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菩提道次第论》修学要领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9 10:36:37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从发心开始。学佛的要领,也在于如何用心。所谓修行,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所有的修行方法,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如果不善于用心,即使遍学三藏、广修道场、接引无量众生学佛,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甚至可以说,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始以来形成的用心习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做哪件事不曾用心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从发心开始。学佛的要领,也在于如何用心。所谓修行,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所有的修行方法,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如果不善于用心,即使遍学三藏、广修道场、接引无量众生学佛,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甚至可以说,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始以来形成的用心习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做哪件事不曾用心过?若是没有用心,便不可能将事情做成。但我们一向关注的,只是做事的结果,却从未在意自己是以怎样的心做事。这种忽略,正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一切众生至今流转生死的症结所在。

很多学佛的人也不例外。他们所关注的,是修行了什么法门、做了什么功德,如此等等。却从不曾反省,自己是以怎样的心在做。正因为如此,虽然修了几十年,仍未摆脱原有的用心习惯,摆脱凡夫心的系缚。

那么,出家是否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呢?不少人出家以后,虽然生活改变了,所做的事情不同了,但用来做事的心却未曾改变。事实上,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看起来,几十年都在学佛、修行、弘法,实际上,凡夫心却有增无减,只不过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在做这一切时,没有正确的发心。于是乎,表面上看是在学佛、修行、弘法,实际还是在培养贪嗔痴、增长凡夫心。这正是多数人修行没有成就的原因所在。

所以说,修行的关键就在于用心。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的用心方式,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来做事,这才是成就佛道必须具备的心行。当然,菩提心可能无法一步到位。但我们应当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只要我们不断地如是观修,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便能战胜凡夫心,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发菩提心”,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修学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即使做得事业再大,经论研究得再深,往往只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助长我们的凡夫心。虽然做的是佛教事业,但只是积累了一些福德资粮;虽然学的是佛教典籍,但只是增加了一些佛学知识,对于修行却是徒劳无益的。

目标: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

\

《道次第》涵盖了学佛到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为我们修学佛法建构了非常清晰的脉络。论中所展开的层层引导,不仅次第井然,且扎实稳健。我们学习这部论典,应围绕《道次第》的要领进行,这就有必要对其作一个宏观的把握。如果我们真正把握了这些核心,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在此,我将扼要为大家作些介绍。

首先,《道次第》所要成就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事实上,这不仅是《道次第》的目标,也是整个佛法修学所要抵达的目标。

1、舍凡夫心

在无尽的轮回中,推动我们流转生死的动力,正是凡夫心。它的基石便是无明,并由此导致世间所有的烦恼。然后因烦恼而造业,在造业的过程中,凡夫心又得到滋养和增长,如此循环往复。

我们拥有什么?我们现在能感觉到的,唯有凡夫心。在凡夫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凡夫心的作用:烦恼、我执、贪嗔痴,皆为凡夫心的显现。凡夫心,属于佛经中所说的妄识的层面。关于这一内容的阐述,在佛教典籍中占有相当份量。如《阿含经》,就比较偏重对妄识的分析,很少讲到真心。而在大乘经论中,唯识宗更是重视妄识分析的典型,并将其归纳为八识、五十一心所,阐述得极为精确到位,故名虚妄唯识系。但分析妄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舍弃妄识。

那么,如何才能舍弃妄识?在佛教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认为妄识必须舍弃,如唯识宗所说的“转识成智”。唯识宗有转依之说,即转舍、转得。依唯识宗的观点来看,生命中有染和净两个层面。“染”是我们要舍弃的,“净”则是我们要成就的。从这个角度分析,“染”和“净”似乎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自体。舍弃染污的妄识,方能成就清净的识体。

一是“即妄即真”,认为染污的妄识没有独立的自体。换句话说,在妄想生起之处,既没有根,也没有去处。事实上,它并未离开真心的作用。所以妄识并不需要舍弃,因为它本来就只是呈现在真心上的影像。当我们以智慧觉照之时,它自然就消归空性中,了无踪迹。

认识到妄心的差别,舍弃妄心,这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成就佛陀的品质

舍弃妄心,并非修行的最终目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成佛,便是成就佛陀的功德和品质,成就佛陀那么圆满的慈悲和智慧。如何才能成就这些品质?是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逐步成就,还是我们心性中本自具足的?关于这些问题,佛教中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如来藏体系的思想,提出佛性、如来藏和真心。认为我们一念的心性,本身就具足无量功德。我们只需将这念心开发出来,就能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在佛教中,建立于真心思想体系上的修行,如禅宗、大圆满、大手印,都是立足于这样一种见地。也就是说,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与佛是无二无别的。但对于凡夫众生来说,我们所具有的佛性未产生作用时,有和没有是一样的。在《涅槃经》中,将此比喻为贫女宝藏、力士额珠等等,虽有若无。而修行的作用,就在于开发它。

或许有的人会感到奇怪,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又和佛菩萨有着天壤之别呢?那正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凡夫心中。我们只有不断剔除心行中的种种杂质,发起勇猛的菩提心,并辅以止观的力量,才能圆满开发心性中具足的一切功德。否则,像声闻人那样,虽然已消除凡夫心,依然不能成就无量功德。

按照《道次第》的观点,虽不以如来藏的思想为究竟。但只要通过正确的观修,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佛果的无量功德。菩提心具有无限的特征,这种无限正是迅速圆满佛果功德的秘诀所在。任何一件微小的善行,只要我们本着利益一切众生的无限之心去做,所得的功德便是无限的。正如任何一个数字被乘以无穷大之后,结果必然是无穷大。所以,如果我们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对一切有情都能生起无限慈悲,并使心时时处于这种广阔的无限之中,很快就能圆满无量功德。

要领:三主要道

《道次第》的修学目标,即舍弃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关于舍凡夫心,本论主要是通过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观修来进行。

1、发出离心、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内容为念死、念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中士道的内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样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学阶段,所念的内容却大相径庭。下士道的修学,是以成就人天善果为目标,故念恶趣之苦,希求人天之乐。而中士道的修学,是以发起出离心为目标,故进一步念人天之苦,因为人天亦非究竟之乐,仍在有漏的三界之内。此外,还应该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谛,即有情生命延续的原理及状况。

我们要不断思维死亡之苦、恶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维烦恼和业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这种观修,有助于我们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说到出离,首先是出离环境。我们出家,就是对尘世生活的出离。但出离环境并非目的,因为任何境界都没有实质。我们之所以要出离环境,是因为心对境界的贪著。所以,出离环境是为了摆脱心对此产生的贪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出离凡夫心。

凡夫心也属于集的范畴。我们希望出离苦,首先应出离集。知苦,方能断集。所谓集,就是烦恼、业力,就是生死相续。

业力,包括身口意三业。一般来说,偏重于身业和语业,但意业却是根源。贪嗔痴三毒,就属于意业的范畴。我们在贪的时候,就造下贪的意业;嗔的时候,就造下嗔的意业;执我的时候,就造下我执的意业。正如《地藏经》所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贪的念头每启动一次,就造作了一次贪业;再启动一次,贪业就得到了增长,如是不断递增。当然,意业并不都是负面的,同情、关爱、慈悲,也是属于意业。

生命就是无尽的积累。在这种积累中,意业才是根本,身业和语业只是意业的表现。任何善恶行为的生起,皆因意业的参与才有了力量,才会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形成种子。如果没有意业的参与,它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

在戒律中,每犯一条戒,都要考察是有心造作或无心造作。杀生,是有心杀还是无心杀;偷盗,是有心偷还是无心偷,并以此作为判断是否犯戒的重要因素。这也类似于法律中所考量的动机。

由此可见,心的参与非常重要。贪一次并不可怕,嗔一次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中形成了强大的贪心和嗔心。这些心行一旦成熟,将形成巨大的惯性,在未来生命中不断地主宰我们,促使我们造作种种恶业。修行的根本,就在于将心从贪嗔痴中摆脱出来,使它不受五欲尘劳的系缚。

在我们的习惯中。贪心生起之时,贪就代表了我们全部的想法,使我们的整个身心毫无保留地投入这种贪婪之中。而嗔心生起之时,嗔就主导了我们全部的情绪,使我们的每个细胞都燃烧着不可遏制的嗔火。

那么,贪和嗔能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吗?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的心介入情绪并为之左右时,我们已经感觉不出,情绪只是生命海洋中的一片浪花,并不是大海本身。在自然界中,一片叶子是微不足道的,可当它遮蔽了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眼睛时,它甚至就成了我们的整个世界。我们对情绪的执著,恰恰将它固化为了一片蔽目之叶。

如果我们具备智慧的观照,就会看清念头和情绪的真相,不随它左右,不受它伤害。因为情绪和念头只是虚空中的一片云彩;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我们的心性,却是虚空,是大海。如果我们执著一片云彩,这片云彩便是一切;如果我们安住于虚空,一片云彩又算得了什么?云卷云舒,虚空又何曾有过改变?

具备相应的定力之后,我们还会感觉到,并不是每种负面情绪都会对我们构成伤害。如果我们受到伤害,那只是因为心执著其中。这种执著非常强烈的时候,会严密、坚固得象一个封闭的器皿。使我们误以为,这个器皿和充斥其中的情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能够拥有的全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来都不敢轻易离开这个器皿,从来都舍不得尝试打碎它,以为那样我们就会一无所有。事实上,当这个因为执我而构建的器皿被打破之后,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无限。或许,这么说并不准确,因为无限是不能被拥有的。在无限之中,已不再有能和所的存在。

在学佛过程中,舍弃凡夫心是一项重大任务。佛陀他老人家在许多经教中所谈到的空、无常、无我及戒定慧等等,都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利器。这种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的真相,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有效地对治凡夫心。

修行就如打仗一样。打仗,首先要认识敌人的危害性,其次了解敌人在哪里,然后知道如何去对付它,最后还要采取行动,否则知道得再多也是枉然。而修行的困难还在于,所要面对的敌人是如此众多,包括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种种不良习气,其难度不下于一人与万人敌。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修行究竟修什么呢?这并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究竟在修什么,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修行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可能一辈子的修行都是在“成就”凡夫心。如果精进的话,“成就”往往也会更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所谓的老修行,越修脾气越大,越修我慢越重,越修越自以为是,觉得天下唯有自己真正修行,旁人皆是沽名钓誉之徒,皆是不如法的伪教徒。

如果修行修到这样的境界,不论与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了不相干。因为无论哪一种修行方式,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除我执,而非增长我执。

在《道次第》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通过对死亡、恶趣、乃至人天之苦的观修,使我们发起精进勇猛之心。唯有舍弃凡夫心,修行才能踏上正道,因此这一基础非常重要。很多人认为佛法修行的核心在于空性见,一旦证得空性,所有问题皆迎刃而解,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对空性有所体认,也并非立即解决问题,因为通达空性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凡夫心。见性只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之后还要通过修道来巩固它。我们要知道,凡夫心之根深蒂固,并不会因见道而立即彻底瓦解。所幸的是,见道能使我们真正具备摧毁凡夫心的力量,然后再通过修道使其从根本上解体,而不仅仅是被降服。如果不解决凡夫心,未来生命依然是不能自主。对于这个重中之重,我们决不能因循苟且。

2、菩提心

舍弃凡夫心,还将有助于我们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如果我们没有深刻意识到人生短暂及恶趣之苦,修行就不易有迫切感,更不会有燃眉之急,自然也难以发起猛利的出离心。唯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无常,不断念恶道之苦,才会明了暇满人生对修行的重要价值。并进一步推己及人,想到世间千千万万的人,虽然得到人身,却不能很好利用;想到六道一切有情,在无尽生命轮回中都曾是我们的姐妹兄弟,如今却沉沦于生死苦海,没有得救的机会。我们不断作这样的观修,才能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所以,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观修,不仅是舍凡夫心的良药,也是发菩提心的动力。大乘经教中说到,有些人可以直接从出离心入道,有些人可以直接从菩提心入道。无论是修学声闻还是菩萨乘,宗大师在《道次第》中的建构,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在修行中健康、圆满地成就。

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整个《道次第》的修学可分为三大要领,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又称三主要道。其中,出离心是引发菩提心的基础。而菩提心则是根本,是总持,是统摄一切的核心。如果以一种修行统摄三主要道的话,那就是菩提心,唯有它可以统摄出离心和空性见。

以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唯有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大乘的修学核心,归根到底就是两点,一是菩提心,一是空性见。如果以最简明的方式来概括大乘佛法,无非是这两大内容。我们的一切修学都应围绕这两点,而最终所成就的也无出其右。

在佛陀所具备的品质中,最主要的就是悲和智,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慈悲和智慧。这两种品质,正是依菩提心和空性见而成就。

依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否则便难以圆满。阿罗汉虽然追求个人解脱,但并非不具悲心,乃至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怜之心,但这些都不是佛陀所成就的大慈大悲。如何将一念悲悯之心转换并提升到大慈大悲的境界?唯有依靠菩提心的推动。所以,上士道的整个修行,都是围绕菩提心的发起和成就。

3、空性见

此外,空性见也非常重要。如果通过相应的引导,每个人都能发起菩提心。或者说,我们都知道怎样在心行上去调整并接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起的,只是世俗菩提心,它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既然是建立在凡夫心基础上,这样的菩提心也必然是有限的,是不纯净的。

从世俗菩提心上升到胜义菩提心,需要有个超越的过程。即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从相对到绝对的超越,从凡到圣的超越。突破这些局限,也就是突破凡夫心的局限。如是,方能契入空性,引发胜义菩提心。这个过程需要空性见的指导,佛法中所说的无我、无常、空,都是在帮助我们突破这一局限。

很多人都会说:我很客观。事实上,仅以个体经验为参照,几乎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我们想到有,即落入有的状态;想到空,即落入了空的状态,总之会落入一种“相”。我们所有的想法,都会落入意识的建构中。就象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除非有大于地球引力的力量推动,才能使我们一跃而出、直达云霄。如果没有空性见,没有特殊的善巧方便,我们很难走出凡夫心的轨迹,也无法超越自身的思维。

空性见的作用正在于此,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凡夫心的真相,帮助我们检验自身的修行。否则,我们有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境界后,往往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摆脱了凡夫心的作用,乃至证得了涅和空性。殊不知,仍是在凡夫心构建的假想中,被其千变万化的伪装所蒙蔽。

古今中外,很多哲学和宗教都在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自以为掌握了终极真理。事实上,他们只是将凡夫心建构的自我(当然这个自我非常微细),或者相似的境界,当作是法的真实。也就是说,他们都未能超越凡夫心建构的我执和法执。原因何在?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空性究竟是怎么回事。唯有佛陀在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后,以缘起的智慧为我们指出了空性见,帮助我们剖析凡夫心的真相,解构凡夫心所变现的虚妄世界。一旦认清它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才有可能从中摆脱出来。

在佛法中各宗各派都有建立相应的正见。众生根基不同,有些人适合从唯识见入,有些人适合从中观见入,有些人适合从大圆满的见入。不同的见,都可以帮助我们舍弃凡夫心,然后契入空性,证得中道实相。包括《阿含经》中所说的无常见、无我见,也同样可以达到契入空性,成就解脱的效果。

当然,我们现在学习《道次第》,主要是依应成派建立的中观见,以《般若经》为最高、最圆满的经典,并以龙树、提婆、月称的中观论典为依据。格鲁的思想,主要是源自深观和广行两大体系。不过,宗大师虽然继承了以弥勒菩萨为代表的广行派思想,却认为这一思想是对《般若经》之隐义进行阐述,因而也是般若思想的组成部分,只是在见上未能究竟了义。对于修学佛法来说,般若的见确实非常重要。在藏地,信众历来就有供奉《般若经》的习俗,将之作为一切法的代表。而在汉地,对《般若经》也无比推崇,除三论宗以《般若经》为最高的依据典籍之外,天台和禅宗也极为重视般若见在修行上的指导作用。从汉、藏大德们对《般若经》的推崇,都说明了此经修学佛法中的重要地位。

建构:道前基础及三士道

《道次第》的内容主要由道前基础和三士道组成。

1、道前基础

我们学习《道次第》,不仅要知道最终目标是什么,也有必要了解修学要领和入道基础。其中,入道基础是我们在修学佛法中最薄弱的环节。尤其在现代学院教育中,我们对法、对法师、对闻法都缺乏应有的恭敬。而缺乏恭敬的直接弊端就在于,我们很容易将社会上的一套习惯带入佛法修学中。正因为我们没有很扎实的前行,尽管也听了很多法,却不能落实到心行中,不能有所受益。

《道次第》关于“道前基础”的部分中,有三点是我们必须引起关注并加以实践的。

首先要遵循如法的听闻规则。听者应深刻认识到闻法的重要,于法及法师生起恭敬之心,并在闻法过程中远离三种过、具足六种想。作为说法者,要思维说法的胜利,以无染心而说法,于大师及法生起恭敬承事,说法时应住五种想,说法过程应如律如仪,讲说完毕之后则应以净愿回向。如法的遵循听闻规则,不仅对个人修学大有裨益,对于如来正法久住也具有重大意义。

\

其次是依止法。帕邦喀大师为《道次第》所作的科判中,将依止法名为“入道根本”,可见依止法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不少人对此并未引起高度重视,这也是不少学佛者修学难有长进的主要原因之一。佛法是从恭敬中得,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受益。在极度的恭敬中,我们的心是清净的,那样的心才能和法相应。反之,即使得到佛法的甘露,却没有清洁的法器去盛载,依然会被凡夫心染污。所以,藏传佛教将依止法作为重要的修学内容,确实蕴涵着特殊的意义。《道次第》所说的视师如佛、观德莫观失等等,也确有其深意。现代人学佛,缺少的正是这份恭敬和信心。依止法为入道根本,一切修行能否成就,关键就取决于此。

如果没有依止法,我们往往会自以为是。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想法来学佛,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跟着感觉走。有些同学对《道次第》不太以为然,不肯按部就班地学习,只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经论研读,结果就出问题了。毕竟你们学习的时间还短,凭感觉难免会走弯路。尽管人生走点弯路也正常,但要付出时间的代价,而一生的时间如此宝贵,容不得我们轻易浪费。

第三是认识到暇满人生的重要。殊胜的人身具有暇满、义大、难得三大内涵。暇满,是远离八种无暇,得到有暇、十种圆满的人身。在六道众生中,这是最有利于修学佛法的身份。义大,是说这一身份能帮助我们实现成就无上菩提、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因此这一身份价值极大。可以这么说,成佛的价值有多大,这一身份蕴含的价值就有多大。难得,是指在有情界中,种暇满之因和已得暇满果报之有情非常稀有。认识到暇满人生的巨大价值和难能可贵,目的是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生的价值,并为实现人生的究竟价值而努力。整个佛法的修学都为我们实现人生的究竟价值服务的,而《菩提道次第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明而又实用的修学套路。

2、三士道

《道次第》的殊胜,在于它对修学佛法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合理建构。佛法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果没有纲领可以依循,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其核心内容。

具备入道基础之后,将正式进入道次第的修学,内容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宗大师关于三士道的建构非常合理,以下士道、中士道为上士道之基础,以菩提心为统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由浅入深的、从学佛到成佛的修学步骤,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声闻乘和大乘教法的关系,对于引导三乘行者趋向无上菩提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大乘经典只讲菩萨乘的修行,阿含经典只讲声闻乘的修行。如果我们想修习解脱道,就应按声闻的经典去修学;如果想修习菩萨道,则应按照大乘的经典去修学。两者不仅未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多少存在一些相互排斥的现象。在大乘经典中,对小乘多数持贬低的态度,认为其不究竟,或对声闻的发心进行呵斥。当然也有部分经典带有融摄的性质,如唯识系的经典就会比较圆融。而在声闻乘地区,部分人干脆就不承认大乘。“大乘非佛说”,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在印度早就出现了这样的质疑。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早期的唯识论典作了很多说明:一是证明大乘为佛说,且比小乘更殊胜。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随着《阿含》研究的兴起,一些学者以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来考证佛法,认为大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在欧美、日本和台湾比较盛行,使“大乘非佛说”这一古老话题再度浮出水面,并成为教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需要足够的智慧,才能正确看待大乘和小乘。否则的话,接受了《阿含》教法,结果诽谤大乘,由此造下深重的罪业。所学的那一点点,还不够偿还谤法之罪,岂不是太可惜了?而学大乘的人,如果忽略解脱道的基础,盲目批判小乘,一样也是学不好的。

在三士道的建构中,以菩提心统摄整个成佛之道,从人天乘进而解脱道,并最终抵达菩萨道,这个统摄非常合理。佛法毕竟是要面向并度化一切众生,一个殊胜的法门,应该任何人都可以契入。不论在哪个时代,上根利智毕竟只是极少数。而《菩提道次第论》所建构的这条修行之路,对于任何根基的人都适用,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根之人固然可以受用,上根之人也同样对机。通常智力高的人,往往会缺乏耐心,不够勤奋。即使能在善知识指点当下悟道,也要通过不断修道来克服凡夫心。这就需要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磨砺,不断地念死、念恶趣苦。如果没有这种长期的观修,即使发起菩提心,也难以恒久地保持,甚至到最后会被凡夫心取而代之。

有些根基较好的人,往往自恃无恐,感觉对生死也无所谓,但最后却被这无所谓害了。所以,利根人同样需要经历三士道的历练。而对于钝根者,则可从下士道开始入道修行,不会因起点太高而无法契入。下士道圆满了,就能得到暇满人身。有了这一保障之后,可以再接再厉,继续修习中士道、上士道,最终成就佛道。

另外,对上根利智的人来说,三士道还提供了检测的标准。有些人觉得自己见性了,觉得自己就是菩萨了,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道次第》告诉我们:下士道标准的心行是什么,中士道标准的心行是什么,上士道标准的心行是什么。如果下士道的心行还未达到,却自以为是上士道的根基,根本就不需要从基础修起,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道次第》的引导,将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圆满。下士道又称共下士道,中士道又称共中士道。下中上根机的人都能找到成佛修行的契入点而最终圆成佛道。

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这一建构非常殊胜。具备这个框架后,无论今后学习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能很好地处理并衔接彼此的关系,而不会走向片面。不论我们今后修学什么法门,《道次第》都可以作为基础。

编辑:心晶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成语名称以正视听成语拼音yǐ zhèng shì tīn...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毁为罚成语拼音yǐ huǐ wéi fá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