,就没有看见了。如果没有前尘,第六意识的忆念心亦就消灭了,我曾经向前追究,向后推求,想来想去,好像本来就没有我的心体,也没有我心体的所在处。生灭心不可用,真心又找不到,那么要用哪个心来作因地心,来求无上的神通呢?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世尊以前曾经说过湛精圆常的道理,如果说话不诚实,就会成为儿戏之说。为何佛所说的话,前后不相同?以前说不要用生灭心修道,现在又说用这个心来修,我越听越不明白,希望世尊垂大慈悲心,来开发我的蒙昧和法执。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佛听阿难这样说,使佛亦啼笑皆非,故叫一声阿难,你虽然是博学多闻,还未得到漏尽通,故你心中只知颠倒的来因,但是一旦真颠倒现前时,你又不能认识。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如果我说真实话,恐怕你的诚心还不会明白,不会信从,我现在只得用尘俗通俗的道理来作譬喻,才能解除你的怀疑。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罗侯罗,译作覆障,佛之子。在母腹六年才生。中国亦有老莱子,虽然年已七、八十岁,但活泼好像小孩一样,时常作种种游戏让父母欢喜。又有老子,在母腹八十一年才生,出世时头发都白了,故叫老子,姓李名耳。故罗侯罗在母腹六年不算久。)

  佛即叫罗侯罗敲钟一下,当的一声,佛问:你今闻吗?阿难和大众都说:我等有闻。

\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钟声停止,佛又问:你听到吗?阿难和大众俱答:听不到。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罗侯罗是密行第一,没有人知道他修行,可是他随处都可以入定,他用功修行是没有人知道的。他很聪明又懂佛的意思,故不必等佛说:他再敲钟一声。佛又问:你现在听到吗?阿难和大众答言:都听到。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佛问阿难:怎样叫做有闻?怎样叫做无闻?阿难和大众,都对佛说:钟敲起来,有声音,就是有闻。钟敲过了,声和响都散了,就叫做无闻。

  阿难和大众毛病就在无闻,以为无声就无闻,其实能知道无闻,就是闻了。如果真的是无闻,则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又叫罗侯罗再敲钟,问阿难言:现在有听到声音吗?阿难和大众都答:有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歇了一会,声音消散,佛又问:现在有声吗?阿难和大众,答说无声。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歇了一会,罗侯罗再来敲钟,佛又问:有声么?阿难和大众,都答: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问阿难:怎样叫做有声,怎样叫做无声?阿难大众都对佛说:钟若是敲响了,就叫做有声,敲过后声响都消散,就叫做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对阿难及大众说:为什么你们今天说话,完全矫乱无章!自相矛盾呢?阿难和大众同时问佛:我们怎样会矫乱无章呢?佛说:我问你们闻不闻?你们都答有闻。又问你们有声么?你们就答有声。一句答有闻,一句答有声,闻与声,报答无定,这样怎还不是自语矫乱呢!你们对声和闻都分不清楚,以声当作闻,以闻当作声,岂不是颠倒矛盾,矫乱无章?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阿难,声音消散了,你就说无闻。如果真实无闻,闻性既已消灭,就和枯木一样,冥顽无知。但钟声再敲,既然没有闻性,你又怎么还会知道呢?这证明闻性是不生灭的。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知有知无,有和无,当然属于声尘之有无。有闻和无闻,有声或无声,难道就是你的闻性之有与无吗?如果实在无闻,试问哪一个能知道你的闻性是无闻呢?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因此阿难,声在闻中,是有生有灭,但闻性是无生无灭,不是因为声生声灭,而使得你的闻性,也跟著变有变无。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你自己颠倒尚且不知道,还认为声就是闻,声和闻是最浅的,你还分不清楚,难怪我说真常不生灭法,你认为是断灭法!你也不应该说:离却动静之声尘,以及通塞之耳根,就没有闻性,不但声尘之有无,肉耳之聋不聋,都不关闻性之事;因闻性是圆融周遍,不生不灭的。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佛以敲钟,证明闻性是不生灭,有声无声闻性都是存在的,现在再举例证明闻性不生灭。

  犹如熟睡的人,虽然睡得很熟,但闻性依然存在。其家里人,正在他熟睡的时候,或捣练即槌衣(古时洗衣方法),或舂米(即碓米)。熟睡的人,听闻舂米杵声,和捣衣砧声,以为是击鼓或敲钟声,还会意识到。

  为何钟声鼓声,变作木石的声音?梦时睡时能闻声,便是闻性功能,错认作他物,是分别心念,独头意识作怪,能支配你的梦。好像日想夜梦,便是独头意识所支配。

  修道时亦有出玄入牝之境界。睡时神识可以从顶上化做一个人出去,还可以到各处游玩。从前有一老道士,苦修很多年,以为自己了不起,很有功夫。每次睡时就可以出去周游。可惜嗔恨心重,贡高心亦强,所以还未证道。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大家论道交谈,老道说:在道教中可以修成仙,长生不老,永远存在。佛教有何本领?释迦佛还要死,而我们老子是肉身上天的。道家还可以修成出窍入窍呢!老和尚说:你怎样出窍?答:我一睡下便可以出去周游。老和尚说:你现在就表演给我看。老道就睡下,果然不久,就从顶上出去,但不是人身,而是蛇身,爬到外面一个脏水边喝了一口水,再沿池边爬。和尚就放下一条草一片叶。蛇跑到草叶上,大吃一惊,就马上跑回来,还出了一身大汗。和尚问:你刚才到哪里去?老道答:刚才我到天上去,在天河旁边喝了一口甘露水,忽然遇到一个金甲神,拿著一把金刀,把我吓得一跳,就跑回来。和尚说:但我和你所见的完全不同。我看见一条蛇从你顶上出来,你平时一定嗔恨心重,所以火性不化,就变成蛇。你到便池那边喝了一口脏水,你却以为是天河甘露。我放下一条草一片叶,你却以为是金甲神,拿著一把刀要杀你,所以就跑回来。老道一想,原来我所修的完全是错的,就拜和尚为师,专修佛道。是故,修道是不可以有嗔恨心,有嗔恨心,怎样修都不会成功的。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只要有一念嗔心,发脾气心,八万障门就开,障碍重重,怎能成道?这个老道修了这么久,但因有嗔恨心,终变成蛇,自己还不知道。幸亏遇和尚指点,才不堕落畜道,变成蛇身。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这个熟睡的人,忽然醒了,才知道原来是舂米之声音。他就告诉家人,他正在作梦的时候,竟把舂米的声音,误认为是击鼓的声音。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阿难,这个作梦的人,哪能记得什么是动、静、通、塞?只是他的身体虽然熟睡,但他的闻性,始终是不会昏沉的。

  熟睡的人为何错认舂米之声为钟鼓之声?这是因为平时多闻钟鼓声,故在八识田里,有了钟鼓种子,所以就错觉变钟鼓声。我人有颠倒行为,亦如梦中错觉一样,不知不觉就把行为颠倒了。就如刚才所说的老道,喝了脏水,还认为是甘露水!当时不知道,以为是得其所哉!如果知道是粪水,一定会作呕的。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上文说梦时闻性不灭,现在就是纵然你的肉身消灭了,生命迁谢了,生命不一定断灭,只是迁到别个地方去,好像住房屋。这间屋坏了,迁到另一间;这个身躯坏了,迁到另一个身躯。但是闻性依然存在,不会随你消灭的。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只是一切众生,从无明妄动以来,根尘相对,就终日被色、声、香、味、触等尘所流转,逐念妄虑分别,认假作真,不能觉悟,都因为从来不明白根中之性是清净明妙真常不灭的。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不晓得随著净妙真常的根性,而去追逐生灭污染的识心,所以就生生世世,轮回于六道之中,不得解脱。

  生灭法是有形有相,不生灭法是无形无相。但世人都执著在有形有相之生灭法,由是生生世世,都夹杂染污和生死结合在一起。今生姓李,来生姓张。今生做牛,来生做马,完全不认识,在轮回中转来转去,没有停息之日。

  有一种人很愚痴,不近人情,他前生一定是畜生来投胎,故今生还不脱离畜生习气。但千万不可轻慢他,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果他肯发勇猛心修道,将来还比你先成佛呢?所以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堪作佛。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啊!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若能舍弃生灭无常之分别识心,而守住真常不生不灭之根性,用真性真心来修道,久而久之,自性光明就会现前;六根、六尘、六识诸虚妄心就自然会应时消灭脱离。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粗根粗尘都已消除,存下最难除的所想之微细尘相,和能想之微细识情,亦都能远离净尽;那么垢除明现,尘消觉满,则你的法眼,即时清明,六结已解,五浊已除,六根清净,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个时候怎样不可以得到无上知觉呢?

  这个情字是最染污、令人醉生梦死,得不到清净,所以大家对这几句经文,要特别注意,不要再执著在情上,执著在爱上,执在妄想分别心上,不能马马虎虎,每个人都要把这几句经文,铭刻在心里,这是很重要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