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2)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8 10:39:48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2)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在四生中,佛独说讲人道胎生。因欲令人知所从来。人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爱欲而来。这个爱,谈情说爱是男女都喜欢的,尤其是你们美国人更喜欢。其实爱欲就是生死之根本,没有爱欲才能了生死。注意爱欲,亦能了生死,这是怎么说呢?因人皆从欲爱而生,亦由欲爱而死。好像而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2)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在四生中,佛独说讲人道胎生。因欲令人知所从来。人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爱欲而来。这个爱,谈情说爱是男女都喜欢的,尤其是你们美国人更喜欢。其实爱欲就是生死之根本,没有爱欲才能了生死。注意爱欲,亦能了生死,这是怎么说呢?因人皆从欲爱而生,亦由欲爱而死。好像而所的粪虫,从厕生,从厕死。欲爱从哪里来呢?从无明来。欲爱令人昏迷,能注意便能明白,能明白便能看破,若海无边,回头是岸。看破欲爱,才能早日了生死。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中阴身投胎的时候,只见大地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但父母有缘处,就见有一点点光,这是妄见和无明所发之色相。即乘光趋外投胎,因妄明见妄境,就生出欲想。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男见父,女见母,皆为异见,就生憎心。男见母,女见父皆是同想,就生爱心。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这个想及爱流入于父精母血中,就成为受生的种子在父母方面接受这个想及爱,就于赤白二谛内,结成为胎。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父母交媾为助缘,因缘和合,就能吸引过去同业感而入胎。如磁吸铁,虽相隔千万里远,亦能吸入。

  【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以想爱为亲因,以父母交媾为助缘,有这因缘遂能结合成胎,就生起羯罗蓝和遏蒲云等。

  胎的长成:初七日名羯罗蓝,译作凝滑,即由父精母血凝结成柔滑。二七日名遏蒲云,译作泡,成为泡状。三七日名闭户,意是软肉。四七日名羯南,意是硬肉。五七日名体罗奢怯,意是形位,亦即枝节,四肢枝节具备。

  纳想为胎这个想字,即第八识,亦即中阴身。中阴身前身是人就现人形,中阴身前身是畜生就现畜生形,人生时第八识最先到,无明一动,则无论相隔千万里,都可以即刻到有缘的父母身上投胎。死时第八识最后去,要完全离开,身体才冻硬,所以说:去后来先作主翁。

  按十二因缘来说,男女问题是最初因。为何男女会生欲爱,这便是一念无明。什么是无明?无明是无光明,迷惑了不知道。在迷惑不觉中生了欲念便是无明。无明缘生,行就是交媾行为。行缘识,即中阴身投胎之第八识。识缘名色,即形色四肢具备。名色缘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缘触,即触觉。触缘受,即领爱。受缘爱,有领受就发生情爱。爱缘取,有爱便有取。取缘有,取为己有。有缘生,有有所以要生。生缘老死,有生便有老死。如是相续,生而死,死而生,轮转不停,都在十二因缘里,滚来滚去。如明白十二因缘,便不被生死转。故要了生死,最紧要斩断欲爱。欲爱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十二因缘有顺生门及还灭门,这是还灭门。缘觉观十二因缘,深知人之来源,种子不净,因缘不净,所以怕生。但断无明,无明断,生死亦断,这是斩草先除根的顺序。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这胎卵湿化四生,是各随他们所应感的业因,而应以业果。胎生的乃因欲爱迷恋之情,所以成胎。卵生是因乱思不定之想,感而有生。如母鸡孵蛋,终日坐在卵上,一刻不离。湿生则系湿气和暖气而生。化生以厌旧喜新,离此托彼,自有变无,自无化有而生。四生因缘,亦各有多少不同。如胎生有三缘:父、母和己业。卵生四缘:父、母、己业,再加暖缘。湿生只业、暖两缘,即己业和日光温暖之缘。化生只有自己业缘而己。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这情想合离曰生,皆因业感多少而受果报,更相变易即互相变化迁易。情变为想,想爱为情,或舍合为离,或易离为化,彼此变易不定,没有主宰。只是随业而受报,随善恶之业,而受升沉之报。如善业则上升为天为人,恶业则下沉为鬼为畜。以这因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死此生彼,相续不断,没有停息之日。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富楼那,妄想和情爱结在一起,就生欲爱不能舍离。即是说,同想成爱,乃是结缚之因。由想爱既深,如胶似漆,就不能摆脱。既然深结生缘,所以世间的父母子孙,递代相生,没有间断。这一类众生是以贪欲为其受身之根本,因同想成爱。爱则生欲,欲则受身。故贪欲为受生之本,就代代相生不断。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由于贪爱而有身命,既有身命,大家都要找有营养的东西来滋养身命,所以就贪不能止。只知滋养,不顾残忍。故在世间,卵胎湿化四生之类,都是以强欺弱,弱肉强食。大鸟吃小鸟,大兽吃小兽,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互相吞食。又如夏天时蛇吞老鼠,但冬天时蛇常冬眠,就反为老鼠所吃。这类皆以杀贪为其生死不断的根本。

  佛在世时,有大鸟名大鹏金翅,其翅长三百由旬,每一由旬等于四十里或六十里或八十里。它最喜欢吃龙,逢饥饿时,便把翅膀一扇,将海水扇开,然后啄吃海龙。当时海龙几乎被吃光,故龙王到佛处求救。佛同情所请,即招大鹏金翅鸟至佛前,告诉它说:以后不要再吃龙,以免断绝龙种。大鸟说:若不吃龙,则必饿死!佛说:不会的。我和我的弟子,以后每逢吃饭时,都给你送饭。故佛教里,僧众们每午餐时,一定念变食真言,然后将少许饭(七粒米)送至外边,这便是送给大鹏金翅鸟吃。并念施食偈曰: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人食羊肉,羊岂甘心为人食呢?等到宿业还完后,就会托生为人。食羊之人,又岂得世世为人呢?等到恶业成熟的时候,就堕落为羊。人羊转换,互偿旧债,互来相食。不独人之与羊,乃至十类众生。(十类众生是:胎、卵、湿、化、若有想、若无想、若有色、若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共十类)亦是这样。生生死死,辗转报复。我杀你,你杀我;我食你,你食我。这恶业是与生俱来,寸步不离的。这是以盗贪为本。不予而取叫盗,杀羊而食其肉,是犯盗贪戒。有人不信这理论,如不信不妨试试,只可惜一堕落畜生,就不容易闻法修道。所以佛经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又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要趁做人的时候,赶快修行。佛法难闻,好像在美国来说,有多少人能讲楞严经,又有多少人能听楞严经。

  在梁武帝的时候,佛法甚盛。无论家有喜庆哀丧,皆请法师念经,来说几句吉祥话。当时有一富翁,娶孙媳妇,就请志公来念经。志公一进门便说:古古怪,古古怪,孙子娶祖母。什么原因呢?因孙儿两岁多的时候,祖母病重将死,就拉著孙子之手说:我什么都不挂了,只有这个小孙子放不下,将来有谁人照顾他呢?拉著小孙子之手而死。死后见阎王,阎王说:既然你这样挂念孙子,就放你回阳间做他的太太吧!所以她就投胎为女身,长大后,遂被孙子娶回来做太太。为何志公这样说呢?因志公有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能知道前生的事。他又望里面看,就说:女食母之肉。原来有个女孩正在吃猪蹄,是她前世母亲,而今生投胎为猪而被杀。又往鼓乐房看,说:子打父皮鼓。有人在打鼓,鼓皮正是他父亲前世做驴之皮。又往炕上看:猪羊炕上坐。前世都是猪羊,现在却转生为人,坐在炕上。又往锅里看,六亲锅里煮。前生是六亲眷属,今世却堕落为畜生,为前世之猪羊来烹煮。所以志公禅师叹道:众人来贺喜,我说都是苦。众人都来贺喜,我则说都是痛苦啊!这就是众生互相啖食,互相残杀的例子。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负即是欠,你欠我命,你就要还我命。我欠你命,我亦要还你命,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必定要互相偿还。就是今世侥幸不还,但千百劫后,怨仇相遇,亦一样要还清。因此之故,众生时常在生死苦海中,不能出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爱心生出就是无明,你爱惜我的心,我亦怜惜你的色,这是无明惑业为因,现行为缘,想爱永结同心,不愿分离。就经百千劫,都被欲爱所缠缚,不得脱离。男女痴爱缠绵,山盟海誓,永不分离。甚至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即是百千万劫,如胶似漆,不能分离。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业果的由来,皆因杀生、偷盗、淫欲,这三种贪习种子作为根本。有这种因缘,所以业果就相续不断,没有停止的时候。

  业果相续支持众生相续;众生相续,支持世界相续;世界相续,又回来支持业果相续,来回不息。如果觉得这个花花世界是好,就在这里玩乐,如果觉得不好,就赶快回家。家在哪里呢?就在佛的常寂光净土。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富楼那!如上面所说三种相续世界、众生、业果皆是颠倒妄相,从真起妄而有,亦是觉上加明,而变为无明。从无明便生虚妄的了知性,因而发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既从妄见来,终而复始,没有停息之日。

  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从无明所生,无明是有为法之母体,故我们要破无明,才能见到佛性。不破无明,就不能见佛性。

  古语说:生时糊涂去时迷,人生便是这样,生时不明白从何而来,死后更不知往何处而去。一天到晚,为名为利,为衣食住,忙忙碌碌,有何意思!人生最多不至一百岁,所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间所余无多时,又有一半睡著了!少年即十五岁之前,无多大作为。年老即临死前十五年(此指一般人,不包括意外夭折者。)老年时,身体龙钟,眼花耳聋,牙脱发白。故除了十五少年及十五老年,中间再除睡眠、穿衣、吃饭,所以最多只有廿多年可做事,时间是很短促的。

  这使我记得一个公案。从前有三位老翁,大家大过年时聚餐谈话。其中一位六十多岁老翁说: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明年又少谁?意思是今年大家在一起,不知明年谁先死。一位七十岁老翁说:你说得太远了。我则以为,今晚脱了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即是今晚脱鞋袜睡觉,不知明天还能不能起来穿鞋袜呢!最后八十岁老翁则说:你们都说得太远。我则以为这一口气出去,不知那一口气能吸回否?即是随时都会死。他们都为生死而担心,但是否能了生死,还是一个谜。除非遇明师善知识,指点他们了生死之路,才可以解决生死问题,才不致在生死轮回中流转。

  又有人死后向阎君诉说:何不先通知,使我可先预备。阎君说:已通知你很多次了,好像你邻居小孩出世而夭,这是第一次告诉你,人命是无常的。又你之眼花、耳聋、牙脱、发白,皆是屡次警告你,时日无多,死期将至。但你还执迷不悟,还来怪我不先通知。你既然这样愚痴,又吃太多肉,现在业果成熟。就打发你去投胎为猪吧!

  业果相续的问题,真是危险,诸位应该早日反省,怎样才能了生死,不再轮转生死海中。有人说:我要出家修道,才能了生死。要出家,便要真心出家,如法持戒,专诚修行,不是说出家便出家这么容易。有人说:我现在才觉得,人生真无意思,不如早点死更好。这是愚笨的思想,就如上边所说,太愚痴,便会堕落为猪,不知何时才能转生为人。你们现在学楞严经,楞严经是开智慧的宝典,要好好地学,便能彻底明白世界、众生、业果相续的道理,渐渐与它脱离关系,冀得早日解脱。如果和谁都无关系,岂不变成孤立吗?不会的,你已和佛有关系,和菩萨做亲戚,和阿罗汉做兄弟,怎会孤立呢?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富楼那听完佛说明三种颠倒相续因缘之后,又再问佛:假若这个本来就是妙觉,根本就是妙而觉明的,即是等于如来藏性。不增不减,在佛的份上也不多一点,在众生的份上也不少一点。佛具足本妙觉明,众生也是具足本妙觉明。既然是这样,为何无缘无故又生出山河大地以及种种有为之法相呢?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富楼那生起一种怀疑心来,怀疑众生的因性,即佛性是有开始。但佛的果位是否亦有终了的时候?即众生有开始做众生的时候,佛是否亦会终了不成佛,再做众生呢?所以再问佛,如来现在已得到妙空明觉,已经反妄归真,没有习漏亦没有迷惑了,但不知山河大地,以及种种有漏习气将来会不会再生出来呢?就是说如来现在已证果成佛了,但将来还会不会再生出无明来呢?

  众生是由无明生出来的。成佛之后就没有无明。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是从无明生的。等觉菩萨,只是等于佛的觉悟,还没有证到佛的果位。佛的果位称做妙觉,因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楼那以为山河大地都是从无明生出来的,都是依真起妄,依真觉而生出无明来。那么成佛后,习漏已尽,是否将来还会生出无明来呢?佛听富楼那这样问,就告诉他:譬如一个迷途的人,在一个聚落,即大家居住的地方,迷失了方向,把南方当作北方,那么他是不是失去北方呢?不是的,南方依旧是南方,北方依旧是北方,只是他迷失方向和本觉,就生出无明来。你认为这个迷惑是因迷而生出来,还是因悟而生出来呢?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富楼那答:像这个迷人,一定不是因迷惑而生出迷,亦不是因觉悟而生出迷,为什么呢?因为迷本来是无根的,迷根本没有种子,怎会生出迷来,好像草有根有种子,就会生出草来。既然已经觉悟了,更不会再生迷惑。因迷和悟是相对立的,有悟便无迷,有迷便无悟。怎可说迷是因悟生呢?

  其实人本来就没有无明,若背尘合觉,就无无明。背觉合尘,就生无明。在光明方面,就有智慧;在黑暗方面,变成愚痴。无明就等于一个影子,一面镜子反照出来的影子。镜子本来无影,只因外影的影像而映现出来。即是在真觉上不能生出无明,无明只是依真起妄,而生出来。好像影子,依本身才有影子。

  这里的迷喻无明,悟喻本觉,既然已是无明,怎会再生无明呢?既然已觉悟,当然不会再生无明。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焂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迷人把觉当作迷,把迷当作觉,所以失去方向,以为南是北了。聚落本是众人聚居之村,这里则指如来藏性。迷人指众生生出错觉妄念。南北相反则表示真和妄相对应。

  好像人们任性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是对。遇到人家顺从你,对你好的时候,便生欢喜。人家反对你,对你不好的时候,便大发脾气。这便是颠倒,便是惑南为北。

  佛告富楼那,那个正在迷失方向的人,忽然有开悟的人指示他正确的方向,引导他反迷归正,走回正觉之路。那么,你的意思如何呢?这个迷途的人,得善知识指点其正路后,是否还会更生迷呢?富楼那答:不会再迷了!世尊。

  我们在迷时,就如在作梦,但自己不知道。梦见升官发财,甚至做皇帝,享尽富贵荣华。若有人告诉你,你是在作梦啊!可是作梦的人,怎样也不肯相信。等到梦醒的时候,才知道刚才确实做了一个美梦,还依依不舍地留恋回味,好像吕洞宾做黄粱梦的时候,也不相信自己在作梦。当他醒过来才说:啊!我才作了一个好梦,为何醒得这样快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终日忙忙碌碌,跑东跑西,为名为利,患得患失,生出种种贪嗔痴执著。等到开悟了才知道,以前所做的事,都是颠倒。既开悟了就明白以前之颠倒,不像作梦时,醒后还留恋梦境。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佛说: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就像迷人一样,得到悟人指点正路,便不会再迷,为什么不会再迷?因为迷本来是无根,迷的性毕竟是空的。在以前根本没有迷,只是一种妄想,好像有迷之感觉。一旦明白了,觉悟了,这个迷就会消灭,哪里还有迷呢?既然觉悟,亦不会再生迷,好像佛已经觉悟,就不会再生无明。

  人,谁没有妄想?妄想纷扰,没有停息,但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当你的妄想一生起时,便立刻溯本求源,找出妄想的母亲。但妄想根本没有母亲,既然找不到,就不会再生妄想了。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

  又好像眼睛有毛病,生了翳障的人,看见空中有很多美丽的华。虚空为什么会有华?就因为眼生翳障才看见,如果翳病医好了,空华也就不见。可是有些愚痴的人,还想在空花消灭的地方,来等待空华再生出来。

  这里翳人譬喻无明的众生,以无明力转换本有的智光,成为能见的妄见。空,指真空。空华,喻山河大地,各种有为相。虽是无明灭,万法空,但万法本来是空,不必等无明灭才空。肃有无明妄见的时候,身心世界,何曾实有?亦正如空华,不必等医好翳病,才知空华消灭。当翳眼看到空华的时候,应知道这不是真实而是虚幻。正像如来已证妙空明觉,没有无明的疑惑,哪会生出无明的幻相呢?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问富楼那,那个站在空华消灭的地方,等待空华再生的人,人说他是聪明还是愚痴?富楼那言,虚空根本就没有华,只不过眼病才妄见空华。看见华在虚空消灭,已经是颠倒执著,还要等待华再出现,(敕即命令之意思)。这样的人,实在是颠狂,怎可说这种狂人聪不聪明呢?

  狂就是颠狂,所谓:重阳者狂,重阴者颠。重阳就是火气太大,重阴就是水分太多。亦可作贪名的人叫做重阳,贪利的人叫作重阴。世界上其实只有二种人,一种贪名,一种贪利。贪名的人最喜欢人家给他戴高帽子,喜欢人家赞叹他。其实戴高帽子的人,叫做无常鬼。人死了,无常鬼就来捉他,无常是不吉祥的意思,所以还是不要戴高帽子了。至于贪利的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的赚钱,甚至想尽办法去骗人家的钱。一旦死了,只是两手空空,不能带分文归去。所谓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说:好像你解释的道理一样,为何你反来问我,诸佛已证到妙明真空的本体,怎么还会生出山河大地呢?诸佛如来亦和众生一样,给善知识指示后,觉悟证果,就不会再迷了。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又如金矿里的金,在未开矿之前,是混杂不纯的。等到开矿锻炼之后,除去杂质,便成纯金。既成纯金,便不会再有沙土混杂。又如木头可以烧成灰,但灰就不可以再成为木。

  这里的木喻烦恼,灰喻涅槃。木不能自成灰,必须经过火烧。火喻智慧,用智慧断除烦恼,出离生死,才得证涅槃。证了涅槃,便不再生烦恼,如灰不重为木。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十方诸佛,皆已证得菩提正果,涅槃妙德,了却烦恼,而成真明。就如纯金不再变成沙土,灰不再成为木一样的道理。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楼那,你以前曾问,地水火风四大的本性,我已告诉你,四大的本性是圆融,周遍法界的。但你仍然怀疑,水火两性不能相容。你要知道,水火虽然是没有思想,可是也有它们个别不同的性质。水有水性,火有火性,肉眼是不能看见的。它的性是充满虚空,周遍法界,如对太阳就可以取出火,对著空气,就可以取出水,这就是因为虚空具足一切性,什么性都包括在虚空里。你又疑虚空及大地,一碍一通,怎能充满法界而互相容纳。你以为虚空是空的,就不应该有大地;大地是实的,就不应该有虚空。有空就无地,有地变无空。既有地又有空,怎可说是周遍法界,互相容纳?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富楼那,我现在举个比喻给你释疑。譬如虚空的本体是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没有一切诸相,可是虚空是不会拒绝所有一切相,自然地发挥它们的性能啊!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什么原因呢?富楼那,在太虚空里,太阳的光照出,就有明相;有乌云聚集的时候就有暗相;风吹起的时候就有动相;雨后天晴就现出清相;地气凝聚的时候就现出浊相;尘土纷飞、土和风混合便现出霾相;水澄清就现出映相。(水清而有光辉叫映,尘土纷飞、随风雨而下叫做霾,雨后天晴叫做霁。)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你的意思认为怎样呢?这些不同方式的尘相,是因日、云、风、雨而显现呢?还是因虚空而有呢?若说是依从日、云等缘所生,则堕因缘。若说从虚空而有,则堕自然。富楼那,假若说从彼诸缘所生,那么日照的时候,光明既从日生,则十方世界虚空,应当同属日光的颜色,为什么在虚空里,又看见一个圆圆的太阳?若从虚空生出光明,空性是恒常的,那么当时常有光明,为什么在半夜,有云雾的时候,又看不见光明?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你应当知道,这种光明,不一定从太阳而来,也不一定从虚空而有,但又离不开虚空和太阳。究竟从哪里来?是从如来藏性发出来的。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从形相上看起来,像前面所说的,一个日影变成二个日影,这都是虚妄尘影,循惑发现,似有而非真,无可指陈的。就像空华,本无所有,若再追问它的陵灭,好像要求空华再生,结为空果,真是迷上加迷。怎可以问它互相欺淩毁灭的意义呢?

\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你观如来藏性里面,本来是真的,并无一切妄相。这个唯一妙觉圆明真心,本来没有地、水、火、风等相,只是如来藏性里,具足一法,一切性能。虽然具足一切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和一切功能,但是都能相安无事,各得其所,不会互相陵灭。你怎么还不明白,还要追问不相容纳的道理!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真妙觉明之心,和虚空不拒群相的道理是一样,也是不变随缘,圆融无碍的。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这五句是说,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有时候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发现。后两句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是指同处同时,皆可发明。这个明字是指循业之意。汝字则包括九界众生。汝以空明者,就是菩萨循净业,即现虚空身。凡夫循染业即现空无边处等。如果以地明,则菩萨循净业现实报庄严土,凡夫循染业则现有漏秽土。如若水、火、风明,则菩萨现慈风遍拂,廿露遍洒,毫光遍照。凡夫则有水火风三种灾厄。若俱发明,则俱显现,如天人见水似琉璃宝地,可以履之而行。凡夫见水是水,可以取为饮料。饿鬼见水是火,虽渴而不能饮。这皆是循业所感而显现出来的。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怎能一起发现出来呢?富楼那!好像在水中现出自影,有两个人站在一起,一同观看水中日影,则只看见一个日影。如果二人分开行走,一个向东,一个向西,那么,日影也就跟著他们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好像变成二个太阳一样。可是太阳根本只有一个,而且没有准确实在的地方。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你不应该强辞为难地发生疑问说:这日影只有一个,为何东西分行就变成二个?但为何在水中又只有一个,这样辗转反复来说一个和两个,无非都是遍计虚妄,究竟没有真理可作凭据呢?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富楼那!你等以为色和空,在如来藏里面,互相不容,互相争斗!不会的,因如来藏的本体,虽然不变,但它会起随缘之用,与妄心相应,就生起粗境。因此色和空之相是周遍十方法界。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成语名称以疑决疑成语拼音yǐ yí jué yí成语...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