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一切都是魔说的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1 10:35:48
一切都是魔说的 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仰山道:“喂!你快点说啊,不要等死了以后,想说也无法说了。”  仰山回答道:“我连信仰都不要,还有什么说不说?”  沩山加重语气问道:“你是相信了之后不要呢?还是因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以外,还能信个什么?”  沩山:

一切都是魔说的

 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仰山道:“喂!你快点说啊,不要等死了以后,想说也无法说了。”

  仰山回答道:“我连信仰都不要,还有什么说不说?”

  沩山加重语气问道:“你是相信了之后不要呢?还是因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以外,还能信个什么?”

  沩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只是一个讲究禅定的小乘人罢了。”

  仰山:“小乘就小乘,我连佛也不要见。”

  沩山:“四十卷《涅槃经》中,有多少是佛说的?有多少是魔说的?现在你所说,是如佛说?还是如魔说?”

  仰山:“都是魔说的!”

  沩山老师听了弟子这番话,满意地点头道:

  “今后,没人能奈何你了。”

  “肯定自己”这是禅者的一大课题!真正的禅者,“不向如来行处行”。世间上能改变人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可以改变人,感情可以改变人,思想可以改变人,威力可以改变人。而今仰山禅师的禅,超越信仰,超越对待,“一切都是魔说的”,如此肯定自己,还有什么能奈何他呢?

观音现身

 唐朝,文宗皇帝生性嗜好蛤蜊,沿海民众总是不断地捕捉蛤蜊进贡朝廷。有一次御厨在烹调时,一打开蛤蜊的硬壳,见壳内一尊酷似观音菩萨的形象,梵相具足,非常庄严,文宗就以美锦宝盒供奉在兴善寺,让大家瞻礼。水产的蛤蜊,其中现出菩萨圣像,太过稀奇,因此唐文宗在上朝时,问群臣道:

  “众卿之中,不知有谁知道蛤蜊内出现菩萨圣像,是象征什么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说道:“此乃超凡入圣之事,非一般学者凡人能知,圣上如必须探究此事,在太一山有药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可以诏来询问。”

  惟政禅师到达宫中后,便告诉唐文宗道:

  “物无虚应,此乃开启陛下信心。《法华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菩萨现身,乃为皇上说法!”

  文宗道:“菩萨虽已现身,但未闻其说法?”

  惟政禅师立即解释道:“陛下认为此蛤蜊中现观音圣像,能否启发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说道:“这种稀奇的灵异之事,是我目睹,当然相信。”

  惟政禅师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萨已为您说法说好了。”

  药山惟政禅师对唐文宗的说法,极尽巧妙,此种灵慧均由禅心中得来,所谓有了禅心,真是信口说来,皆成妙谛。吾人对佛法禅道能有体悟,则世间上一色一香,一草一木,无不是道。你如懂得:那青青杨柳,郁郁黄花,都是诸佛如来的法身;你能明白:那江海涛声,檐边水滴,都是诸佛如来说法的声音。哪里里一定要观音现身呢?哪里里一定要观音说法呢?

\

不持戒!不坐禅!

 唐代陆希声居士初访仰山禅师时,便问道:“三门俱开从何门进入?”

  仰山:“从信心门入。”

  希声:“其它二门要它何用?”

  仰山:“亦可从其门进入。”

  希声:“从何门进入?”

  仰山:“从慧心门入。”

  希声:“另一门如何进入?”

  仰山:“从慈心门入。”

  希声:“一门即可,何用三门?”

  仰山:“信门者从佛而入也,慧门者从法而入也,慈门者从僧而入也。所谓三宝门中可入道,即此之谓也。”

  陆希声入法堂又问道:“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时又如何?”

  仰山禅师以拂子倒点三下,陆希声便礼拜,礼拜毕,问道:“禅师还持戒否?”

  仰山:“不持戒!”

  希声:“还坐禅否?”

  仰山:“不坐禅!”

  陆希声沉思良久,仰山禅师问道:“会吗?”

  希声:“不会。”

  仰山:“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

  语云:“条条大路通罗马。”亦即“门门皆可入佛道”。但要进入佛道,首重持戒参禅,今仰山禅师说不持戒,不参禅岂非叛道者乎?实者不然,盖戒律重规则、仪制,凡事可与不可有严格的规定,而禅学则重解脱、超越,不为一般形式观念拘束,甚至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故仰山禅师先否定一切对待以后,再曰“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意即真正禅者不离中道的生活。

每天吃什么?

 云居道膺禅师专程前来拜访洞山良价禅师的时候,良价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

  道膺禅师回答道:“我从翠微禅师那里来!”

  良价禅师再问道:“你在翠微禅师那里,他都教导些什么?”

  道膺禅师道:“翠微禅师那里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罗汉跟五百罗汉,而且祭祀得非常隆重!我曾请示道:‘以此隆重礼仪祭祀罗汉,罗汉们会来应供吗?’翠微禅师回答我说:‘那你每天都吃什么?’我想,这句话就是他的教言了。”

  良价禅师听后,非常惊讶地问道:“翠微禅师真的是这样教导你们的吗?”

  道膺禅师非常肯定地答道:“是的!”

  良价禅师既高兴又赞美翠微禅师,不禁非常欢喜。

  进一步道膺问良价禅师道:“老师!请问您每天吃些什么?”

  良价禅师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我终日吃饭,从来没有吃着一粒米;终日喝茶,从来没有喝到一滴水。”

  道膺禅师听后,忽然鼓掌道:“老师!那你每天是真正吃到米、喝到水了。”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没有来应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主要是自己本身已来应供。假如有人问你,每天吃些什么?吃到的都不是真吃,因为有吃无吃,那是生灭问题,假如不吃而吃,吃而不吃,从有为到无为,从有相到无相,从生灭到无生灭,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是每天都在吃,每天都在解脱之中了。

你看!这就是地狱!

 有一地方首长去拜访白隐禅师,请示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是真实的呢?或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到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白隐禅师立刻将脑中所能想象得到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长官都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恢复自我的长官,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你看,这就是极乐!”

  天堂地狱在哪里里?这有三说:第一、当然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第三、天堂地狱都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的心,每天从天堂地狱不知来回多少次。

\

禅师的考验

 慧忠国师是浙江人,俗姓冉,号光宅,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二十六岁时入河南党子谷,修行四十年,敕住南阳龙兴寺,玄宗、肃宗、代宗皆曾召请进入宫内说法。

  有一天,代宗召见一人,该人自号太白山人,不言真实姓名年龄乡里,代宗就告诉慧忠国师道:“此人自认是一代奇人,颇有见解,敬请国师考验。”

  慧忠国师先看看太白山人,然后问道:“陛下说你是一异士,请问你有什么特长?”

  太白山人道:“我会识山、识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文认字,无一不精,并长于算命。”

  慧忠国师道:“请问山人,你所住的太白山是雄山呢?还是雌山呢?”

  此问一出,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对,慧忠国师又指着地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地呢?”

  山人道:“算一算便可知道。”

  慧忠国师又在地上写了“一”字问道:“这是什么字?”

  山人答道:“一字!”

  慧忠国师不以为然,纠正他的话道:“土上加一应说是‘王’字,为什么会是一字呢?现在,我再请问你,那三七共是多少数字?”

  山人回答道:“三七是二十一,谁人不知?”

  慧忠国师道:“三和七合起来是十,怎么一定会是二十一呢?”

  在旁的代宗非常欣悦地说道:“朕有国位,不足为宝,朕有国师,国师是宝!”

  一些江湖之士,或通天文,或通地理,或能卜卦,或能相命,自以为神奇异士,但在佛法正道之前,他们就成为旁门左道了。因其道从外境上去了解,故又称“外道”;禅师内修内证,故佛法又称为“内学”。慧忠国师考验太白山人之话,虽非佛法,但从禅慧中流出之名言,岂是外道以分别意识所能应对!

三年不吃饭

 有一个学僧,请示夹山善会禅师道:“从古以来,历代祖师都立下言教训示后人,禅师为什么却无言教?”

  善会:“三年不吃饭,目前无饥人。”

  学僧:“既是无饥人,我为什么没有开悟?”

  善会:“只为迷悟迷却了你,请听我偈:

  ‘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

  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

  学僧:“十二分教及祖师西来意,可以说都是悟法悟人,禅师为什么说没有悟法亦没有迷人?”

  善会:“那些西来意是老僧的坐垫,你问西来意,为什么不问你自己的己意?”

  学僧:“我不明己意是什么?我只问禅师究竟要以何法示人?”

  善会:“虚空无挂针之壁,子虚徒捻线之功。你为什么一定要画蛇添足呢?会吗?”

  学僧:“不会。”

  善会:“以我看维摩居士的居家梵行,释迦如来的观机说法,都是多此一举。”

  学僧:“难道圣教均一无可取吗?”

  善会:“可取的应该都不是圣教!”

  学僧:“若无言教,学僧怎能开悟呢?”

  善会:“自己的西来意,何要别人的言教?”

  学僧终于心有所悟。

  所谓禅者,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心缘相,用言教说法,离禅很远。因为禅不可说,能说的都不是禅。“言语道断”,这是历代祖师的信条。所以自古以来,只要谈禅,开口便打。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但佛陀说:“我没有说过一个字。”这不是说谎,这是真实的,因为既是“真理”,你说了不增,未说不减,“三年不吃,并无饥饿的人。”你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参禅必修课程

 有一学僧元持在无德禅师座下参学,虽然精勤用功,但始终无法对禅法有所体悟,故有一次在晚参时,元持特别请示无德禅师道:

  “弟子进入丛林多年,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养,每日一无所悟,请老师慈悲指示,每天在修持、作务之外,还有什么是必修的课程?”

  无德禅师回答道:“你最好看管你的两只鹫、两只鹿、两只鹰,并且约束口中一条虫。同时,不断地斗一只熊,和看护一个病人,如果能做到并善尽职责,相信对您会有很大的帮助。”

  元持不解地说道:“老师!弟子孑然一身来此参学,身边并不曾带有什么鹫、鹿、鹰之类的动物,如何看管?更何况我想知道的是与参学有关的必修课程,与这些动物有什么关系呢?”

  无德禅师含笑地道:“我说的两只鹫,就是你时常要警戒的眼睛──非礼勿视;两只鹿,是你需要把持的双脚,使它不要走罪恶的道路──非礼勿行;两只鹰,是你的双手,要让它经常工作,善尽自己的责任──非礼勿动。我说的一条虫那就是你的舌头,你应该要紧紧约束着──非礼勿言。这只熊就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与个人主义──非礼勿想。这个病人,就是指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我想在修道上这些实在是不可少的必修课程。”

  在佛经里说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好象是一个无人居住的村庄,已经给另外的六个强盗土匪占领了,每天他们攀缘六尘,作恶造业。六根就等于虎豹豺狼,鹫鹰毒虫。假如谨慎管理,让他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就是佛儒融和了。

与佛相应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对净土法门非常有修持的信徒,一天特地去拜访佛光禅师道:“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道:“有什么不一样呢?”

  朱慈目道:“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断,就是不想持,但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道:“这很好呀!表示你念佛已念到净念相继,与佛相应,找到自我的真心了。”

  朱慈目道:“谢谢禅师的赞歎,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道:“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道:“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相继没有了,要找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好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指示道:“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道:“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佛光禅师道:“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开你了。”

  信徒朱慈目听后,似有所悟。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人为什么会迷惑?总是因为虚妄盖覆了真心,永嘉大师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即此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成语名称以疑决疑成语拼音yǐ yí jué yí成语...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