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一切法门中,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2 10:37:52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既然来学佛法,入哪个法门,起哪个行门,这是大有来头的。对于净土法门我们一定要把目光最后锁定到以下几个核心要点。首先是,在往生之前,我们要知道往生快速成佛之法的的确确与你我都有关,只要听法入心,老实肯干,自己这辈子是完全能成道的,成佛与你我并不遥远。其次就是掌握住利用心地法门来往生的这个诀窍。再有就是从教法上了解到往生后意味着什么,一旦成

一切法门中,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既然来学佛法,入哪个法门,起哪个行门,这是大有来头的。对于净土法门我们一定要把目光最后锁定到以下几个核心要点。首先是,在往生之前,我们要知道往生快速成佛之法的的确确与你我都有关,只要听法入心,老实肯干,自己这辈子是完全能成道的,成佛与你我并不遥远。其次就是掌握住利用心地法门来往生的这个诀窍。再有就是从教法上了解到往生后意味着什么,一旦成功往生,成为清净海众的一份子,经典里面讲说,;皆是阿鞞跋致,;多有一生补处,他们有什么待遇,一个凡夫一旦入到这个清净的;极乐会所里边,这个人脉圈里边,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加持。只有以上三点都了解了,有把握了,才能够说把自己的心依在净土上。

接下来我们看到,蕅益大师在一切方便之中,推出来说;莫若念佛求生净土。一切念佛法门之中,;莫若信愿专持名号,这是从佛的通途摄化中又格外地引出了这个横超的圆顿法门。这两句话是从法门和行门上开始拣择。蕅益大师形容净土法门为;直捷圆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净土法门的圆顿之处。

第一个圆顿即是可以;以信代解。一切佛法的修证过程无非是信解行证。要先见道才算开始修道,然后再论证道,其中最难的就是见道一关。可是要论见道,也就是开悟,依照着教下叫;大开圆解,依照宗门叫;明心见性,是很不容易的,这一关过不去都叫盲修瞎练。哪怕是密宗里边的;即身成佛,也并非是说即身成就同佛一样三德圆满的报身,而是见与佛齐,即开悟。净土的圆顿之处就在于它不必求非得开悟,只要信心纯粹,不夹杂,就能凭借信心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导入念佛之圆修正行,凭借信愿行三资粮即可以往生。一旦往生,即如常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净土第一圆顿之处就在于它不必求开悟,但凭;信之一字打通念佛圆修之正行。

第二圆顿是从法门校量上来看净土的直捷圆顿。通常说所有法门之中最直捷不过禅宗,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观无量寿经》亦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表述。;诸佛菩萨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我们在忆念观想阿弥陀佛的时候,当体就;是心作佛,;作就是向那儿靠拢,;是就是当体本来就是。所以就这么一个法,更为痛快直捷。净土一法首先就是举信,讲信的同时已经把;悟连带过来了,然后讲到举修的时候,;证就给它带过来了,就不说先修后证,而是修的时候就是证,证本身就是修,这就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大家要留心,这就是往生的关键点所在,所谓的直捷圆顿,就是看我们的纯真信心。

确实从难易上相校而言,持名观想比起见性来说显然更适合大部分现代人。就拿近代大德虚云老和尚来说,早年经历了多少坎坷磨砺,就为了这桶底脱落、应无所住之一念。然对于一般根性之人,想要离开心意识向上一着去用功夫,实在不啻于离开地球引力腾空而跃一般。但若是换成持名观想,只要我们想着阿弥陀佛,想着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作佛是佛。

所以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就评价过净土法门,他说;如此看来,见性难,作佛易。甚至有的讲到说,得人身比往生都要难。这个虽没有经典依据,但若从策励修行的角度权且来看,得人身,杀盗淫妄酒五样儿你得持全,至少一样儿要全了,无漏了,才有资格得人身。往生只需要三个资粮:信、愿、持名。所以诸位应该算明白这个修行账。

第三圆顿之处,就这个净土法门可以;临时抱佛脚,能够抱得住。在《观无量寿经》里边说到下品下生之条件,临终十念,哪怕是五逆十恶的这不善之人,只要有重悔,发自内心的忏悔和善知识的开示,再重的业只要受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真的是一句名号,千稳万当,直捷圆顿之法。

除以上三个圆顿之处以外,我们还要把握住一个知见,那就是凡夫为什么能够带业往生?其原因就在于净土得度一法成就的标准不同于通途修法在断烦恼之多少上来论,而是在遇缘之大小上来论。遇什么缘呢?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相信这个四十八愿与决定的增上的强缘,可以摄受我们带业往生,就能成功。这又是它的直捷圆顿之处。很多时候,我们若了解不到这个点,就会觉得修行很难,或者我自己还是个罪恶生死凡夫,就觉得往生与己无关。

但我们其实没有看清遇缘大小的微妙玄机。就拿我们世间里面的一件事情举例:比如一样的碳元素,它在常温常压下就是一块儿煤球;但是一样的碳元素在高温高压下它就是金刚石。元素是一样的,差别就在于遇缘大小不同。因此就是再陋劣的一个罪恶凡夫,只要你有往生的愿力,跟这个四十八愿一对接,众生有感弥陀即应,就像磁铁跟铁一样,则一定能够往生。因为;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净土法门殊胜奥妙的圆顿之处就在于此。故蕅益大师在这里说;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行门抉择

;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蕅益大师在这里就从行门上把念佛法门之中的执持名号一法给它单提出来讲其殊胜。

我们先看下三种念佛方法中的实相念佛。《佛说阿弥陀经》里边的唯一的提到的就是执持名号,但依着华严宗宗密祖师的分判,其实念佛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说禅门下的参究,本质上也未超出念佛之外,只不过叫实相念佛,就是念这个自性天真佛,本来面目。再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也是同样道理,都是念我们本有的这个与佛无二无别的自性清净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但是它这个根基要求很高,所谓实相无相,如果我们教理吃不透,不修行还好,若一旦修行,越到高处越危险,还容易着魔。比如咱们山上很多出家师父闭关,有的比较顺水顺帆,修得渐入佳境,有的有时候就会有问题。因为随着心地越清净,那么但凡起一念,就很容易一下子;一发不可收拾,这个时候就看出来善知识的重要性了。

犹记得那会儿在普陀山,关房里边有一位师父,可能就是一念着相生起来,有了一点烦恼想要出关下山参善知识去,那会儿大和尚给他去开示说:;你哪里去参善知识,哪里有?你不参自己的自性善知识,你跑去向外参什么善知识。就这么一点拨,帮助他把这个妄心给息掉了。另外我们去念这个实相的时候,有时候还会入到断灭空。因为实相无不相,一切万法都是实相的一相。有的就认不清这个路头,误以为是这个了,那么就可能执着断灭空,比那个执着贪嗔痴烦恼更麻烦。所以说,这个念实相佛对于根基要求非常高。

观想念佛就是《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种观想法,从落日观开始,进而水想观、地想观、慢慢开始到宝树、宝池、宝楼等等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再到西方三圣的正报庄严,都要一一观成。我本人还是很相应这样的观法,那会儿初宏净土五经,第一部讲的就是《观无量寿经》,平时学修生活中,不论站在哪,心会下意识的系缘西方,然后再加以持名,这样子去念。可是善导大师讲到若心不定,障重心粗,在观很细的境时,心识就很容易飞扬散乱,观法不易成就。比如境细心粗,观一下阿弥陀佛,可能观着观着就成了冤亲债主或者贪恋的人或事了。所以对于目前大部分人,观想念佛也不太容易相应。

观像念佛,顾名思义就是观与自己相应的佛像,盯着他念佛,这个虽然不容易走神,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不对特定的这尊像境界就容易打失,就修不起来了。

\

蕅益大师在序文里提倡的是;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指的是持名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简洁明快,下手易,成功高。所以后来的祖师们,虽然注释净土经典时也会讲到这样那样的念佛法,可最后都导归到这个持名上。智者大师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中就讲到;观虽十六虽然有十六种观法,;言佛便周就只要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全了。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说;汝好持是语就是你好好念这句话,;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就是你好好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部《无量寿经》最后落脚点,还是让我们执持名号。所以,从上面祖师和经典的开示里面我们了解到,确实执持名号是最简单的方法,不可思议。

持名一法确实是非常不可思议,唯佛与佛才能究竟明了。有时我们念佛久了会慢慢产生麻木和疲厌,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但身边偶尔总会有些念佛往生的消息引发激荡我们的信心。比如像现在北京等很多一线城市里面都有助念团组织,有一些发心的居士志愿者自发的、有秩序的轮番给往生的有缘人助念,而且有的甚至自带水、自备饮食,有的亡者走的时候身体僵硬,志愿者们念着念着,他身体就给念软了,去火化的时候面色还很红润。这就是持名念佛给他成就的功德。

有些同修可能听到这样的消息可能还是有些将信将疑,其实善导大师在给《观无量寿经》写注释的《观经四帖疏》里,已经回答了相似的疑虑,当时教内的很多祖师用通途的教理来给净土三辈九品进行判摄,说只有登地菩萨才有上品上生的资格、声闻圣者才有中品的这个资格、而薄地凡夫只能靠下品而往生。这就是典型的讲横超法做竖出解,善导大师有感于很多人因此对净土望洋兴叹,于是每天晚上他写《观经四帖疏》之前都虔诚祈祷,最终阿弥陀佛在定境中指导他写了这部论典,被称作楷定书,道出了净土法门就是摄凡夫入报土的本怀。

意即三辈九品全部是给生死凡夫而设的,是为了救水深火热中的凡夫众生,只是在凡夫的修证差别相里边论品位的不同,从祖师的正法眼中我们才了解到了净土一法的不可思议,虽然往生了,可他还是一个凡夫,但处凡圣同居土,却又和圣人在同一法境,同享上三土的一切功德。所以净土一法确实简易至捷、又非常不可思议。

圆瑛法师就曾对念佛的稳当至极做过开示,说念佛众生,只要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被佛的光明所照,阿弥陀佛常住其顶,魔事就不会来扰,所以现世稳当。另外念佛人一生精进,临命终的时候蒙接引,他可免这个隔阴之迷。因为在四大分离的时候一般人第六意识不起现行,是做不了主的,一旦认错了消息,凭着阿赖耶识里面积攒的业力,就随业而去了,所以进入中阴身阶段就很麻烦。

我们看《弥陀经》后面讲;是人临命终时,说明念佛人将要终而未终之时,阿弥陀佛就会现在其前,这时我们就不怕做不了主,由阿弥陀佛给我们做主。此临终接引法,可以说法界独此一家,虽然十方法界净土无量,药师琉璃净土、藏传的莲师乌金刹土等等也各有殊胜之处,但至少从我们娑婆世界所知的教典来看,只有阿弥陀佛巧妙的把临终接引与他的四十八大愿整合在了一起。

愿文中透露;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这是很惊心动魄的信息,这个稳当甚至到了什么程度,就是说你能够修到哪儿,佛就能够接到哪儿,唯一的条件只要你愿意。再进一步,从往生之后意味着什么来看,念佛一法更是稳当至极。且不管你什么品位,反正往生到西方哪怕边地疑城,都不会再堕入轮回,这是其一;另外一个蒙佛接引,到了那儿即刻入不退位。哪怕你是个凡夫,还没有到这个位不退,位不退至少要证到阿罗汉了,不会再退入生死了。但是,往生了以后,他就圆证三不退,就是也不会堕入到生死了,也不会退失这个大菩提心了,也不会退你不断修行的六度万行这个资质。所以蕅益大师在序文这里也讲到说,念佛法门是稳当至极之法。

当然说了这么多,都是从法门从行门上来独显净土的圆顿和简易保险,当然一切的法门行门都是方便,我们说一切方便都是为引导我们解脱成佛而服务的。因此回过头来看,即便是再殊胜方便的描绘,我们得领这个情,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得首先切实生起想了生死的心,真想了生死,想快点了生死,速速成就佛道,那么这个法才有价值、才对我们有意义,我们才能吃透它的相关利害。这两段序文蕅益大师给我们提炼得非常到位。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这里的净土三经就是指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这就是说所有天下丛林道场早晚课诵中为什么有《弥陀经》,就是因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这就是蕅益大师对净土一法的盛赞,即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有千经万论同宣,前有文殊普贤、后有龙树马鸣诸大菩萨劝修示现,无论是上根利智如智者永明等诸大祖师,还是下愚凡夫如《净土圣贤录》所载打铁杀牛等辈,都能成功往生。一想到往生之法人人有份,与你我息息相关,成就佛道就在此生,我们应该生起无限的法喜。;摄事理以无遗,我们后面会说什么叫事执持名号,什么叫理执持名号。

;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蕅益大师这里把净土一法提到了统摄宗门教下的高度,这并不过分。实际上虽然禅宗叫教外别传,净土也叫教外别传,它不但是别传而且教内也是别传,因为是横超法,故;尤为这不可思议。

从广义的念佛涵义来看,一切三藏十二部所讲皆不出念佛所摄之外,无论是思维教义还是实修实证,只有心常住于净土法门之中,才确实感叹祖师爷的那句;若人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是真实不虚。穷极而论,连散心念还是摄心念你都不要想,你就只管念,便是无上深妙禅。这就是不可思议法,我们只有信的份儿。在《西方合论》里面讲到说,净土法门是摄受一切有情之不思议之究竟不思议净土,拟议就不堪,所以诸佛菩萨吐心吐胆也只说一个稀有难信而已。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成语名称以水投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u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成语名称以正视听成语拼音yǐ zhèng shì tīn...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毁为罚成语拼音yǐ huǐ wéi fá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