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广弘明集》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价值、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9 10:32:23
《广弘明集》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价值、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广弘明集》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价值、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广弘明集》是唐释道宣编撰的一部佛教思想史料集。全书选收魏晋至唐初有关佛学的各类文章二百八十多篇,作者一百三十余人。《广弘明集》的版本,据唐宋以来的各种官私书目著录,主要有两种:一是三十卷本,一为四十卷本。宋、元和明吴惟明刊本(吴本即《四部丛刊》所据印之本)等单刻本,宋、金、元入《大藏经》本,如北宋《开宝藏》、南宋《资福藏》、宋元《碛砂藏》、金《赵城金藏》和据《开宝藏》翻刻的《高丽藏》、据宋元明诸藏刊刻的日本《弘教藏》、《大正藏》以及据《弘教藏》排印的《频伽藏》本等,皆为三十卷本。明《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和明《径山藏》(即《嘉兴藏》、《支那藏》)、清雍正年间重刊之《龙藏》以及中华书局据常州天宁寺刊本印行的《四部备要》本等,皆作四十卷。《广弘明集》的这两种版本,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然此书自明代以来,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四十卷本,主要是因为三十卷本中多有一卷篇幅过长的情形,刊刻者有意识地将一卷析为两卷或三卷,于是便产生了四十卷本。
  《广弘明集》承《弘明集》而编,其编纂动因和宗旨是一致的。僧祐编纂《弘明集》,是有慨于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世人崇信者少而疑惑、排斥者多,尤其是来自道教的非难和攻击较多,因而才“志深弘护,静言浮俗,愤慨于心,遂以药疾馀间,山栖馀暇,撰古今之明篇,总道俗之雅论”(《弘明集序》),成《弘明集》十四卷。所谓“弘明”,就是要阐明佛学义理,弘扬佛教精神。而道宣编撰《广弘明集》,同样是不满于“中原周魏,政袭昏明,重老轻佛,信毁交贸”的状况。所以才在《弘明集》之外,更扩而大之,“寻条揣义,有悟贤明,孤文片记,撮而附列,名曰《广弘明集》一部三十卷”(《广弘明集序》)。其弘法护教,扬佛抑道的旨义是十分明显的。
  《广弘明集》与《弘明集》在编选内容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弘明集》收录了自东汉至南朝梁代的许多重要的佛学论文。这些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当时佛学界和社会所关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解答人们对佛教的种种疑惑,反驳儒道主要是来自道教对佛教的各种批评和非难,同时也涉及出家与在家、佛法与王法等佛教实践方面的问题。《广弘明集》的主要内容,亦大致为上述几个方面,其所收文章的时间断限,与《弘明集》正相衔接,多为梁代至隋唐时期的作品;在收文的范围上,则较《弘明集》更为广泛,可补前者之不足。如齐梁时发生的那场激烈的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弘明集》只收曹思文、萧琛等人的《难范缜〈神灭论〉》,却没有收同时参加论争的沈约的《形神论》,《神不灭论》和《难范缜〈神灭论〉》,这些文章今皆见于《广弘明集》卷二十二。又如关于沙门应否敬王者的问题,《弘明集》收了东晋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并序》,《广弘明集》则收录唐初释威秀、彦悰等人论述沙门不应拜俗的许多表状书启,道宣还详述自魏晋以来关于此一问题论争的情况,两书并读,方见始末。再如,论及佛教与政治关系的何尚之的《答宋文帝赞佛教事》一文,既见于《弘明集》卷十一,复见于《广弘明集》卷一,更是二书在内容上相承的显例。所以,道宣也说自己是“博访前叙,广综《弘明》”(《广弘明集序》),“昔梁已叙其致,今唐更广其尘,各有其志,明代代斯言之不绝”(《广弘明集•法义篇序》)。
  《广弘明集》虽承《弘明集》而编撰,但从源到流,已有发展和变化。道宣本就以为《弘明集》未能尽如其意,即所谓“有梁所撰,或未寻讨”(《广弘明集序》),所以无论在编纂内容上还是在体例上,都已与《弘明集》有所不同。从内容上看,《弘明集》所有的,《广弘明集》有而篇幅大为增加。如历代帝王兴废佛教的诏敕,《弘明集》所收极少,《广弘明集》则所收甚多。关于佛道二教斗争的史料,《弘明集》所收已多,而《广弘明集》所收更多,仅《辩惑》一篇,便多达十卷。这样做自然是出于其弘教护法的编撰目的,但也与唐初佛道二教激烈斗争的实际有关,而在此之前,道宣已编有《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与《弘明集》相应的内容,多见于《广弘明集》的《归正》、《辩惑》、《法义》、《僧行》数篇中,至于《佛德》、《慈济》、《戒功》、《启福》、《悔罪》和《统归》诸篇的内容,则多为《弘明集》所无。再从体例上看,《弘明集》并未分篇,《广弘明集》却将全书分为十篇,每篇又分若干卷。《弘明集》皆选古近人文章,僧祐所撰仅书前之序和卷尾《弘明论》,《广弘明集》则除了卷首有总序外,每篇前又有小序,对设为某篇的原因、主旨和内容等,分别加以说明;又在《辩惑篇》中以两卷的篇幅收入其自撰的《列代王臣滞惑解》,在《僧行篇》中收录了其上唐高宗及宰辅等论沙门不应拜君亲的表启。《弘明集》所收之文一般都不作删节,然道宣对所选文章则有增删,且在所选之文的前后,时时附记数笔,或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或提示文章内容,或作一作者小传,或对原文略作补充说明和论述,无不鲜明地表现出其弘教护法的思想倾向。
  《广弘明集》在唐代即颇已流传,成书于盛唐的释智升的《开元释教录》中便有著录,且称道宣“凡所修撰,并行于代”(见卷八下)。北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亦称“宣之编修,美流天下”。智升和赞宁所言,虽不专指《广弘明集》,然也可略见此书在当时是很流行的。在《大藏经》中,《广弘明集》与《弘明集》一起,被列为“护教部”之首,为后世此类佛学著述开了先河。像宋张商英的《护法论》、元子成的《析疑论》等,虽不必是受其影响而著,然究其源头则不能不追溯到《广弘明集》和《弘明集》。
  《广弘明集》的宗教价值,主要是弘教护法。而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所选收的文章本身来表现的。道宣广采博收,分类汇编了大量的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学论文、讲疏、诏敕、表启、书信、赞颂、诗赋等。这些文章或阐释佛学义理,拟定佛教戒律;或颂扬佛祖功德,宣传佛迹灵验;或表彰名僧业绩,劝诱世人向善;或表现皈依佛门之志,抒发对佛教崇信的情感,分别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宣扬了佛学思想。其次,道宣针对中原地区自北朝以来“重老轻佛,信毁交贸,致使工言既申,佞倖斯及”的情况(《广弘明集序》),在编选节录了许多排难解纷、反驳道教攻击的论辩性文章的同时,还辟出相当一部分篇幅,评述历代王公大臣崇扬或毁废佛教的事迹并加以褒贬,此外,还通过分篇序文及附于所选之文前后的叙述、评论、说明和注解,对道教进行非难,对佛教加以维护。《广弘明集》自唐代即有传本,宋以后更入于《大藏经》,传播极为广泛,屡为世人称引,从这方面看,其所起到的弘教护法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广弘明集》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学术地位。首先,从佛学发展史上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从初步传入到逐渐扎根生长,枝繁叶茂;从附庸儒、道,进而独立发展,蔚为大观,是经历了一个与中国本土文化(主要是儒道思想)从冲突到融合的曲折过程的。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传播地区和信仰之人都很有限。其时图谶纬候之学盛行,世人因好黄老神仙而兼及佛教,以为佛理清虚无为,所谓如来亦不过神之一种,于是黄老浮屠并祠,佛教杂入神仙方技。这是一种融合。然而,当时亦有世人学士“云其辞说廓落难用,虚无难信”,“多讥毁之”,言“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也”(《牟子理惑论》)。这又是一种矛盾和冲突。魏晋时期,玄学兴盛,而佛教经典也已大量传译,为中土士人所认识和接受,于是既有佛教信徒用老庄之旨,比般若之学,玄佛互证,以“无”谈“空”,使佛学得以脱离方技而与老庄之学相辅而行,渐趋独立和兴盛,致有宋文帝欲“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以“坐致太平”(何尚之《答宋文皇帝赞佛故事》);梁武帝四次舍身佛寺,宣布佛教为国教,同时又有后期玄学由引入佛教般若学义理,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玄学与佛学相互吸收融汇。西晋时,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经》,提出老子西出关,教化胡人,创立佛教。儒道两家尤其是道与佛在教义上的矛盾和冲突,自此便从未停止。如本末之争,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夷夏之争,沙门应否敬王之争,等等。这种争执一旦和政治权势结合,宗教矛盾与政治冲突交织在一起,就会导致出现北魏、北周的毁教灭佛事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看,一部中国佛教史,就是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文化不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以至彼此渗透,汇通交融的历史。而《广弘明集》正是继梁释僧祐《弘明集》之后,又一部收录更为广泛,更全面集中地反映魏晋至唐初佛学义理,如何在儒释道三家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不断演变发展的思想史料集。诸如神灭神不灭,大乘空宗理论中的二谛、法身、佛性等一系列当日佛教界内外激烈辩争的问题,以及佛道两教之间的相互攻讦非难的具体情形,历代帝王对佛教所取的不同态度,我们都可以通过《广弘明集》而得到清楚的了解。因此,本书在佛学思想史上的学术价值和地位,也自然是不可低估的。
  再从书中所收的佛学文献本身看,《广弘明集》的学术价值也很明显。比如,成佛成圣的问题,是东晋时期佛学界和整个思想界曾激烈争论的问题之一,集中所收谢灵运的《辨宗论》和他与诸僧的问答以及竺道安的《答王卫军问》,便是这一争论的代表之作。儒家认为圣人可学而不可至,佛教认为圣人可学可至。竺道生折衷儒释,提出顿悟成佛说。谢灵运则在《辨宗论》中,对道生的新说加以阐述和发挥,使儒佛在成圣问题上的异同,道生对儒释二家的折衷,皆豁然在目。“其作用不啻在宣告圣人之可至,而为伊川谓‘学’乃以至圣人学说之先河。则此论在历史上有甚重要之意义盖可知矣。”(汤用彤《谢灵运〈辨宗论〉书后》)二谛和法身问题,是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空宗各派曾热烈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解二谛义令旨》和《解法身义令旨》,是颇能反映当时三论学者看法和认识深度的两篇文章。关于二谛,萧统认为,如果以出世入世只有一种无生无灭、永恒博大的精神境界,只有一个真理来论,佛教的理论高于俗世的理论,因为它既超越了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实有,又不是空无一物的“无”,而是独立真实不偏不倚的中道。但若以真俗二谛为两个不同而又平行的认识系统来论,二教则大可不必强分高低,更加褒贬。法身即指本体。萧统认为,法身无生无灭,无可言状,但又不等于虚空无物;法身独立不迁,永恒存在,但又并非实有实在。非有非无,离有离无,这才是法身。与萧统的文章不同,唐李师政的《内德论•空有》则反映了大乘佛教内部空宗与有宗之间的论争。佛教从小乘到大乘,又由大乘空宗到有宗,标志着佛教自身的不断发展。李师政在文章中发挥了空宗的思想,同时又吸收了有宗的部分观点,融会空有,多所驳正。文章认为,空宗的基本思想是“空”,但这种“空”是无自性之“空”,而并非空无所有。因为万物既是因缘和合而成,也就有其假相的存在。只看到事物空无自性的一面,或只看到其作为一种假相的存在,都失之偏颇。从万事万物皆因缘和合而成看,“天与我皆虚,我与万物为一”;从“万物唯识”看,则事物因缘和合的方式及其因识而变现的相状,又各不相同。所以空有二宗,彼此并不睽违,而应相互补充。小乘与大乘,空宗与有宗,只是修行进善的不同阶段,而非对立之物。谢灵运、萧统和李师政的文章在佛学史上的地位,这里用不着多论。值得注意的是,谢灵运等人虽都深受佛教影响,但皆非释教中人。谢灵运以文学名家,萧统也以编《文选》而著称,李师政则是一东宫学士。他们之所以能为当日佛学界所激烈争论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领先潮流一步,是因为他们既有佛学造诣,更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根柢,而当这两方面在理论上得以契合之时,他们对某些新观点的理解和接受自然会更深更快。又由于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远较一般的僧人或佛教信徒高,所以他们的观点和看法的影响力,对佛学发展和传播所起的作用,也就比一般人大得多。此可谓人能弘道。
  士大夫与佛教之间在理论上的契合有助于弘道,然弘道亦不必皆因理论上的契合。比如集中收录了东晋释慧远的《与刘遗民等书》和《念佛三昧诗集序》。刘遗民等人与佛教之间的关系,虽仍属玄理和文字上的契合,但诸人所推崇的修持念佛三昧,以期往生西方佛国的净土信仰,在后来的发展中,却是由于其它方面的因缘而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所谓念佛,即在修持禅定的过程中口念心想阿弥陀佛的形象和西方净土的情景。慧远认为,在诸种三昧中,念佛为先,而念佛又在于凝思静虑,用志不分,只要勤修不懈,物我两忘,便能得睹佛身,往生净土。这种东汉末传入中国,经慧远等人提倡,专修往生净土的法门,后经北魏昙鸾、唐道绰、善导等人的努力发展,遂形成深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的影响十分广泛的净土宗。其中原因,一方面固然如汤用彤先生曾指出的:“盖当时士大夫根本之所以信佛者,即在作来生之计,净土之发达以至于几独占中华之释氏信仰者盖在于此”(《隋唐佛教史稿》页一九五);另一方面,则不能不归功于其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从观念念佛到口称念佛,从观念和口称念佛到成佛,修行方法愈益简化,而修行目标却越来越接近了。弥陀净土信仰至今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农村盛行不衰,与其修行方法的简单很有关系。
  《广弘明集》不仅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有其它方面的学术价值。因为它除了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思想方面的史料之外,还保存了一些在其它典籍中久已佚失,却唯赖此集得传的文献资料,所以也就弥足珍贵。其显例便是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序》。纪昀曾指出:“阮孝绪《七录》序文及其门目部分,儒家久已失传,《隋志》仅存其说,而此书第三卷内乃载其大纲,尚可推寻崖略”,“不可谓无裨考证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五子部释家类《广弘明集提要》)确实,《七录序》这一我国早期研究目录分类理论的重要文献,正赖《广弘明集》以存。再如,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一些诗文,本集及其它总集失载或无专集行世的,也颇藉《广弘明集》得存。像梁简文帝萧纲的《被幽述志诗并序》、《往虎窟山寺诗》并诸人所和作、《赋咏五阴识枝诗》,陈释智恺的《临终诗》,隋炀帝杨广的《谒方山灵岩寺诗》,薛道衡《展敬上凤林寺诗》以及卢思道的《从驾经大慈照寺诗并序》等,都是如此。所以,明代以来,冯惟讷编《古诗纪》,梅鼎祚编《古文纪》,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均曾加以利用。
  《广弘明集》并收历代帝王兴废佛教的诏敕和佛道两教的论辩之文,这虽不是道宣的创举,而且其宗旨又在于扬佛抑道,回护佛教处不少,但他毕竟同时也收录了毁教灭法的诏敕,收了其对立面攻驳非难佛教的一些文章。如卷八收魏太武帝《击像焚经坑僧诏》,卷十一收唐傅奕《上废省佛僧表》。卷六卷七是道宣自作的《列代王臣滞惑解》,其中既叙兴隆佛教之人事,然亦叙毁灭佛教的王臣如北魏太武帝、北周高祖、阳衒之、范缜、傅奕等人的言行事迹。由此不仅可见出佛教本身至唐初已颇有发展,佛教中人对本教充满了所谓“天上天下,唯佛独尊”(《广弘明集•归正篇序》)的自信气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编撰者的学术胸襟尚比较宽阔,从而客观上使读者得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种观点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彼此的是非正误,同时也为后世学者的著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广弘明集》中所收的一些文章和讨论的问题,至今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也是佛教自传入中国屡为儒、道所诘难,以至不断引起论争的问题之一。在早期的中国佛教论著《牟子理惑论》中,已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辩。慧远作《三报论》、《明报应论》,且又与周续之、戴安公书信往返,讨论报应问题。南朝宋何承天与刘少府亦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辩,北齐颜之推更撰有《归心篇》(原见《颜氏家训》),文章写得“词采卓然,迥张物表”(道宣《广弘明集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曾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颜氏认为,儒释两教,本为一体,而释教的理论更深刻、更广博。佛教有不杀、不盗等五种禁戒,儒家则有仁义礼智信,二者相应,只是深浅不同。颜氏又列举责难佛教迂诞、欺诳、靡费、僧徒杂滥等五种观点,一一加以辩驳。比如他以为,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既然没有人能解释得清楚,那么社会生活中的善恶祸福不能完全对应,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忠孝既然不能两全,那么出家求道,便不能为臣尽忠;士人虽习《诗》《礼》,却仍有高下之分,僧徒中有名实不符者,自然也就难免。颜氏在文章中所据以对世人之讦难进行反驳的论据,仍是世人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所持的一般看法;他所对儒释进行的比附,也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儒释杂糅。论述因果报应而理论层次较高的,是唐李师政《内德论•空有》一篇。李氏认为,人间万象,纷纭复杂,人们如果陷入其中,执着于一时一地的祸福果报,便终究难辨是非。然如能按照大乘佛教空宗的理论,真正摆脱世间万物的具相,摆脱执著实有之见,便能释然于因缘果报,参透佛理,无疑无悔了。其实,在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中,虽没有明确的因果报应论,亦早有殃庆之说。《周易•坤卦•文言》即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殃庆说与因果报应论都有劝人为善的一面,然殃庆说是一种由此及彼的类推,是一种知微见著的预测,而因果报应论更是一种以今视昔的解说,是为来生作计的劝诱。抛开因果报应论中的虚妄成分,那么此论便正如南朝宋何承天所说:“但是假设权教,劝人为善耳”(《报应问》,见《广弘明集》卷十八),对于世道人心,至今似仍不无益处。
  上文已论及,在中国佛教史上,佛教与儒、道两家,既有斗争,又有融合。即以南北朝至初唐看,曾发生过三次较大的佛道斗争。一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间,一在北周武帝天和、建德年间,还有一次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广弘明集》中所选的佛道之间的论辩之文,多是后两次斗争的产物,而其中尤以北周释道安的《二教论》和唐释法琳的《破邪论》(即《对傅奕废佛僧事》)最为代表。道宣在《广弘明集序》中曾谓:“姚安著论,抑道在于儒流;陈琳缀篇,扬释越于朝典”,便是指的这两篇文章,本书都作了节选。道安认为,儒释道虽云三教,实际只是儒释二家。佛教是内教,是治心之术;儒家是外教,是救形之方,二者都不可或缺,而以佛教为上。至于道教,则不过是附庸儒家的旁枝末叶,不足以称。法琳则针对傅奕令僧徒悉皆还俗的观点,旁征博引大量关于儒佛关系的史料,比较三教异同,盛称佛教博大精深,“万德俱融”,“教人行善”,“益国利民”,远非儒道可比。西方佛国,庄严圣洁,为世外极乐世界。自佛教传入中土,帝王臣僚,尊崇膜拜,高僧硕学,举不胜举。道安之文,重在“抑道”,法琳之论,意在“扬释”。然而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却不难看出,他们对儒家思想实未进行激烈抨击,而且亦认为:“三教虽殊,劝善义一,涂迹诚异,理会则同。”(《二教论》)可见其在极力维护佛教的思想政治地位的同时,仍主张三教连衡,而非势不两立。不仅道安和法琳的文章是如此,本书所选的沈约的《均圣论》、《究竟慈悲论》、李师政《内德论》、彦悰《沙门不应拜俗总论》等文章,或杂揉儒释,认为“内圣外圣,义均理一”(《均圣论》);或比较僧俗,主张三教合一,儒释共处。这种既斗争又融合,既对立又连衡的主张和事实告诉我们,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虽曾与儒、道思想发生过冲突,有时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还出现过流血事件,但在思想政治和现实生活中,始终未形成一种与儒道势不两立的局面。综观三教发展的大势,基本上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而儒释道三教圆融的格局,在历史上并未发生过宗教战争。正如周师勋初所指出的,这种文化现象启示人们,应当“提倡各宗教之间的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作为社会的人,……应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各人自可根据精神生活的需要,信仰某一宗教,或者兼崇几种宗教,或者不信任何宗教。……这种诸教圆融的社会生活,可以避免许多人间悲剧。”(《三教论衡与文士心态》)这一观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成语名称以火去蛾成语拼音yǐ huǒ qù é成语...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成语名称以火止沸成语拼音yǐ huǒ zhǐ fèi成...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成语名称以煎止燔成语拼音yǐ jiān zhǐ fán成...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