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1 10:35:01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于净宗书院为莲友闽南语开示 (七)各位莲友、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上次和诸位研讨念佛可以化解冤孽,甚至可以超度对方。我们谈到蛇、蜈蚣,还有老鼠皈依的亲身体验,今天要继续讨论有关活物的灵性。一切众生 佛性相同平常我们接触最小的活物,就是蚂蚁。一般家里都有蚂蚁,没蚂蚁的家很少。蚂蚁体积虽小,但一样有灵性,会贪生怕死。所谓「灵性」,就是说他有知觉、有感情,有眷属的恩爱,有朋友的情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于净宗书院为莲友闽南语开示 (七)

各位莲友、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上次和诸位研讨念佛可以化解冤孽,甚至可以超度对方。我们谈到蛇、蜈蚣,还有老鼠皈依的亲身体验,今天要继续讨论有关活物的灵性。

一切众生 佛性相同

平常我们接触最小的活物,就是蚂蚁。一般家里都有蚂蚁,没蚂蚁的家很少。蚂蚁体积虽小,但一样有灵性,会贪生怕死。所谓「灵性」,就是说他有知觉、有感情,有眷属的恩爱,有朋友的情份。你对他好,他感受得到,甚至会对你知恩报德;你对他坏,他也感受得到,甚至怀恨在心。如果杀害他,有机会他一样会向我们索报,彼此结下冤孽。

蚂蚁不但有灵性,也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说他的灵觉、灵知,是永远存在的,不会消失,也不会变形。佛性里面,没有任何贪瞋痴或七情六欲,既没有烦恼,也没有杂念,那样的灵性就是佛性,也叫做「本性」,也叫做「空性」。

虽说「空性」,却灵灵觉觉、永远存在、不会变化。只是其中没有贪欲、瞋恨、愚痴、妒嫉、计较,那种妄想杂念,所以叫做「空性」。

一切众生,不论人或活物,是巨大的或微小的,尽管身体的构造不一样,佛性却完全相同。由于因缘果报,致使或投胎做人,或堕落畜牲、野兽,或生为微小的昆虫,只因随业受报不同。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经典中说: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就是说我们的心和众生的心、佛的心,都完全相同,没有差别。外显虽然有佛、菩萨、罗汉,有天人、世间的人,有畜牲道种种水族、飞禽、走兽……的不同,但佛性完全相同。而且不会变形、不会减少、不会消失,可说是万古如如、永远不变。这就是佛性。

佛性可以起慈悲、智慧、神通的作用,来救度十方众生,对十方众生布施恩惠;但在他心里面,并没有「我在救度众生,我在布施恩惠」,那种人我彼此的念头。这就是佛性。说到蚂蚁,一般没有学佛的人,对蚂蚁可说非常轻视,甚至认为他是坏东西。所以一看到就用热水烫他,用火烧,或用抹布、扫帚把他扫掉。

我们是不是曾有过这种行为?

学佛以后,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以来,和我们都有六亲眷属的因缘;一切众生,都会投胎转世,会知恩也会报怨;一切众生,都有好坏苦乐种种感受,所以不忍心杀害。

慈心救蚁 沙弥延寿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位阿罗汉(证到阿罗汉果的时候,就会有六种神通),知道弟子当中有个沙弥,生命只剩下七天。师父就向这个沙弥说:「给你七天假,可以回家看看父母。」意思是要让他在家里过世。

\

谁知到了第八天,沙弥安然回到寺院。师父感到很奇怪,就入定观察,才知道事情原委。

原来沙弥在回家途中,经过一条溪水,水逐渐涨高,附近有个蚂蚁穴,快要被水淹过了!沙弥赶快脱下身上的袈裟,用袈裟把蚂蚁穴挡住,不使水淹进去。因为这种好心,使他无意间救度了可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只蚂蚁。

凭着这个功德,沙弥的寿命得以延长。延长到几岁呢?到八十岁。而且最后一样证得阿罗汉果。

由这个事迹我们了解,他的师父虽然是阿罗汉,也有神通,却无法以自己的力量,帮助弟子解脱这个灾难,延长寿命,还是要靠沙弥自己的功德。

六种神通

刚才讲到神通有六种,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尽通。

第一、天眼通。

我们肉眼能见的范围,不过几丈远;如果是近视,就更看不清楚。而且,只要隔一张纸,就没办法透视过去了。天眼通不受任何阻碍,无论纸、墙壁,或是山河大地,都无法阻碍,可看尽整个宇宙的事物,且如观掌中物那样清楚。证到阿罗汉果以上,就有这种神通。

第二、天耳通。

如果得到天耳通,就可以听尽宇宙任何声音,并且了解对方的意思。无论是人的声音、野兽的声音,或者是天堂的声音、地狱悲鸣的声音,都听得到,而且可以了解这个声音的意思,这就是天耳通。

第三、他心通。

具他心通能力的人,对任何人的起心动念,甚至包括野兽的念头,都可以知道。所以我们如果跟有他心通的善知识相处,自然会很谨慎、很摄心,可说是戒慎恐惧,不敢随便起心动念。

第四、宿命通。

宿命通知道自己以及他人,过去世、生生世世的业。这个人过去世出生在那里,是男、是女,曾经为善或作恶,该受什么样的果报,都可以清楚了解。这就是宿命通。

第五、神足通。

神足通就是说可以飞行变化,想去任何地方,只要心念一动,实时就能到达那个地方。而且可以随意变男、变女,变人、变兽,甚至变化山河大地、树木、房子,什么都可以变化。所以经典中说:「应以何身得度,则以何身说法。」知道对方的根基,应现何身说何法,自然有那种神通力。这就是神足通。

第六、漏尽通。

没有贪瞋痴,没有妄想杂念,已经断除烦恼,已经超越三界六道轮回,这种叫漏尽通。六种神通之中,漏尽通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如果只有前面五种神通,而没有漏尽通,那是不究竟、是有限的。而且因为没有漏尽通,贪瞋痴尚未断除,所以还有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一旦寿命到,就随业受报,过去的神通也就完全消失了!

今生祸福 前生已定

前面说的阿罗汉师父有六种神通,因此能够知道沙弥弟子的寿命只剩七天,可说非常短促。所谓沙弥,就是从七岁出家到十九岁之间,所受的是「沙弥戒」;一般到了二十岁,就可以受「比丘戒」,成为比丘。

人的生命长短,福报多少,事业成败,富贵或贫贱,家庭美满与否,子孙贤或不肖……,一生的成败得失、苦乐福祸,从出生就注定好了。就是说他过去世所作的善或恶,决定了今生今世所受的是苦或乐的果报,决定了自己寿命的长短。

所以人生在世苦乐祸福,点点滴滴,都不能怨天尤人,因为这都是过去世自己所造。因此要不计较,甘心领受,才能消过去的业,否则旧业未消,又致使将来冤冤相报。

随缘消业 莫造新殃

一个学佛修行的人要怎么样呢?

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人生无非就是种种顺逆好坏的境遇,如果甘心领受,都可以消过去的业。而且一生之中「更莫造新殃」,不可再造新的罪业,这是修行人最基本的观念。如果没有这种观念,变成旧业未消,又增新业,未来世将更辛苦,甚至会一直堕落下去。反之,则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如果更进一步行善积德,学佛念佛,不仅可延长寿命,还会增加我们的福报。

就好比这位沙弥,虽然出家跟随证果的阿罗汉,也没办法因此消除过去短命的业,而成为长命的业报。或者说,因为他出家不久,还没有累积可以化解短命,延长寿命的果报;也可以说,他过去世的福报已经到来,因此遇到这件可以让他延长寿命的事情。当然,更因为他当下的善念,为了救度那些蚂蚁,不惜将身上的袈裟舍掉。

古代印度出家众,生活非常简朴,所谓「三衣一钵」,一般随身物品,就是三件袈裟和一个钵,其它身外之物非常少。这个沙弥的表现,可说充份显露他的慈悲心,所谓「慈心消业障」,既消了原本短命之业,使自己寿命延长,也救度了对方的生命。

俗话说「天有好生之德」,天地都有让一切生命欣欣向荣,那种自然的功能、德行,我们现在帮助活物,自然天就会帮助我们。

增福延寿 全凭名号

这也可以了解,一切其它的法门,都是自力自得、自因自果、自作自受。靠自己的力量,来累积自己的功德,消除自己的业障;靠自己的能力,来超脱三界六道的轮回。

但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超脱三界六道轮回,非常困难,甚至想靠自己的力量来延长寿命、增长福报,也很不容易。

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叫做「万德洪名」。所有的善行、所有的功德,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这句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功德的结晶。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阿弥陀佛的本身。既然是阿弥陀佛本身,也就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智能、愿力,有阿弥陀佛的心肝,有阿弥陀佛的眼睛、耳朵。所以我们念衪,衪就听到;我们拜衪,衪就看到;我们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知道。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可说活灵灵、活跳跳,不只是白纸黑字的六个字,也不只是一个声音而已。

既然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本身,当然我们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当下阿弥陀佛就应声而现,实时显现在我们眼前、在我们四周。所以我们念佛,声声句句都没有白费,都功不唐捐。

既然如此,只要专心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时时在消我们的业障,可以延长寿命,增长我们的福报智慧。

横超直入 一生成佛

往生极乐世界,不但寿命延长,而且是永恒的寿命。一方面离开了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一方面是寿命不变,永恒的存在。如果这样,岂非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生成佛,没有经过第二生、第二世。何况往生极乐世界就像《阿弥陀经》所说的:

\

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一生补处」,即是「等觉」,就是说我们如果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进入不退转而且直至等觉的地位。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是横超的法门。横超就是说不用经过初地菩萨、二地菩萨、八地菩萨、十地菩萨这些过程;也不须经过一劫、二劫、三劫、恒沙劫的时间,就是不经地,而且超劫,横超直入等觉菩萨的果报。

之所以叫做横超的法门,因为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靠我们的力量。就好像101大楼,如果爬楼梯,一阶一阶,一层一层,要经过一百层楼的过程,时间也要很久。但是如果坐电梯,那种电梯不但安全而且快速,只要一踏进电梯,剎那之间,就到了最高的地方。

我们这个法门也是一样,只要愿生极乐世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旦寿命到了,进入极乐世界,就超越了十地的过程,进入等觉的果位。

「蚁王报德」的故事

再来跟大家讨论一则「蚁王报德」的故事。

「蚁」就是蚂蚁,「蚁王」就是蚂蚁王,蚂蚁王来报恩,叫做「蚁王报德」。

有本书叫做《古史谈苑》,里面记载一件事迹,就是江苏富阳县有位叫董昭之的人,有天坐船过钱塘江,在附近水面看到一只很大的蚂蚁在一片叶子上。他想把这只蚂蚁救到船上,但船上其它的人不同意,他只好用一条绳子绑着那片叶子,让船牵着走,直到船靠岸时,就将这只蚂蚁救上岸边。

当晚他作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黑衣人来跟他答谢说:我是蚂蚁王,因为不小心掉落水面,你好心将我救起,我很感恩,将来若有什么急难,可以跟我讲,我会尽力帮忙你。

十年后,此人无原无故被诬赖偷东西,官府将他关在牢狱,他非常苦恼,就想起十年前蚂蚁托梦的事,想向这只蚂蚁求助,但不知该怎么做。有人跟他建议说,你可以抓几只蚂蚁放在掌心,再向这些蚂蚁祈祷,这样试试看。

他就照这样从地上抓起两三只蚂蚁,向这些蚂蚁祈祷说:

「我现在有灾难,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蚂蚁王来救我。」

那晚上,他照常作了个梦,梦见蚂蚁王来跟他说:

「你先想办法逃走,暂时躲在余杭山里面,不久就可以无罪获赦了。」

之后,他就想办法逃出牢狱,躲在山里,没多久果然得到赦免。

一般人的想法,蚂蚁哪有什么智能?更别说有什么神通!但却不是这样。远方祈祷,居然可以感通蚂蚁,而蚂蚁居然也能够托梦给我们,还会帮助我们,解除我们的危难,这岂非很不可思议?

世间最宝贵的就是性命,最悲惨的就是杀生。蚂蚁也有求生的本能,在危难之中救他一命,他一样有再造之恩的感受。所以活物虽小,我们一样要对他们有爱心,尽量保护他们,不杀害他们。

诚恳祷告 蚂蚁搬家

我有一个亲身体验,也是和蚂蚁有关的事迹。

大约十年前,我回故乡台南找精舍,暂时住在亲戚家里。没多久,我的亲戚就是舅舅和舅妈,相继往生了,就只有我以及舅舅的女儿、女婿住在那里。

那是几十年的老房子,里面蚂蚁很多,任何角落都看得到蚂蚁走动,垃圾桶有蚂蚁,洗碗槽有蚂蚁,甚至桌上也有蚂蚁。我们学佛人首先就是不杀生,所以看到蚂蚁就将他吹走,以免被我们不小心压死。倒垃圾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垃圾桶有没有蚂蚁,如果看到里面有蚂蚁,即使只有一两只,也要先将蚂蚁移走或让他自动跑掉,才敢拿垃圾去丢。平常洗碗或扫地时,如果看到有蚂蚁,我们就很小心,甚至拿去别的地方洗,就是怕不小心会造成杀生。

蚂蚁是从哪里来的呢?仔细观察,原来厨房地面上有个破洞,蚂蚁穴就在那里,蚂蚁都是从那里进进出出。

蚂蚁来来去去好像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找吃的东西。我们学佛也很同情蚂蚁没得吃,所以就将米剁碎,放在蚂蚁穴附近,让他们搬去吃。

但总觉得这样很不方便,所以有一天下午,我就对着蚂蚁穴说:

「蚂蚁蚂蚁,我是一个出家念佛的修行人,将来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如果往生极乐世界,会先来度你们,但是现在希望你们可以搬家。因为我虽然无意、也不可能害你们,但是恐怕不小心会踩到或压到你们,而引起彼此的妨害,所以请你们搬家。希望你们也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消除业障,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就请跟着我念南无阿弥陀佛……。」

说完这些话以后,我在那里念几句佛号,就离开了。

我也不知道这些话讲完后有没有效果?会产生什么现象?所以讲完就忘记了。

但是隔天突然发现,很多蚂蚁在蚁穴进进出出,沿着墙角,经过客厅,到外面去,这样来来去去有多久呢?有五天。

他们大都在搬蚂蚁卵,白白小小的,一直进进出出。我当时就想,不讲还好,一讲蚂蚁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其实他们是在搬家,只是我不知道。

怎么知道的呢?因为到第六天,来回的蚂蚁就很少了;到了第七天,就剩下两三只;第七天以后呢,仔细看看屋内,已经没有蚂蚁了。客厅没有蚂蚁,房间没有蚂蚁,厨房没有蚂蚁,垃圾桶没有蚂蚁,水槽里也没有蚂蚁。往外面一找,原来这些蚂蚁已经搬家。搬到哪里呢?搬到外面门边的一个洞里面。

这个房子是长形的,从后面的厨房到前面大门的距离,差不多有四丈远。但是这些蚂蚁不惜从那么远的地方,搬家搬了五天,这就表示当时向蚂蚁说的话,他们听到了,感受到了,因此决定搬家。

凡事真心 凡事爱心

俗话说「安土重迁」,我们人的惯性就是好静不好动,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就有感情,不轻易搬迁。但是这不知有几千只、几万只的蚂蚁,竟然一起搬家。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卵,如同我们人类最重视的,就是我们的孩子,甚至愿意牺牲性命来保护。人为万物之灵,但是没有想到蚂蚁的这种灵性,对自己儿女眷属的爱心,跟我们人没什么差别,都是一样。

知道他们搬家后,我就去买小米,一个礼拜抓一撮放在洞口,蚂蚁就出来将这些小米搬进洞穴。早先我将米剁碎时,是想说米粒太大,蚂蚁没办法搬进洞穴,必须剁得小小。如果早知道有小米,很小颗,就是喂小鸟的那种,我就会买那一种。

从这里我们知道,凡事都要真心,我们「宗风」俗谛有一句:「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对任何人、事、物,都要有这种存心。

有因有缘 世间相聚

再说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个村落,村人都非常铁齿,不信佛法,不信善恶报应,要度他们可以说很不容易。

释迦牟尼佛就吩咐目犍连尊者去跟他们说法,去度他们。果然目犍连尊者一去,一跟他们说佛法,他们很欢迎,也很能信受。之后,那个村落的人全部信佛。

有弟子因此非常疑惑,就请示佛陀。

佛陀才说,过去世目连尊者曾是个樵夫,有一天在山上捡柴时,惊动树上的蜜蜂,全部飞起来,好像很生气要咬人一般。樵夫就跟这些蜜蜂说,你们不要生气,你们都有佛性,将来都能成佛,以后我得道时,就先来救度你们。

这样经过了几世,那位樵夫已经在释迦牟尼佛座下,修行开悟证果得道。那些蜜蜂,因为在同一个蜂巢,都有六亲眷属的因缘,做人的果报一到,也都同时在同一村落出世为人。

由于目连尊者过去世跟他们结了好缘,结这个互相得度的缘,所以目连尊者一来就受欢迎,所讲的佛法他们也会信受。

因此我们跟什么人有缘,就会来结为夫妻、做父子、兄弟、六亲眷属,或者朋友;可以出生在这个地球上,同一个国家、城市、村落,甚至同一个家庭,就是过去世有很深的缘。当然那个深的缘是善或是恶,各有不同,但总是有缘才会结合。

俗话说:「夫妻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父子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才来。」

爱生护生 广结佛缘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要跟任何人都结善缘,尤其结佛缘。这样如果我们过去世欠他,现在可以彼此化解冤孽,将来可以互相救度,因为我们曾结下善缘。

所以家里面如果有蚂蚁、蚊虫、蟑螂,我们要爱护他,不要伤害他。可以帮他三皈依、念佛,请他们搬家,或者将其放生。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件功德,将来我们如果得道,就可以救度他们,甚至他们也可以做我们的护法。

在《沙弥律仪》里,有一首偈语,是早上醒来要下床时,所要默念的:

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汝身,愿汝实时生净土

这首偈的意思,就是从早到晚,希望能保护一切生灵,万一不小心伤害到你,使你失去生命,希望由佛力使我们化解冤孽,使你当下脱离三界六道,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学佛念佛的人,也可以照这样做,不论在家、出家,早晨下床之前,心中先默念这首偈,然后继续念佛。

今天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问:这两个礼拜佛堂外面电子广告牌的法语,我看了有很深的感触。这礼拜的法语是:「救一时之苦,当以布施为要;救历劫之苦,当以念佛为先。」上礼拜的法语是:「念佛之人,身在红尘;其心魂魄,常在名号。」想请上人就这两句法语,为大家做更详细的解说。

答:「救一时之苦,当以布施为要;救历劫之苦,当以念佛为先。」就是说如果对方现在没得吃,就要饿死了,这时要赶快布施东西给他吃,让他止饥,让他可以延长寿命,这就是救一时之苦,布施为要。或者说这个人欠了债务,不还债可能要坐牢或失去性命,这时候,我们就先布施财物给他。

至于说生生世世轮回的解脱,就是历劫之苦,要靠念佛,唯有阿弥陀佛才能救我们离开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所以说「救一时之苦,布施为要;救历劫之苦,念佛为先。」

苦有「枝末苦」和「根本苦」。譬如说没得吃、用,或是欠债、感情不如意,或是身体病痛,这些都是枝末的苦,再苦不过几十年,一旦命终,所有的苦都消失了。

如果寿命一尽,不再轮回,这样无妨。但如果还要三途六道继续轮回,岂不是今生苦过,又再进入另外一个更长、永无穷尽的苦呢?

所以生死轮回的苦,就是根本的苦。只要脱离生死轮回,所有的苦都可以解除。

要解除根本轮回的苦,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再也没有六道轮回,也没有生、老、病、死,而且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往生极乐世界,才能解除生生世世的苦。所以说「救历劫之苦,念佛为先。」

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如果要超脱六道生死轮回,修其它的法门,以我们力量是不可能的,所以「念佛为先」。这就是本周电子法语的大意。

上周法语是:「利人甚于利己,害人甚于害己。」再上上礼拜是:「念佛之人,身在红尘;其心魂魄,常在名号。」是不是这样?

「利人甚于利己,害人甚于害己」,就是说我们利益他人,布施他人,凡事为他人设想,好像是牺牲自己,利益都给了别人,其实果报是使自己受益,而且是加倍的利益。反过来,我们如果害人,使他人吃亏,结果是害到自己,使自己加倍的损失。冥冥中都有因果报应存在,这就是「利人甚于利己,害人甚于害己」。

俗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这样说来,占便宜就是吃亏。所以人生在世,宁可吃亏,要让别人便宜,牺牲自己。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刻意要白白损失,而是以吃亏来偿还旧业,以让人便宜来增长福德。

我当初受戒的时候,戒师都强调说:一个学佛修行的人,要先学吃亏,宁可让人欺负,让人骗,也不要处心积虑去占人家便宜。世俗的人会想,我怎么可以吃亏,吃亏就是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不能吃亏,一定要占便宜、占好处。其实那都损自己的德,损自己的福报,致使将来有种种的苦难产生。

所以,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损害他人就是损害自己。

再谈「念佛之人,身在红尘」,我们念佛人虽然同样在这世间,士农工商过生活,但心境跟社会人士不同。他们心心念念都在这个红尘,在追逐五欲,我们不是。我们心心念念都在「南无阿弥陀佛」里。工作的时候,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说我们的整个心、神,都系念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

我们有空闲的时间,或者来佛堂念佛,或者静静在家里专一念佛;就算工作的时候,心也在佛号里面,不会一边工作,一边杂言戏论,闲话是非。

念佛人在一起,没有其它的语言,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因为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造罪、造业,一切都是戏论,所以一切都将成空。唯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理,是真实,不是戏论,有绝对的价值。

念念之中,都在消除我们八十亿劫生死的业障;念念之中,都在增长我们八十亿劫的功德、福报;念念之中,阿弥陀佛的光明都在照耀我们;念念之中,阿弥陀佛都在我们顶上保护我们,十方诸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在我们周围,天神地祇也都在护持我们。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全部精神都系念在这句佛号,不管去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全心依靠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结合在一起,非常亲密,没有须臾离开、放舍。

所以,念佛的人就是「念念不舍」,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念念不舍。而阿弥陀佛是「摄取不舍」,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阿弥陀佛都摄取不舍。因为我们的魂魄、心神都跟阿弥陀佛结合在一起,心心念念都在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念佛之人,身在红尘;其心魂魄,全在名号」的涵义。

今天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讲于2006年11月25日)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死济之 以死济之

以死济之成语名称以死济之成语拼音yǐ sǐ jì zhī成语...

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成语名称以水投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u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成语名称以正视听成语拼音yǐ zhèng shì tīn...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