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发菩提心论》讲记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9 10:33:45
《发菩提心论》是印度佛教史上被称为“第二释迦”的龙树菩萨所造,显密行者都要学习的论著。唐代时曾经从中国传入日本。在中国经过“三武一宗”法难而逐渐失传。后来从日本又回传中国。现在,我所用的是曾经留学日本的密林大师注释的。刚出家的时候,我的戒和尚跟密林法师是同学,他跟我们讲过有关的情况。当时,曾经听过《发菩提心论》,但不够深入。从现在开始,我们大家一块参学,对这部论的有关义理认真的学习一遍。一、菩提心

《发菩提心论》是印度佛教史上被称为“第二释迦”的龙树菩萨所造,显密行者都要学习的论著。唐代时曾经从中国传入日本。在中国经过“三武一宗”法难而逐渐失传。后来从日本又回传中国。现在,我所用的是曾经留学日本的密林大师注释的。刚出家的时候,我的戒和尚跟密林法师是同学,他跟我们讲过有关的情况。当时,曾经听过《发菩提心论》,但不够深入。从现在开始,我们大家一块参学,对这部论的有关义理认真的学习一遍。

一、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首先,“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要成佛,就离不开菩提心。大家发心出家所发的是“出离心”,不是菩提心。我们要做好事做善事,积功德,这还只是一般的人天乘;愿意解脱个人的生死,脱离六道轮回,那是声闻乘;修行六度,自愿布施,如果没有达到空见无我,那还是属于小乘。那么,菩提心有几种心相层次呢?有三种心相:第一菩提心为因,第二大悲心为本,第三方便为究竟。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大智慧,大慈悲。菩提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即因即果,因果一致,是成佛的因,无染的觉。菩提心具有大智慧、大觉悟、大光明的意蕴。正因为如此,所以把菩提心发起来才能成就佛果上的三身四智。菩提心为因,就是大智慧光明,不是愚昧黑暗。只有佛的觉光,才能照破众生内在无明的黑暗烦恼,才能走上觉悟之路,超越生死大苦海大烦恼。菩提心是本觉之体。菩提心是每个人都有的,是我们本有的觉性,智慧的功能。

菩提心涵容境、行、果。这里只讲境。境是胜义菩提,就是不可思义的,最殊胜的,第一义谛。第一义不可说,明白地说就是一乘实相。实相无相,无愿法门,这是正法。胜义菩提,是真空是妙有。所谓真空,就是离一切妄念,没有一切染法,在众生心中的那些烦恼、见惑、思惑、无明惑、尘沙惑都消除了,才开发显现出来菩提心体,就像一个大圆镜。大圆镜本身有体、有相、有用,大圆镜本身是平面的,用这个镜照什么就显什么;体相用三个离不开,离开镜就找不到体,离开体就找不到相,离开相就找不到用。真正的菩提心就是大圆镜智。四智之中,大圆镜智配五佛中的东方佛,东方为上首,所以菩提心为首,菩提心为万行之首。发什么心都没发菩提心最为殊胜。这就是第一的胜义菩提,真空绝相。

二、菩提心与大悲心

大家知道,释迦牟尼成佛之后首先说的经是《华严经》。经文里面突显了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尤其是更加注重普贤菩萨,而颂扬普贤大行愿。大行愿是在大智慧的基础上建立的,两者不能分开。《华严经》的本尊佛是毗卢遮那佛。法身无相,报身、化身有相,无相有相同时具足,万德庄严。文殊、普贤的大智慧、大行愿显示出毗卢遮那佛的庄严。大行愿里包含了大悲心。大智慧就是菩提心因,大悲心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这都是联系的。所以,我们又常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因此,《华严经》以一佛二菩萨显现。菩提心是一切善法的种子,一切善法都是从菩提心开发出来的。菩提心、大悲心含有一切诸佛法,犹如大地良田能产生一切诸万物。菩提心能生一切白净法、善法,犹如清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如论中所讲:“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无畏药,离五恐怖,所谓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薰,菩萨亦然。”.因为菩提心的力量强大,使人得到净化,如果不发这个心就得不到善法成就。

菩萨最大的行愿莫过于大悲心。大悲心是无我的。《华严经》上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大悲心,毫不为自己着想,就如当今社会所说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去考虑个人得失,就是无我的状态,牺牲个人的生命救度众生,教育众生,使众生悟了佛法的真义,即使成佛了也不居功自傲,这就是无我的精神。这样的大悲心,才是真正的大悲心,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救度众生而不要求回报,无所求无所住,把名闻利养、权力富贵都从心中消除,修实相观,六度万行。

怎样才算“万德庄严”呢?如果一个人说“我”要修成什么相,那就不是大悲心,更谈不上是真正的菩提心,有很大的局限性。前文已经说明,发菩提心不是发的声闻心,也不是缘觉心,也不是事相六度的心,发的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大菩提心。发心与成佛,有因有果,因果相依。个人的身口意三业都依自性起,思想跟行动是一致的,身口意三业是一致的。这点很重要。果是什么呢?三摩地。三摩地叫正定,正定之中境行果三位一体。这是菩提心的一个总纲。菩提心发起来如金刚永远不坏。菩萨戒不像五戒、比丘戒,发起菩提心戒金刚王宝戒直至成佛都坏不了,这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发起菩提心的人称为菩萨,你初发心时未必能明白其根本,但也叫菩萨,叫事相的权巧菩萨。发心发得彻底,你的行愿也彻底,成佛也就彻底。想即身成佛,并不能象认购商品那么随便,必须在三摩地上,以身口意三密相应来庄严个人的根基,大智大悲方能大果位。以大悲心起大智,以大智起大果,又以大智起大悲心,以大悲心来圆满大果,这样悲、智双运具足,相融相生。

三、菩提心最坚固有力

\

菩提心犹如金刚一样,最坚固,最猛利。《梵网经》中讲,信仰者受过菩萨戒,就如金刚王宝,菩提心所发起的果量具有能斩断一切烦恼的力。《金刚经》所讲的所证的就是一乘实相,菩提心就是一乘实相。从法体上讲,实相本身具足万德功能庄严,有大智慧光明。从相用上讲,犹如战局中,跟群魔斗争,无往而不胜。论中讲,如果你能够发起菩提心就能震住魔宫。

一乘实相是第一义,是妙有性空。佛教为何主张要修空观呢?天台宗是空假中三观,华严宗是修真空绝相观。空观是什么呢?是般若。般若又是什么呢?是妙智慧。妙智慧与菩提心能分开吗?菩提心本身就是光明,就是觉!所以菩提心本身就是般若。这样联系起来看,就可以会通了。论中说,世间所谓金刚有三种意义:一是不可坏,二是宝中最上,三是战具中最胜。不可坏是实相中道之理,超过一切语言、心性,超诸过患不可变异。菩提心如金刚,是实相是永远不会变异的。

佛教讲无常,世间万物都要成住坏空,这里却讲菩提心永远如金刚不坏,很容易让人误解。我们必须加以分辨。万物变异变化的是事相,而不是性体不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这种契合宇宙万物实相的体性不变。菩提心是最契合万物体性的,或者说当下即体性,只有它才能发起和契会宇宙的内在力量。这是个“见”,讲不好就变成“上帝创造一切”了。宇宙万有是因缘聚合的,有生有灭的,但都是在一乘实相中演化的。它有这个力量,染净二法都离不开这个实相。懂了华严学就知道了,一真法界心跟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明澈了宇宙真理。染与净、善与恶都在这一真法界心中,佛国世界也好,众生世界也好,都被总括了。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个理体,而理体是言语道断的,现代科学知识更是难以分析到的。证悟宇宙的本来面貌,就要打破相对,人空法空。唯识学上所讲的第六识是妄想分别心,而人的第六识却是最活跃最普遍的,要想即身成佛,就必须打破这种妄想执着的意识。把这种道理悟透了,这是“理解”。对实相的认识不彻底,你的愿行也就不彻底。圆解圆行圆证,这是大乘佛教,跟小乘的不一样。《华严经》上有“五千退席”,到最后舍利弗带着这五千人才接受一真法界的道理。《法华经》先权巧说三乘,最后才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

四、觉心圆满与禅净双修

我们常讲,即身成佛就是觉心圆满。念阿弥陀佛就能即身成佛。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认为是在讲净土。其实,《华严经》也讲净土法门,最后导归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它讲到了究竟点,讲到无量佛跟毗卢遮那佛不能分开,“处处总是华藏界,从教何处不毗卢;处处总是极乐界,从教何处不弥陀”!这个道理明白了,才能即身成佛。成佛没有第二个“身体”,佛跟佛的法身是一体的,无障碍,空间无障碍。不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能达到九品莲花的上上品呢?在常寂光净土中,证取清净的法身。这才是净土法的根本意蕴,如果只是泛泛地讲念阿弥陀佛,带业往生,那不是净土法门的极致。有人讲,念佛法门好,造了罪也能带业往生,真是这个样子吗?如果如字面上理解,那有人就可以随便造恶业了,就不用下地狱了。是不是这样呢?念佛,的确可以带业往生。但是,要知道一边念佛一边造业,那恶业什么时候能带走得完呢?必须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念佛,的确可以消除无量劫的重罪,可是不应该无量劫里不停的再造新业。刚刚消了恶业就又增长起来,就像把一个瓶子的污水倒干净,然后又装进去污水,这瓶子不是又被污染了吗?!

前文讲菩提如金刚不能坏、宝中宝、不可胜,指的是心性实相离诸过患不可变异,说宝中最上是显实相中道之理,而具足恒沙功德。佛法中道不是只讲空,还要讲有。有什么呢?有功德,涅槃“常、乐、我、净”四德。《大乘起信论》讲“如实空,如实不空”,菩萨不空的是功德,众生不空的是烦恼,到佛的境界不空的是什么呢?不空的是智慧光明,空的是烦恼。我们众生跟佛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真空绝相,绝一切妄相。不是顽空,不是断灭空,不是离色空。完全是一种灵空,灵空也就是灵觉。觉是遍满的、充满宇宙的、没有边际的光明,这就是阿弥陀佛的体,无量光无量寿,觉光遍满大圆满。大圆满觉,不仅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也称为大圆满觉。

所以,中国佛学界不少高僧大德主张“台贤并重,禅净双修”。有的人反对,说修禅就不修净,修净就不修禅。你要认识什么是禅什么是净,要从心地上讲。禅就是心,净也不离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量寿经》上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都没离开心。弘扬净土法门,却排斥修学其他法门,这不是去抬高净土法门,而是制造诽谤,这不是事与愿违吗?“第一义空”,在东密上讲是“阿”字,“阿”字是不生不灭;在藏密上是“嗡阿吽”三字真言。金刚即人即法、即因即果、即理即事、即心即色、即世即出世,此理甚深最胜最上,一切大乘经典讲到根本上去,也不过就是这个道理。《心经》中“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被说是“密咒”,你说这是密咒密法吗?实际上,显宗也讲的很多!可谓显密融通,禅净一如。

五、发菩提心与次第圆融

发菩提心者,发有发起、开发、显发、引发等义。从因至果,最重要的发心是“无所求亦无所住,而发菩提心”。一般的发心,比如说往生西方世界,“我”念佛,“我”往生极乐世界。发菩提心,发心无所求无所住,即身成佛,当下就是大智慧光明。否则,是身外有佛,还是境外有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当下就证取,这才算是即身成佛。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去的?修三摩地当下入圣境,这要靠证量,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了。这样就要求必须发起大悲心,把宇宙万有和众生都放在我们心中,真空绝相,你才能证得佛的法身。你不论局限于哪一点,对于这个宇宙的真理就不通。有人说这不是念佛,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念佛,念佛的法身,不是用嘴巴念,也不是用心想,而是用我们本有的灵觉,这样才与菩提心形成一致。

什么叫发菩提心而真修实练呢?用密宗来说,先是生起次第,然后再圆满次第;圆满次第之后,进一步就没有言说,不可思议。佛说到了不可思议,不要认为神秘的不得了,高不可攀。在中国汉地,为什么禅宗能得到弘扬并一直流传呢?因为符合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他们主张就在我们现实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学修并进。因为无相无住无我,真空绝相观,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第一步非修空观不可。只有空观成就,才能将我们的人我执、法我执一切扫荡,也就是用般若大火将空、妄全部烧尽,一点都不存在。修身空观时,就要在高山上,晴空万里一望无际,那是一个很好的坛场,一个助缘,一个方便。实际上,我们个人的本性上入了真空境才是真正的清净。毗卢遮那佛是清净法身,圆满报身上谈光明遍照。光明遍照是有,清净无染是真空,真空妙有,这不是凡夫境界。转凡成圣,境界上就入流了,入于圣人境地。

中国禅宗祖师禅就是这样的修法。密教噶举派的大手印实际上就是次第禅、如来禅。中国的祖师禅才真正的入于如来的心地上了。天台宗慧文大师“一心三观,圆妙三观”,就在一念当中具足空、假、中,一念当中同时就是真、俗、中谛。华严宗所讲十玄门,第一门就是“同时俱足相应门”,整个的宇宙万有当下就是这样子,相应相入,平等无碍。这才是悟入了一真法界里,才悟了我们的一心。一心就是真心,这个心不是相对的。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中的“一心”,不是跟二心、三心相对的心,指的是独一无二、澄清无物,这才叫一心,相通于华严宗的一真法界心。慧文大师悟到这个地方,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一心得。慧文大师把所悟传给南岳慧思,慧思大师又传给了智者大师。你安住在这样的法体上,就能成就法身佛。法性身住法性土,就是净土法门的实质。

天台宗讲四土,主张上品上生。但是,《华严经》讲的是十方三世佛,没有时空的隔阂,统一在法身之中了。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十方所有诸佛,他们都没有两个“身体”,法身无二,同在一个空间世界。每个人也都是在这个空间里。这个空间是共有的,连根小草都不例外。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这样,就不要执著于个人的这个肉体报身,肉体是个缘起法,要打破这个肉体的执著。譬如,一个小瓶子能装空气,要打破它,瓶子破了但是空气还是存在的!你没打破的时候,里面的空气跟十方的空气也是相同的——我们的佛性跟十方诸佛本来都是同等的,只是被无明的小瓶给封闭住了,打破了它就显现出来一样的本来面目。

六、把握时机与精进不怠

《心经》260个字包括了六百卷的《般若经》,般若是总持法。发菩提心就是发显般若智慧,导引万行。有人不理解发菩提心与念佛的实质,就质问为何不叫念佛?修悟法身,正见一境三谛,这何尝不是念佛,并且这是真正的成佛法门。“阿弥陀佛”一句那是方便的法门,而发菩提心、正见三谛圆融等才是智者的法,无上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如果不是上乘根基,那就讲因果,讲次第,讲三乘。对大乘根基者讲即身成佛。密宗讲有十万大咒,十万十万修颂,这都是方便施设,最后把你的杂染妄想全部都修磨掉,再生圆次第。但那仍然是方便。佛法倡言狮子吼,标显正法的力量。金刚不坏,标显的是菩提心力量无限。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永嘉禅师悟解的禅境。四生九有、六道众生壅塞在这个花花世界里,生死演绎,变化万千。迷则凡夫,悟则佛陀。沉梦醒了,便是“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真空体。大家在修行的时候,在你刚刚有点觉悟的时候要善于把握住,要好好观想。梦中也可以修法,梦醒的时候,刹那之间就有觉道。所以,发菩提心修道用功的,应该时时刻刻都要用功。生病时,挨骂时,身被枷锁时,那都是你的用功的好时机,引发你的生命力,转恶成善。善于把握住自己当前一念心,生发菩提心,就可把握着六道轮回的链条,转凡成圣。释迦牟尼佛入了金刚定之后,什么魔都不能侵害他。我们如果把握自己,发菩提心,并且精进不怠,也一样可以进入三摩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慈悲喜舍,利益群生。

——以上所述,就是自己参学的一点体会。(信息来源:菩提道)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成语名称以正视听成语拼音yǐ zhèng shì tīn...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毁为罚成语拼音yǐ huǐ wéi fá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以毛相马 以毛相马

以毛相马成语名称以毛相马成语拼音yǐ máo xiāng mǎ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