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七、守田人和国王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6 10:37:07
七、守田人和国王  守田人和国王  林崇安教授  【前言】  一般人都认为宗教是「劝人为善」。这只是一个粗浅的看法,因为追究起来,善本身就有不同的层次,其间的差异非常的大,就像教育一样,小学教育和大学研究所的教育,二者的训练方式和重点就有所不同。佛法是站在究竟灭苦的立场来看待「善」的问题。善的问题也就是道德的问题,佛法将之归类到三学中的「戒学」,如理而合法的,称之为「律仪」,不如理、不合法的,称之
七、守田人和国王

  守田人和国王

  林崇安教授

  【前言】

  一般人都认为宗教是「劝人为善」。这只是一个粗浅的看法,因为追究起来,善本身就有不同的层次,其间的差异非常的大,就像教育一样,小学教育和大学研究所的教育,二者的训练方式和重点就有所不同。佛法是站在究竟灭苦的立场来看待「善」的问题。善的问题也就是道德的问题,佛法将之归类到三学中的「戒学」,如理而合法的,称之为「律仪」,不如理、不合法的,称之为「非律仪」。为何众生会做出「非律仪」的行为呢?这是由于不能守护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这六根和外境接触后会生起种种善恶的心理,所以这六根又称做「六触入处」。为了使众生达成究竟的灭苦,佛陀引导众生从「非律仪」走向「世间律仪」,再从「世间律仪」走向「出世间律仪」。由于佛陀能够善巧地引导众生一步步达成究竟的灭苦,所以被称做「天人师」。以下举例说明佛陀如何以譬喻讲解不同层次的「律仪」。

  【佛陀在阿含的教导】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园内有比丘们在这儿修行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说:

  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眼根于色境生起眼识时,种种因缘产生了欲望、贪求、亲昵、爱念、或者决定附着之处,便应好好防护自己的心。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是令人恐怖畏惧的险道,有障碍、有艰难。这些是恶人所依靠的,不是善人所依靠的,所以自己应该加以防护。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如此。

  这儿佛陀直接指出,当一个人的眼睛看到色境生起眼识时,如果顺乎己意的就生起贪爱和执着,逆乎己意的就生起嗔心和执着,这种以习性直接反应出爱恨的心理,就是恶人所依靠的险道,这就是「非律仪」,这种心理是不对的,应该加以防护。同样的,耳根听到声音、鼻根闻到香气、舌根尝到味道、身根碰到东西、意根想到种种的事时,如果生起贪爱和生气,依着习性放任自己的好恶,这种行为就是「非律仪」,应该加以防护。佛陀接着用譬喻来说明:

  就好比田里有好的禾苗,可是守田人却懒惰放逸,让关在栏中的牛跑出来偷吃禾苗。愚痴的凡夫也像这样,六触入处乃至于懒惰放逸。如果田里有好的禾苗,守田人应内心不懒惰放逸,不使关在栏里的牛只出来偷吃,假设走进田里,就将它驱赶出来。 所谓我们的心、意、识,多闻的圣弟子面对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应当好好地加以守护,尽心止息贪爱、执着。

  这儿佛陀用譬喻来说明,守田人放任牛只偷吃禾苗是不对的,好好守护牛只才是正确的行为。同样的,修行者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六根(六触入处),不可以对色、声、香、味、触等对象生起贪爱和执着。这种以「阻止」的方式来守护,便是「粗品的世间律仪」。佛陀认为这样的训练是修行的起步,还要更上一层,所以接着说:

  「如果田里有好禾苗,守田人能不懒惰放逸,看见栏中的牛跑进田里去,就立即左手牵着牛鼻,右手拿着木杖,捶打全身,驱赶出田。比丘们!你们如何想呢?牛只遭捶打的苦痛后,从村庄至住宅,从住宅到村庄,还会像以前那样跑去偷吃田里的禾苗吗?」 比丘们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它想起以前进入田里遭受捶杖痛苦的缘故。」 世尊说:「比丘们!对我们的心、意、识,也应像这样,多闻的圣弟子对于六触入处要极生厌离、恐怖,安住内心,制伏此心,系念于一处。」

  这意思是说,修行者遵守戒律时,还要运用智慧观察:「恶行之后便是苦果」,违背戒律后所得的利益甚少,所得的苦果甚多,因而不再行恶,就像牛只知道偷吃禾苗后便会得到捶杖的痛苦,这种透过如理的思考而懂得守戒,便是「中品的世间律仪」。但是佛陀认为这样的训练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观察人间欲界的贪爱都是短暂而无常的,所以修行者对于自己的六根(六触入处)和人间的五欲要生起厌离、畏怖,要修习禅定,制伏此心,系念一处,得到色界或无色界的安乐和宁静。修行者

  用色界或无色界的定心,制伏欲界的爱恨心理,这些心理一时不会现行了,这样就拥有「细品的世间律仪」。一个能遵守「世间律仪」的人,就像是好的守田人,以世间的标准,算得上是善人了。但是,佛陀认为训练到此还是不够,所以,继续以譬喻来说法:

\

  过去世时,有一位国王听到未曾听过的美妙琴声,生起了非常爱乐、贪着的心理,便问大臣说:『这是什么声音?令人非常爱乐!』

  大臣回答说:『这是琴声。』

  国王告诉大臣说:『去把那个声音取来。』

  大臣接受命令,立即前往取琴过来,报告国王说:『大王!这就是发出好听声音的琴。』

  国王告诉大臣说:『我不用这琴,去取先前听见的可爱的琴声来。』

  大臣回答说:『这琴是由众多的部份组合而成的,有琴柄、有琴身、有琴柱、有琴弦、有琴皮,并有善巧弹琴的人弹它,具备众多的因素,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不是各部份组合不齐而会有音声的。刚才所听到的琴声,久已过去,也转而灭尽了,不可能再把它取来。』

\

  这时,大王这样说:『咄!何必用虚伪不实的东西!世间的琴就是虚伪不实的东西,它使得世人沉迷、贪着。你现在就把这琴拿出去,一片片的加以析破,丢弃到各方。』

  大臣接受命令,将琴析为百份,丢弃到各处。

  佛陀这一譬喻是说,有的修行人不断的禅修,已经压伏欲界的贪爱,获得寂止(奢摩他),生起禅定之乐,但是却粘着在禅定的快乐之中,就像国王最初迷于琴声的美妙之中一样。为了破除这一迷恋之心,就要像大臣一样,看清美妙的琴声,是由众多的部份组合而成的。禅修者要以内观(毗钵舍那)的智慧,仔细观察禅定中的快乐感受,都是缘生而无常、无我的。当禅修者以智慧如是观察时,仍是属于上品世间律仪,还要努力达成止观双运,生起平等的正智,如实通达身心的无我,所以,佛陀继续说:

  如是比丘们!对色身、感受、想、思和欲求,要知道这些身心现象都是无常、有为、心愿所造、因缘所产生的,原先说这些『是我,是我所有』,而今看清这些都不是我、我所有。比丘们!应该生起这样的平等正智,如实观察这些身心现象。

  此处禅修者要以智慧看清:

  (1)从初禅到第四禅,所有的感受都是依于色身的。

  (2)从初禅到灭尽定之间,大多会有「想和感受」的现行。

  (3)将来所有感受的因,都是来自思、欲求和心愿。

  如是观察从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处的一切法,都是缘生而无常、无我。经由不放逸力,禅修者生起平等的正智后,如实通达圣谛,当下永断「见道所断的烦恼」,破除我、我所执,获得出世间的「有学律仪」;获得有学律仪后,禅修者继续用功,再以平等的正智灭除一切「修道所断的烦恼」后,便证得出世间的「无学律仪」。证得「无学律仪」后,没有比这更高的律仪了。佛陀的指引众生,便是要达到这一究竟的层次,到达这一层次后拔除了所有的烦恼,超越了生死,不再轮回于苦海之中了。 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导。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1169经。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佛陀所教导的正法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众生眼中的「律仪」和佛陀眼中的「律仪」,是有深浅的不同。「粗品的世间律仪」,是来自听闻力。「中品的世间律仪」,是来自思维力。「细品的世间律仪」,是来自世间的修习力(指止或禅定)。「有学的律仪」和「无学的律仪」,是来自出世间的修习力(指止观双运)。一个能遵守「粗品和中品」世间律仪的人,以世间的标准,算得上是善人了。但佛陀指出,即使能遵守「细品」的世间律仪,仍然是处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所以,佛弟子们应往上致力于「无学的律仪」,这样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人乘季刊》29卷,第5期,2008)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