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三界虚伪,唯是一心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6 10:40:25
“三界虚伪,唯是一心”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现象皆由一心之所变现。这也就是说,心为万物之本体,此外无别法,凡三界生死、十二缘生等诸法,实是一心所造作,如《华严经·十地品》中云:“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又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云:“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是故此三界一切万法乃虚伪之物,不外乎一心之所造作。因此若离一心,便无三界一切万法。所以说三

“三界虚伪,唯是一心”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现象皆由一心之所变现。这也就是说,心为万物之本体,此外无别法,凡三界生死、十二缘生等诸法,实是一心所造作,如《华严经·十地品》中云:“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又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云:“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是故此三界一切万法乃虚伪之物,不外乎一心之所造作。因此若离一心,便无三界一切万法。所以说三界虚伪,唯是—心。

三界虚伪.唯是一心是后期大乘佛学的主流,与初期大乘的强调一切皆空思想不同。唯是—心有唯心和唯识两种说法,即三界唯心,或万法唯识,对唯识唯心,经中并没有显著的差别,因而三界唯心即万法唯识。这里的心和识具有统摄……切法的意义,而有真心、妄识的区别。以真常觉性为本,讨论惑障的熏染而建立唯心论,是真常唯心论。以生灭虚妄分别心为本,讨论熏种感果而建立的,为虚妄唯识沦。前者的思想在《大乘起信论》中有充分体现,后者在唯识学中有充分的阐述。

唯心(识)的思想,最初是从瑜伽者定慧的修持经验而来的。最早是源于大乘初期的念佛法门,即内心系念佛而得三昧,即念相好庄严的佛,一般是先取佛像相,忆念不忘,如在目前,修行而成就三昧的,佛身明显的现前,还能与修行者问答。定心深入的,能见十方一切佛现在前,如夜空中的繁星那样。见佛,问答,都是定心所现的,所以得出唯心所作的结论。如《般舟三昧经》卷上说:“欲处,色处,无想(色)处,是三处意所为耳。(随)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心是佛,心是怛萨阿竭(如来),心是我身。”《解深密经》卷三也说:“诸毗钵舍那(观)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解深密经》所说唯识所现,也是在说明三摩地的境界,然后说到一般人心所行影像,也是唯识的。这与般舟三昧经所说,从知道佛是自心作,再说三界唯心,是相同的。说一切是唯识所现,一般人不容易信解,所以世亲造《唯识二十论》,陈那作《观所缘(缘)论》,破斥外境实有的世俗所见。外境实有不能成立,反证唯识所现的可信,这是一种理论上的阐述。

佛教以离恶行善、转迷启悟为宗旨,以心识为主导,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世间万事万物,器界的山河大地;报体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以及心心所法等,依于各种因素、关系,才能存在,才能现起。在这种种因缘中,有特别重要的,不能缺少的条件,这就是心。

一切法的存在,是经过我们的心识作用才如此的:如人眼根识起了变化,或眼根与一般人不同,他就不会见到常人所见的颜色。或一般见为红而他以为是灰色的。或大家见到色素很调和,而他见到是歪曲的,不圆正的。如这样,大家就会说他是色盲。还有些人,心理起了变化,别人所觉得好的,快乐的,他却觉得是讨厌的,苦痛的。或者,他人没有见到听到,他却见到听到了!在人类的共同认识中,他又是病态了。所以大家所认识到的,以为千真万确,其实都成立于共同的认识之上,在人类,不能不尊重共同的一般认识(世俗谛)。一切法依识而安立。若心识起了变化,认识到的外境,也就不同。如火,对于常人,会灼伤皮肉的。可是有些巫术师,走在红红的火坑上,并不觉痛,也不会灼伤,这便是心识变化,而影响于根(身体)境(外界)的关系所致。所以佛法说:我们觉得如此如彼,都与心识有不可离的关系。可以说:心识为因,事物是果。心与外境,有着因果不相离的关系,那末心如变化,外境也就变化了。如一个公司,很多人合股所成,如有人需要拆股,大则影响公司的存在,小也引起人事,或事业上的变化。心为一切事物如此存在的因素,当然就影响一切了。

当佛教传人中国,在宋代则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流,形成了三教各自的心性论,都讲一切都源于人的心性。陆王心学,有主观唯心论的倾向。如讨论这朵花是心识所现起的,不见这花时,有没有这朵花存在,有人就说:在我注意时,就有这花相现起;若不注意时,这花相就隐而不现了。这样的说法不圆满,因有众多的境相,在不认识他时,还是存在而不容否认的。

佛教的阿赖耶识说,为客观的唯心的倾向。有妄心即有妄境,山河大地等的一切境相,都是赖耶顿变顿现的。阿赖耶识,是妄识,刹那刹那的生灭如流;摄持的种子,也是刹那生灭,瀑流那样的恒转。以虚妄分别摄持种子为依,依此而现起一切,一切唯识现。六识去分别时,依这境相为本质而现影像相。不起六识分别时,也还是有这些境相存在的。赖耶识的执受境界,对于六境的分别,是客观存在的。赖耶所变的境界,对于赖耶,还是唯心所现的。

《大乘起信论》在思想体系中,属于绝对的真常唯心论,不但妄境依于妄心,妄境妄心,又都是不离真心而现起的。一切的事相与理性,杂染与清净,统摄于真常心中。而《起信论》说明唯心的理由,与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并无差别。

《大乘起信论》中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这段话的意思是:三界所有的一切事物,唯是自心所造作的虚妄不实。既是唯心所作,所以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并不像通常人的认识,以为有离心的外境。这是因为三界一切法,无非是从无明妄心所起的妄念而生的。这个妄念即无明业相,业识。有妄念心即有妄境现起,也即有心境分别,当心境分别时,这一切都还是自心分别自心。通常以为认识到的,是离心外在的,不知一切分别,都是分别自己的心念,并不是真有什么外境,可为自心所分别。如蜘蛛吐丝成网,而又往来于网上一样。自心分别自心也是这样,所以说:心不见心,无相可得。自心分别自心,实是自心现分别时,即有所分别于自心中现,并非自心对于自心,确有所见所取相可得。但常人,不觉分别自心,总以为是分别外境,实有外境相可得了。所以,世间的一切六尘境界,都是依众生的无明妄心而得住持的。一切境界,依妄心而住持,依妄心为依止,依妄心而安立。依无明妄心而有的,并没有它的实质性,所以一切法,如镜中像一样,无体可得。镜中的像,不是实有的,而是依镜而安立的,影现于镜中的。见镜像时,似乎见到镜中有像,实是自见面貌的假相,所以可知心外无境,这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作,虚假不实,如镜中花,水中月,这样一切都是虚妄的,都只是唯心所变,如是虚妄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如此心生,如此法生;如此心灭,如此法灭。法是依心而存在的;本无外境而现似外境,全出于妄心的幻现。所以说三界虚伪,唯是一心。

《起信论》从众生心有觉与不觉义说起,综合主观、客观、真常的三类唯心说,真能悟入真如理性时,唯一真心,而到达绝对唯心的实证。不过这与后期唯识学也有共通处,瑜伽行派讲一切唯识,八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里讲一切唯识所现,但识也是妄,也无自性,这时人已证到万法已归于一识,这是以前的唯识学所讲,但一又归于何处呢,则当人证到这自证分时,则达到真常不变,无所住的真心了。由此可知真常唯心论与虚妄唯识论,从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观点出发,最后所达到认识还是很相近,很一致的。这种万法唯心(识)的思想对后来佛教建立心性论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后来大乘佛教的禅宗思想及净土宗思想,以及学人的修行都有着不小的影响。(信息来源:摘自《邢台佛教》)

\

编辑:纤尘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成语名称以水投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u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成语名称以正视听成语拼音yǐ zhèng shì tīn...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毁为罚成语拼音yǐ huǐ wéi fá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