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5)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9 10:32:58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5)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这道理亦是这样,圆影和二个月,都是病眼所成,都是虚妄不真。故现在要凭什么来说,谁是灯?谁是见?何况还要分别,不是灯,不是见呢?  圆影和二个月,皆是病眼所成都是虚妄。根身和器界,亦因见精妄动而生,所以亦属妄影。吾人从无始以来,把自己的真见,堕在妄见中而不自觉。如能打破无明,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虚妄,那么这个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5)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这道理亦是这样,圆影和二个月,都是病眼所成,都是虚妄不真。故现在要凭什么来说,谁是灯?谁是见?何况还要分别,不是灯,不是见呢?

  圆影和二个月,皆是病眼所成都是虚妄。根身和器界,亦因见精妄动而生,所以亦属妄影。吾人从无始以来,把自己的真见,堕在妄见中而不自觉。如能打破无明,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虚妄,那么这个能见之见精,亦不是真,这就叫作见见之时,真见见彻妄见的时候,能见见的,能见妄见的,自然不是妄,所以说:见非是见,真见不是这个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众生有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别业妄见就是由惑现,加上业招,即造业受报。又好像在梦中,执为实有,妄生苦乐,这便是别业妄见。同分妄见,只是由惑现,没有业感,好像迷惑有虚空,依空立世界。前文举眚目灯影,有眚目才能见灯影,这就是别业妄见。现在举恶缘灾象,一国同见,彼国不见,这就是同分妄见。

  什么是同分妄见?就是众生同惑现成的妄见。阿难!现在举一国来作譬喻。在这阎浮提洲里(阎浮提在须弥山的南面,四大洲名,也就是南瞻部洲),除大海水,中间平原陆地上,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是阎浮提中心点,自东而西,由南及北,估计大概有二千三百大国,其他小洲,亦在碱水海中,其间洲之大者有三百国、二百国,洲之小者则有一二国。中者则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不一定的。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祗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

  阿难!就在这阎浮提洲里,假若有一小洲,只有二国,所感果报不同。其中一国的人,因为同感恶缘,即灾难不祥之事,为该国众生同见。可是邻国都不见,这都是由妄惑、妄业、妄现咎征,只是应在这国,而不应在别国。好像最近美国东部,旋风为灾,死伤数千人,而西南部全无事。此即应在东部,而不应在西南部也。

  或者看见二个太阳或二个月亮,这皆是不祥之兆。古语说:天无二日,民无二君。在中国古代,夏朝桀王暴虐的时候,天空忽然出现二个太阳,夏朝因而灭亡,这便是凶兆。

  其中乃至晕、适、佩、玦。恶气环绕月亮叫做晕,黑气遮盖月亮叫适,白气在旁边叫佩,半环叫玦,这都是月的灾象。中国历史记载:月晕七重,汉高祖在平城受匈奴重围之难。光芒遍射而长的星叫作慧,即扫帚星。芒气四出而短的叫作孛星,从空中横过的叫飞星,光象下注的叫流星,这是星辰的灾象。如史载春秋时代,宋襄公不仁而兆星陨如雨。秦始皇残暴而兆慧星偏出,这亦是不祥之兆。恶气在太阳之上叫作负,在旁边叫作耳,雨后对日有彩色叫虹霓,在早上出现的叫虹,晚上出现的叫霓,这些是属于太阳的灾象。总之,在太阳太阴附近出现异象,都属不吉祥之事。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古人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又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就是说:国家元首,如有福报,老百性亦受益;如无福报,老百姓亦受灾殃。所以古代的君王,负责一国之兴衰。亦即是同一时,同一地的人,同受相同的果报。

  现在同一洲中,取二国作为比较。因一国不足以显妄,二国同见天象有灾,亦不足以显妄。但是现在,只这一国看见灾象,而第二国的人,非特不见,还复不闻。这便证明,一国皆见是同分,彼国不见是属妄见。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阿难,我现在再为你以这二件事的因缘,二事即眚影及灾象,或进或退,用种种道理,互相譬喻,来详细显明妄见的毛病。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阿难!好像那一类众生,有了别业,即目生眚,就有了妄见,所以看灯光中,现出五色圆影。虽然好像眼前现出实在的境象,但详细推究,徒是幻有,非实在的境象。这都是众生目有眚病,故产生种种圆影之妄见。

  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目有眚病的人,在视觉上就发生毛病,叫做劳相。看见五色圆影,并不是灯上之色,亦不是灯光所造之色,只是眚病所发出的劳相。然而能够看见眚病之真见,本来是没有病咎的,亦即是自己本有的见性,是从来没有毛病的。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好像你今日用眼睛来看见山河国土以及一切众生,这皆是无始以来,见病所成之影,和眚病所见圆影是一样的,亦即是说:所见根身器界之相分,和能见的见分,都是根本无明妄动而成业识,转本有之智光,成为能见的见分。于无相真理中,妄现所见的相分。所以要知道,见分和相分,都是根本妄见所造成。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见就是见分。见缘就是所见相分。能见见分,和所见相分,似乎都清清楚楚地现在眼前的境分上。好像圆影和灾难,看是实有,但终是眚病所造成,和我们本来觉性,是全无关系的。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追寻根本,原是我们本来的真觉,堕在无明之中,遂起见相二分之妄。将觉明变为无明,见即转相之见分,所缘即现相的相分。这个见是眚见,所以就有所缘而生出种种妄见和妄相,这都是由无明之力转真见而成妄见。

  觉见即眚:非但所缘之见是眚,而觉明所发之能见亦是眚,因为是依无明而生。无明是虚妄,没有实体的,所以亦即是眚见。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我们这个本觉妙明真心,能够清清楚楚地觉察到见分和相分两缘都是虚妄。那么既然能够觉察到见相二缘之虚妄,就当然没有眚病了。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这个能觉得眚病之觉,即是真觉,当然没有毛病,不会堕在眚病当中。

  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既然没有眚病,那就是真正能看见,见精带妄之真见,亦即是妙明真心,怎可以叫作世间之见闻觉知呢?

  我人不可执妄为真,亦不可将真作妄。如果认见闻觉知为心,则被所覆,不能看见精明觉体。应该知道真心离不开见闻觉知,亦不属见闻觉知,才有超脱之一日。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佛对阿难说:因此你现在,看见我法相美好,又看见你自己身体,并诸世间、山河大地、十类众生(本来十二类,除了无色无想不能看见,故存十类)。即凡圣以及依正世间所有一切,都是你见性中有妄见,所现之妄影。因为见有眚病,而不能够看见眚病之真见。

  如果自己迷惑未除,纵然能看见如来真相,依然是见带眚病,所以说: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彼见,即能看见眚病之见,已经离开妄,故叫作真。纯一无杂就是精。性非眚者,就是真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能为见相所依,但不为见相所变。它的真性是不堕眚妄之中,所以叫做非眚。既然不是眚,就不叫作见。

  一切众生,不明所见身界,皆是自心别业的妄影,本来无实,所以凡夫深生取著,二乘深生厌离,都不是解脱之道。应知惑业所现,妄体本空,就不会生执著,亦无可厌离,能这样就终日对境,亦不会被境所转。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阿难!好像那一国众生,共同业力所现成的妄见,看见种种灾象,例如那眚病人,独自所看见的五色圆影一样,即同分是妄,别业亦是妄。

  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一个人所见的圆影,是因眚病所现成。一国人共同所见的灾象,所遭遇的天灾人祸,都是共同业力的恶缘所发生。瘴恶所起和看见圆影,是一样的道理。瘴恶就是众生共同作恶业缠结虚空,障蔽日月星光,所以有种种不祥的灾象。并非日月星辰自生灾象,而是由众生共同作恶业,所现果报。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见妄就是无始以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而生妄境。由见妄故,就起攀缘的念头,妄想取舍,而造恶业。故同分业和别分业,都是无始以来,真见堕在妄见中,而生出种种妄见。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

  又好像阎浮提内,三千洲中,以及四大海水,娑婆世界和十方有有漏国土,所有众生。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这所有有漏众生,即末了生死众生,本来都是无漏的妙明真心,本觉明体。因受了无明遮蔽,就幻现出种种虚妄见分,就变为见闻觉知。又幻现出种种虚妄相分,就成山河大地,以及一切万象。既然以无明为因,惑业为缘,因缘和合,因此就成和合而妄生,和合而妄死。

  为什么叫妄生妄死呢?因本来无所生,因四大假和合而有生相,故曰妄生。本无所死,因和合而有生相,亦因和合而有死相,故曰妄死。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上面所说依报和正报,依报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正报是一切众生。依报有成、住、坏、空。正报有生、老、病、死。什么叫成住坏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增一减,叫做一劫。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身高减去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减到寿命十岁为止。然后再增,亦是每一百年,寿命增一岁,身高增一寸,增至八万四千岁,这叫做一劫。一千劫叫做一小劫。廿个小劫成一中劫,四个中劫成一大劫。世界成的时候,要有廿个小劫。住亦是廿个小劫。空和坏亦是廿个小劫。四个中劫合起来就成一大劫。有正报上则有生、老、病、死。生死又有二种,一叫分段生死,一叫变易生死。分就是你有你份,我有我份。段就是你有你的形态,我有我的形状,每人不同。凡夫有分段生死,二乘有变易生死。变易就是:念念迁流,念念生,念念灭。二乘证果者,已了分段生死,但变易生死还未了。生死是以无明为因,业识为缘,因缘和合,故有生死。

  所以经文说:苦能离开别业妄见之惑业俱全的和合缘,和离开同分妄见之有惑无业的不和合缘,就能灭除二种颠倒的生死根本。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既能了知同分别业二缘,缘属虚妄,不执实有,就能灭除生死根本。生死因既然灭除,就能得到圆满菩提,不生灭性的清净本心,亦就是真心本觉,常住不变的自性。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阿难!你虽然已经明白本觉妙明真心,不是因缘性,亦不是自然性。但还未明白这个本觉妙明真心,原非和合所生,亦不是不和合所生。因为非因缘,就不是从他生。非自然,就不是自生。非和合,就不共生。非不和合,就不无因而生。这证明觉元真心,是离诸生相,而且是清净无染的。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阿难!我现在再举出世间的尘相来跟你说明:因为你还在执著,以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众生的妄想心与四大和合,遂造成种种因缘性。因此而自己生起疑惑,以为是证菩提之心,亦从因缘而生,和合而起。当知世间是属有生之法,当然从因缘和合而生。但菩提是无生法,所以不是从因缘和合所生。如果菩提是有生相,那就不得叫做菩提了。

  佛为阿难详细指出这真见,是证菩提的因地心。这心亦即如来密因,是从来不变的。不变自然不属和合而生,所以不应自生疑惑。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则你现在的妙净见精,是与光明和合,还是与黑暗和合,是与能和合,还是与塞和合?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假若和明相和合,现在你看见光明,显现在你面前,那么何处杂和你的见相呢?见精是能够分别的,究竟是杂何形象呢?

  见精是属内心,光明是属外境。如果杂和在一起,亦应该可以辨出。好像朱红色的颜料和白色的面粉,掺杂在一起,朱色便失了深红,面粉失了纯白,都为非红非白。现在见相和明相,掺杂在一起,究竟作何色相呢?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假若不是见精,怎能看见光明呢?如果说看见光明,就是见精,又怎么可以把见精来看见见精呢?

  凡说和的必定有二物,先相离而后相合,方成和的意义。现在如果见相和明相和合后,究竟是见抑不是见?如果和合后,明相不是见,那就无所见,怎能见到明?如果和合后,明相即是见相,既是见相,又怎能看见自己的见相呢?亦即怎能看见自己能见的自性呢?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假若以为能见的自性是圆满无缺,那又何必与光明和合?如果说光明是本来圆满的,也就不需要和能见的自性和合在一起啊!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如果说能见的自性和光明是不同的,那么掺杂在一起,当然失去它本来的样子,亦失去见性和光明本来的名字。好像水和土掺杂在一起,就失去水和土的名字,转叫做呢了。其实见性是属有情识,光明是属无情识,两相混合,当然失去本有的名义。所以你认为和光明相和合的义理,是不对的。至于通和暗,以及群塞这次是一样的道理。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再则阿难,你现在还是认为妙明清净见精,是和光明合,还是和黑暗合,是与通和合,还是与塞和合?

  阿难前迷见性是因缘自然,现在又迷见性是和合相。故佛举出种种譬喻,来破其颠倒。

  现在很多人以为,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就生起狂妄心,认为人人已经是佛。那么我亦就是佛,成佛哪有这样容易?佛具三身四智,你有多少身?多少智?佛有五眼六通,你有多少眼?多少通?你是什么佛?真是大言不惭!欲成佛是要认真照佛法去修行。释迦佛是经过多少困难和时间,才能成佛?在雪山苦修六年,你现在连六天都不能,怎可说是佛,这都是狂妄颠倒!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假若说是与光明相和合,那么到了黑暗的时候,已没有光明,这个见精就不能与黑暗相和合。既不能与黑暗相和合,又怎么能看见黑暗呢?如果说看见黑暗的时候,见精是不与黑暗相和合。那么,与光明相合之时,也应该看不见光明。既然看不见光明,又怎可说与光明相和合的时候,知道是光明不是黑暗呢?由此可知黑暗、通达和壅塞,亦是一样的道理。

  根本明暗是二,见性是一。明暗是有生灭,见性是无生灭。有生灭和无生灭是不能相合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又向佛说:我现在再三思惟,这妙觉元明之见性,本来就是清净之体,跟那些尘相明和暗、通和塞及心念思虑等即六处识心,确实亦漠不相关,那就不互相和合吧!这里阿难不敢用决定辞,只用似是而非来请问。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见性是不生灭,阿难用有生灭来比较不生灭是不对的。故佛说:你现在又怀疑到你的妙觉真心,与世间的一切,是不相和合吗?我再问你:你的见精是不与明相和合?不与暗相和合?不与通相和合?还是不与塞相和合?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假若不与明相和合,那就见精和明相,必有一条边际隔开。你不妨慢慢地观察,何处是明相?何处是见精?在见精和明相两者之间,以何处作为它们的界限?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如果光明的这一边,必定没有见精在见,那么光明与见精,就会如风马牛之不相及,各走极端,自然不会知道光明所在之处。处尚不知,怎能知道他的界限?界限不成立,那么你之不相和合的道理,也不会成立。由此也知道,暗和通,及诸群塞,亦是一样的道理。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上面之合,是混合之意。现在之合,是合在一起。

  阿难!又若这妙明见精不是和合的话,那么,是不与明和合,不与暗和合,不与通和合,还是不与塞和合?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如果不和明在一起,那么见性和明相,便成乖背不相立。一属性,一属相,各不相干。好像耳朵和明相,了无关系,不相接触;耳朵是不能分别明暗的。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见精尚且不知道明相所在的地方,它怎能分别暗与不暗,和合与不和合的道理呢?由此可知暗与通,及诸群塞,亦是一样的。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阿难!你还未明白所有一切外边浮尘境界,一切幻化相。幻是不实在,化是变化,忽有忽无。看上去如实有,其实都是虚幻的名相。当处出生,依幻而生,也随处灭尽亦依幻而灭尽,没有实体可得。然而其性则真,都是从常住真心,妙觉明体所生。但由真起妄,由妄就生出见分和相分。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像这样的道理,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五阴: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蕴。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根。

  十二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再加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

  十八界: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根尘相对便生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这种种色法心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虚妄而生;因缘不和合,就虚妄而消灭。

  心色诸法,唯心所现,所以佛告阿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又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俱属依他起性,依他似有,观相实妄,于本无生灭中,妄见生灭。如果执实有,则成遍计所执性。如果能了知依他起性是虚幻的,遍计所执性亦是本来虚妄的,那么当下即是圆成实性了。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因迷惑的缘故,所以完全不能知道身心世界,如生灭去来之相,本来都是如来藏性,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如来藏:即众生同具本觉之性体。此性隐没而不显现,只是含藏在众生心中,所以称作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即藏性之德相。本无去来,叫作常住。不属迷悟,叫作妙明。本无生灭,叫作不动。无处不遍,叫作周圆。含这四种德相,就称为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在常住真心,妙明性体,即在如来藏性,真如性里面,求去和来、生和死,那是不可得的。迷时便有去、来、生、死。觉悟了,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常住真心妙明性体,就能了生脱死,哪还有什么去来生死可找呢?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