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三归传授(新加坡-净空法师)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7 10:34:46
三归传授 (新加坡) 净空法师主讲  一九九二年净空法师讲于新加坡诸位同学:今天为大家传授三归依,首先要把三归依的意义认识清楚。由于近代佛法的承传发生了许多误会,我们必需要辨别清楚,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佛法究竟是什么?它是不是宗教?严格地来说,佛法是佛陀对于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学(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发表过一次讲演,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
三归传授 (新加坡) 净空法师主讲  一九九二年净空法师讲于新加坡诸位同学:今天为大家传授三归依,首先要把三归依的意义认识清楚。由于近代佛法的承传发生了许多误会,我们必需要辨别清楚,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佛法究竟是什么?它是不是宗教?严格地来说,佛法是佛陀对于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学(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发表过一次讲演,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次讲演曾经震撼了当时的佛教界,欧阳先生所分析的非常有道理。这一篇讲词经过王恩洋居士的记录流传于世,最近我们在台湾也翻印流通,提供给诸位作研学的参考。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目的、方法、宗旨又何在呢?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佛教教育的宗旨,如果用佛学名词来说,就是般若经典里面常讲的「诸法实相」。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讲,诸法就是一切法;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佛教教育的内容,就是教我们认清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诸位想想,这个重要不重要?世间教育,只说到人生宇宙的一部分,还未见得真实,多半在摸索、在探讨,不敢骤然下结论。宗教也不能包含我们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局部。由此可知,佛教教学内容范围之广大精深,是我们必须要修学的。我们生活的空间,不仅限于现前的一个都市、一个地区,乃至于这个地球;地球之外还有太空,太空之中有无量的星球,许许多多的星球有生物,有比我们更聪明、更高等的生物,这一切全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除空间之外,还有过去,还有未来。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今天我们教育的范围没有讨论这样广泛,即使儒家所讲的教育,始从怀胎终至老死,直到慎终追远。儒家是一世的教育。它的教育范围,讲到人道,充其量讲到天道。孔夫子说天,说鬼神很少,人道说得很详细。而释迦牟尼佛把六道的情况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佛,总称为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我们活动的范围,我们都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认清楚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自然就跟从前不一样了。为什么呢?从前认不清楚,迷惑颠倒。所以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常讲的造业。造业当然有果报,所谓善业有善果,恶业有恶报,果报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必需要承受,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代替的。由此可知,佛弟子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明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可多了,说不尽啊。第一个好处就是从今而后不再造业了。不造业就没有三途六道的果报。没有果没有报,那到哪儿去了?这就是佛在经典上常说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是果,是报。如佛所说:四圣法界是果,都是修行证果的人;六道是报。六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又如水灾之因是贪欲,火灾之因是镇恚,风灾之因是愚疑,地震之因是心地三毒不平所生的。就六道来说,三善道是果,三恶道是报。这是把标准降低,所以这个标准是可高可低的。明了之后不再造业,至少不再造恶业。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这一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能不能得到呢?从理论上讲,应该是统统可以得到。同学们,唯独佛陀教育会给我们百分之百圆满的结果。假如我们把这一桩事看清楚了,才知道佛教教育是我们必须要修学的。佛教育的范围是尽虚空扤法界,当然超过了国界,超过了种族,超过了党派,也超过了宗教。换一句话说,九法界有情众生,人人都应当修学,都应当接受。宗教徒学佛,从释迦牟尼佛当时,我们在经典里面就看到很多。「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我们就看到许多不同的宗教徒,都到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来求学。像五十三参的胜热婆罗门—婆罗门是印度的宗教—是宗教徒。他是婆罗门宗教里的学者,也是他们教徒的老师。就像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一样的身份。又如扤行外道等。地藏经里讲的婆罗门女,是婆罗门教的一位女子,也都在佛门里修学,他们同样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证得菩萨的果位。从这些地方来看,就晓得佛教确实超越宗教,任何宗教徒都可以学佛。在佛陀教育里,阿罗汉是第一个学位,就像我们现在一般大学的学士学位,他可以得到这个学位。菩萨是高一级的学位,像是硕士学位,他也可以得到。佛是最高的学位,像是博士学位,他还是可以得到,也就是说他能成佛。他无需改变他所信奉的宗教。就像我们进学校去念书一样,我们到国外留学,我不需要改变我的国籍,我不需要改变我的种族,我也不需要改变我的宗教信仰,我是来求学的。佛教是教育,诸位要记住,阿罗汉、菩萨、佛,都是佛陀教育里的学位名称。九法界一切众生,只要发心向佛陀学习,都可以平等获得。当我们认识清楚,真正理解了。我们就应当发心求学,愿作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中国人俗话常说的,既然要来求学,那先要正式的拜老师。老师就把你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纲领、修学的目标传授给你,这就是「传授三归依」,所以三归依就是正式拜老师。我们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一直传到今天,代代承传。我们始终不忘本,不忘记这位根本的老师。实在讲,所有佛门弟子只有一个老师。过去老师的学生,在我们之前,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们今天也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我们跟他们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像诸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他们都是佛的学生,是我们的学长。当然他有能力教导我们,我们也可以把他看作老师来看待,来尊重。但真正的身份,他是我们的校友,是我们的学长,我们是他们的学弟。这些关系也要辨别清楚。不能把佛、菩萨、阿罗汉当作神明来看待、来祈祷,那就错了。佛法的修学目的何在呢?佛在经论里面常常教我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的音译,在当时五不翻的体例里属尊重不翻。这句话很重要,我们非常尊重,所以保留它的原音,用音译,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究竟圆满的智能」。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无所不知,无所不觉的意思。这是学佛人希望得到的目标。学佛首先应知我们想学的是什么?学的是「究竟圆满的智能」,学的是要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智能,是你本来有的。「华严经出现品」里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这是真正平等,一切众生,不但指人天,所有一切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众生,饿鬼、地狱也是众生,统统都有跟佛一样圆满的智能。那么现在为什么没有呢?这智能跑那里去了?佛跟我们讲:「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破了。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有妄想、有执着,才把自己的本能失掉了。这不是真正失掉,如果真正失掉,那就不叫本能了。那到底是怎么失掉?它确实存在,是迷失了。因此,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告诉我们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两句话说得很好。「本觉」就是如来智能德相,这是我们本来有的。本来有,当然可以证得。这使我们建立了信心,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恢复本能圆智,能够达到这个愿望。「不觉」就是佛讲的妄想执着。妄想执着本来无啊!本来没有,一定可以断得了。本来有的,一定可以证得。这使我们对成佛道、断妄想、破执着的信心就具足了。所以说,事实的真相要不能明了,我们总是怀疑。佛道,我们这些罪业深重的凡夫能证得吗?我们的烦恼、习气、无明这么重,能断得掉吗?今天佛菩萨真诚慈悲为我们宣说,本有的,一定可以获得;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断掉。理是没错,可是事实上又该怎么办呢?事实上就是要讲究修行了。理是讲的性德,本性里面的德能确实是具足的,可是今天我们毕竟是有障碍。好象天上有太阳,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有云层遮盖,我们看不到太阳,这也是事实啊!虽然看不见,太阳确实有,不是没有。只要把云层去掉,阳光就现前了。我们的性德就像太阳。只要把妄想执着的云层去掉,这一层功夫叫修德;你有修德,你的性德才能够现前。性德虽有,没有修德,就是六道凡夫,权教二乘。性德虽然本具,还是要轮回,还是有生死,还是要受种种的苦痛,可见修德是非常重要的。修什么?怎么个修法?初进佛门来求授三归,就是请求善知识将佛教的修行纲领传授给我们。知道自己修的是什么。「三归依」:归是回头的意思,依是依靠。佛家常说:「回头是岸」。中国古人讲:「回首如意」!你看中国作的「如意」,那个如意头是回过来的。从前做大官、大富长者们手上常拿个如意,拿个如意是为什么?是常常提醒自己,要回头,知道回头啊!所以如意拿在手上,是叫你看到它,就知道回头,「回头是岸」。从那里回头呢?三归依第一是归依佛,这是讲的三宝、修行的三宝。第一是佛宝。佛是什么意思呢?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换句话说,是教我们从不觉,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要依觉悟。同学们仔细想想,我们今天发心学佛,我要来求受三归依,你想想你有没有觉悟?你要没觉悟,你就不肯回头,你就不肯来学佛。所以学佛,来求受三归依,就是觉悟!你看街上那么多人,你叫他,他为什么不肯学佛?他为什么不肯受三归依?他还没觉,他还迷惑颠倒。所以发心学佛,发心求受三归依,就是觉悟的开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给我们讲三归依,他不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不讲这个三宝。我们推测他老人家的用意,大概是佛法传到中国,年代太久了,怕一般人提到佛、法、僧,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讲到佛,就会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说到僧,马上想到出家人,这不是真正的归依处。三归依讲的佛,是自性佛,就是你自性的觉悟,也就是本觉。马鸣讲的「本觉本有」,你要依你本有的本觉,这就对了。你不能依你的错觉,不能依你的不觉。你从你的错觉,从你的不觉,回过头来,依你本有的本觉,这叫归依佛。所以释迦牟尼佛讲归依佛,并不说你归依我释迦牟尼佛,佛没有这个说法。这非常重要的,归依自性佛,就是回头依靠自性觉,千万不能搞错了。搞错了,你要依靠泥塑木雕的佛像,要依靠它,那俗话常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是不可以的,这是大错。归依自性佛,实在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说的「舍识用根」。第二是归依法。法是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都没有错误,这叫法宝。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真实智能。佛经常讲的般若智能;般若智能就是自性的法宝。我们在这个世间,对人、对事、对物,如果我们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佛教我们必需从一切错误回过头来,依靠自性本有的智能,这叫归依法宝。三宝里面,佛灭度之后,是以法宝为中心,以法宝为主。换一句话说,是以智能的经典为主。智能毕竟不是短时期能够恢复的,当我们智能没有开,这个时候怎么办?佛告诉我们,佛为我们所说的一切经论,就是佛对于宇宙人生的正知正见。暂时给我们做一个标准。所以我们自己智能没有开,我们就依照佛的经论,凡是我们所想的,把经典展开来对照对照,佛是这个想法,我也是这个想法,证明我的想法没错,我的见解是正确的,是正知正见。譬如说,佛教我们要孝养父母,要奉事师长,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而我也是这个想法,这就证明我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假如我的想法跟佛所说的不一样,那你千万要记住,我们想法一定错误,绝对不是佛在经上的想法、看法错误。千万不要以为佛是三千年前的人,他的思想那有我们现代进步!你这样想,那就错了。我们这些想法,实在是胡思乱想。不要认为科技这么发达,而我们还要用这么多的机械工具,才能把音声记录下来,把影像记录下来。佛菩萨不用这个,过去世、未来世,他统统都知道,他不要用录像机。他有能力把十方世界显现在你面前,就像电视一样,而且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他不需这些机械工具。那是什么能力?是正知正见。性德功能能生万法,可以做得到。我们今天发明这么多机器,都是妄想发现的,比起佛菩萨无量的神通实在差得太远了。所以我们要肯定、要承认,佛在经典上所讲的是真的,是正确的。我们要把自己的成见舍弃,要依照佛所说的来修行。不过说到这一点,我们又要注意到一桩事情,什么事情呢?「经」有假的。假如我们遇到假的经典,被人骗了,这个上当就大了。尤其是近代,提倡民主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谁都可以写书。不像从前。从前经典传到中国来,是经过当时的专家学者监定,由国家统一颁布,证明这一本经书是真实的。历代祖师对于经论的注解,也要经过当代高僧大德证明,他讲的没错,确实符合佛的意思。这样呈报给皇帝,皇帝批准,他这部书才可以流通、才可以印行。不像现在,现在没人管制了。所以我们要查明看经、读经,一定要读真正的经典。真正的经典跟假经如何辨别呢?辨别不难,可查大藏经。大藏经里面所收的,决定是真的。在此时此地,我要劝同学们,要看中国古代的大藏经。为什么呢?现在人编的大藏经,有些作品,没有经过权威的审查,就收到大藏经里面去。所以现代编的大藏经不及古代编的大藏经。所以你要读大藏经,至少要读清朝以前的版本,比较严谨可靠。清朝大藏经就是干隆时代所编的,叫「龙藏」。现在台湾把它缩印成一百六十二册,称为「干隆大藏经」,这是我们中国历代编大藏经最后的一部。民国年间当然也编了很多,但是我刚才跟同学说了,没有经过权威的审查,怕有人掺假在里头。在干隆以前绝对没有掺假的,因为经典的流通,是要经过皇帝批准的。皇帝根据当时的高僧大德的审议,所以非常严格。这样我们才能够辨别那个经是真的,那个是假的;那个注解值得看,那个注解可以不必看。这是一个选择的标准,一定要虚心,对佛要相信,深信不疑,要能够舍弃自己的成见,接受佛菩萨的教诲。第三是归依僧。僧不全是指出家人。僧是什么意思呢?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现代人很可怜,不如古人。你看看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甚至于到生理的染污。我昨天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说过,不但我们今天身心受到严重的染污,我们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平衡了,这是大地的染污。听说天上臭氧层也破了几块,天也有染污,不得了呀!天、地、人统统都有严重的染污。佛教给我们从这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靠清净心。今天环境污染是大家都已经意识到的,所以许多国家政府都提倡环保,保护一个清净的环境。这个环保工作能够有效吗?很有问题。问题在那里呢?还是佛跟我们讲的,佛说「依报随着正报转」。假如我们的心理染污,不能够净化,我们环境的染污就没有办法达到清净的标准。所以要想把环境的染污改善,必需先从净化人心改起。这是三归的第三个归依处,是从染污回归到清净心。僧宝不但含有清净的意思,还有和合的意思。我们观察世界今天国家与国家不和,宗教与宗教不和抔抔,众生生

\

活就非常痛苦。所以佛教给我们「六和敬」,六和敬是佛弟子必需要修学的课目。所以「僧」的意思是有「清净和敬」之意。我们从不和不净回过头来,依六和敬,依清净心。这就是初入佛门传授给你学佛修行的纲领。这个纲领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够改变,都不能离开的,所以它是学佛绝对的纲领,真实的纲领。归依佛,觉而不迷;归依法,正而不邪;归依僧,净而不染。所以三归依是觉、正、净。以后人家要问你:「你学佛了,你修行,你修什么?」我们能说得出来,我修「觉、正、净」。你们学佛,学的什么?我学的是「究竟圆满的智能」。我修的是觉、正、净;觉正净达到圆满的程度,无上正等正觉就得到了,这就是成佛。究竟圆满的智能要怎么样才能得到?要修觉正净才能得到。这是我们学的、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人家要问:「你用什么方法修?」方法就是佛家讲的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门径不是一定的,是可以活活泼泼,时常变换来使用。可是要记住,目标不能变换,就是觉、正、净的目标不可以变换,方法手段可以常常变换。我们今天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所提倡的,「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所提倡的,我们采取这个方法作为主修。除主修之外,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法门来配合,这叫助修。在助修方面,我们提倡五德,用五德来帮助我们修养身心。五德是孔老夫子所修的。论语说,孔子的学生聚会在一起,大家来说说老师有那几样德行?同学们共同承认的有五德:「温、良、恭、俭、让」。这是我们中国圣人,我们以他作榜样,以他作标准,我们要学五德。五德是基础的基础,从五德上再奠定三福。「三福」是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佛给我们说的。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他们是怎么成佛的?都是从这个基础上修成。因此我们学佛,将来想成佛,当然不

\

能离开这个基础,这是非常重要课程。由三福再进修六和,六和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三福做不到,六和是不可能的。六和敬,第一是「见和同解」;见和同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建立共识。假如我们全世界的人,我们的思想、见解都很接近,世界就和平了,就不会有争执了。所以佛教育是对于尽虚空扤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建立共识,这个共识实在是太高明了,是自性的共识,我们不是跟着释迦牟尼佛走。所以释迦牟尼佛高明、叫我们佩服。他不牵着我们鼻子走,他叫我们每一个人顶天立地,发挥自性的智能德能,不是学他的,是开发自己自性的智能德能。这个教学的理念,真正叫人心服口服。第二是「戒和同修」。戒和就是说守法,人人培养成一个守法的观念。大家见解很接近,大家都能守法,社会安定繁荣,天下太平自然实现。六和敬里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利和同均」。今天这个社会上,许多人知道,就是财富差距,不要太大,愈接近愈好,这就是财富的平均分配,人心就平了,就不会有争执了。当然这个财富平均分配,是很高的智能,是真正的修福。因为人的财富绝对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呢?每个人修的福报不一样,每个人修的因不一样。有人种树,他就收果实;有人不种树,他就没有果实收。有收成的要分一点给你,就要人家肯慈悲布施给你才行呀!所以这一种事实真相,唯独佛法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一面劝有福报的人要照顾没有福报的人,同时劝没有福报的人要多多修福。你到来生来世,你的福报跟他一样,甚至还超过他,所以这是本末统统兼顾到了。唯独佛法确实殊胜,能够治天下太平。有了三福六和的基础,从这上面才能建立真正的佛法,「戒定慧」三学,这是三乘共学。由此基础再建立大乘佛法,就是「六度」,菩萨六波罗密。由六波罗密再建立一乘佛法。像「法华经」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我们修学净宗的同学应知,我们是以孔夫子的五德作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从这个根本上再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是佛陀教给我们的,很容易记忆,课目也不甚多,五个科目作为我们的助学。正助双修,我们这一生所希求的幸福快乐、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祥和的社会,是一定可以得到的。由此可知,既然认清楚了,又发心拜了老师,就要认真的修学,希望能达到我们教育理想的目标。这是给诸位授受真实的三归依,是归依自性三宝。自性三宝之外,还有住持三宝。什么叫住持三宝呢?就是形式上的三宝,形式上佛像是佛宝。佛不在世了,佛像不论是塑造的,或是彩画的,或者是现在照像影印的都好。供养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不忘本,我们见到佛像,常常想到老师的教诲,纪念老师的恩德。像我们中国人不忘祖先,祖先去我们再远,面貌也不知道,我们还供一个牌位,「历代祖宗神位」,常常想到祖先,这是不忘本,这是培育厚道,心地厚道。第二个意思是提醒我们见贤思齐,老师成佛了,我也要成佛,提醒我们归依佛。一看到佛像,我要归依觉,我要觉而不迷。它有这个作用,否则的话什么人会时时提醒你?没有人提醒你。人家提醒你,你还嫌他啰嗦。所以用这一尊佛像提醒我们归依觉。「经书」,不但看到书本,就想到归依法,我的见解思想要正确。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要一尘不染,要和睦待人,所以住持三宝很有好处。出家人穿著僧服,你受过三归依,看到出家人自然就想到要六根清净。你看到一般人是想不起来的,你看到我这个样子会想起来呀。住持三宝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学佛的同学,在家里设个小佛堂,供养三宝:佛像是佛宝;菩萨像就是僧宝。如我们供养西方三圣,观音、势至是僧宝,他是佛的学生,他是我们的学长;经书是法宝。家里供养三宝具足,时时刻刻使我们不忘自性三宝。「无量寿经」,是我们近几年来特别提倡的。这一本经书的内容非常圆满,经文不长,很适合现代人修学。经题上就把整个佛法的宗旨、目标、修行方法,全都显示出来了。这是一部经的不可思议,我们学佛的人求什么?我们求无量,自性功德是无量的。经上讲的「无量寿」,无量寿是无量的一个代表;无量的寿命、无量的智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无量的财富,一切一切的无量,我统统要求,自性本具无量性德。六祖大师开悟时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皆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我今天求的是明心见性。「庄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真善美慧。真善美慧在我们这个世间是有名无实。什么地方有真实呢?自性里面是真实的,显示在西方净土是真实的。所以如果你向自性、向内求,真善美慧具足,就是美好、一切美好,是性德的形象。修学的方法就是经题中「清净」。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你看修行的三大纲领就在经题上给我们显示出来了。不但这五个字是三宝,也是三学,三学就是包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清净」是「戒学」,就是律藏,「平等」是「定学」,就是经藏;「觉」是智能,是「慧学」,就是论藏。所以这五个字是三藏,又是三学,又是三宝。你看看这部经典虽然薄薄一册,它把整个佛法都浓缩在其中。如果我们工作很忙,没有很多的时间来研究佛教的经典,你从这一本经下手就可以了。这一本经果然贯通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那一部大藏经,你也整个贯穿了。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所宣说的无量无边法门,也不能超过其外,因为皆不出一心故。所以这一本「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可以说是一切经的浓缩,是一切经的精华,这是在此地特别介绍给诸位。如果我们想归依,三归依落实来说,你依照这一本经典的教训去修学,你受的三归依就达到究竟圆满了。今天我把三归依的大意传授给诸位,你们要真诚的接受。在佛菩萨面前恭恭敬敬地将归依的誓词读三遍,这个誓词是要从内心发出来。我真诚心发的誓愿,我愿意作佛的学生,我愿意跟佛学。净空为你们作证明,我是你的证明老师,是传授你三归依的老师。本师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一定要记清楚的。不能把我看作本师,说是归依净空法师,那就错了,那就大错了。我们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是三宝弟子。三归依的大意就说到此地。下面就是三归的仪式,仪式简单而隆重。此处有一个「归依证」,归依证上的誓词是弘一大师依照戒律里面摘录出来的。大师告诉我们,他说这个仪式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给弟子们传授三归依所用的誓词,所以我们也就采取这一个誓词,既不忘本而且它非常的简单,容易受持。大家一定要以至诚心、清净心、慈悲心、恭敬心,在佛菩萨圣像前,随我语音,慎重宣誓,誓作三宝弟子,自今以后,依佛教诲修行,求生净土,广度众生。一九九四年六月佛七圆满日修订于新加坡居士林 净 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

以正视听成语名称以正视听成语拼音yǐ zhèng shì tīn...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毁为罚成语拼音yǐ huǐ wéi fá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以毛相马 以毛相马

以毛相马成语名称以毛相马成语拼音yǐ máo xiāng mǎ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