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三、机锋转语 (四)面对“腊月三十日”的转语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7 10:36:03
三、机锋转语 (四)面对“腊月三十日”的转语  面对“腊月三十日”的转语  真正的佛教徒,是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八个字贴在鼻尖上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了生脱生,得大解脱”,也就是要达到对生命和智慧的自由和自在。  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人生大事。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rdq
三、机锋转语 (四)面对“腊月三十日”的转语
  面对“腊月三十日”的转语
  真正的佛教徒,是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八个字贴在鼻尖上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了生脱生,得大解脱”,也就是要达到对生命和智慧的自由和自在。
  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人生大事。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解决这个大事而设立。不论戒定慧、止观、六度般罗蜜、显教、密教,都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展示其中的力量。以净土宗而言,它要求信奉者在。“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以禅宗而言,则要求禅者在“腊月三十,不要手忙脚乱”——腊月三十过年关,算总账‘这一期生命结束时,怎么办呢?何去何行呢?
  佛教认为,只要平常的戒定慧上了手,念佛得了法,谢世的人是可以“乘愿而去”的,就是以自己心愿之力,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修净土的当然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一些著名的大法师,如东晋的道安、唐代的玄类、近代的太虚等,则发愿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内院”,——以后可以追随弥勒菩萨降世人间,再为人类作贡献。当然,对于那些修行不力,业行不净的人来说,则随其“业力牵引”在“六道轮回”中不自由的“流转生死”了。
  禅宗自称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向上一路”,它面对生死时的态度自然与佛教其它宗派有所区别,对生死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特点,而面对“腊月三十”时更有与众不同的风光。禅宗认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法法平等”,似乎不太注重对过去未来的追求,而坚定的把眼光和脚步放在“现在”这块坚实的土地上,并且“不移不易”。禅宗认为,对“现在”都把握不了的人,怎么能去奢谈“腊月三十”呢?哪有资格去谈“腊月三十”呢?
  佛教“十二因缘”的教理,是对生命现象、生死流转的系统解释。禅师们当然不会否认这个涉及佛教根本立论的教理。禅师们既然强调“顿悟”,而“顿”就离不开现在,把“顿”这个关节点放在未来,就是“渐”而非“顿”了。所以禅宗立足于当下的解脱,趋向于对这个“十二因缘”的当下超越。在禅宗的公案中,有许多是直接面对生死的。前面我们所看到道吾与渐源的公案,看到邓隐峰的公案,看到的九峰道度与首座,“自有娘生的衣裤”的那位苦行者与云居道磨的公案,都是有关生死的,下面我们再举一些公案,体会一下禅师面对生死时的究竟作为。
  师(黄檗)曾教众在洪州开元寺,裴相公(裴休)一日入寺,见壁画,乃问寺主:“这画是什么?”
  寺主云:“画高僧。”相公云;“形影在这里,高僧在什么处?”寺主无对。相公云:“此间莫有禅僧么?”寺主云:“有一人。”相公遂请师相见,乃举前话问师。师召云:“裴休!”休应诺。师云:“在什么处?”相公于言下有省。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集》)
  这是一则精采的公案,画像中的前辈高僧到什么地方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自己在什么地方呢?人们的那个“自我”,平时迷茫于万事万物之中,许多人在八方寻找“自我”。这个“自我”在“现在”尚不知所在,何况到了“腊月三十”那天。黄檗禅师指名道姓的那么一喝,使裴休那个陷在千我、万我中的那个“真我,”一跃而出,这样的体会是直接、生动和强烈的,决非是知识和理论所能达到的效果。这个“真我”一经跃出,用禅宗的话说,只要“保任”“护持”得力,那就会“明明历历”,“一灯能破千年暗”,生死和涅槃就在这个交会点上合而为一了。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了。不论上天入地,只有这个“真我”与自己形影不离,这个“真我”若是“觉”,那就无处不净土;这个“真我”若是“迷”,那就无处不地狱了。所以,禅宗强调“顿悟”,强调“当下一念”的明历,的确是中的之语,抓住了万法的核心,有了这“当下一念”的明历和觉悟才有了自由和解脱,至于以后又到什么地方去,“乾坤本一室,来去不动步”,本身就在大涅架之中,还会有什么来去呢?还会理会那个俗人们才会生畏的生死吗?
  当然,生死不是小事,要在“当下一念”中牢牢把握住它,并超越于它,必须有相当的火候,那些“惺松小歇场,自以为悟”的,到“腊月三十”必然“手忙脚乱”。所以平时的涵养提持必不可废,禅师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问题常常是敲打着的。
  云岩禅师病重的时候,道吾问他:“如果离开了这个臭皮囊,我们会在什么地方相见呢?”云岩说:“不生不灭处相见。”道吾说:“你怎么不说不生不灭处,也不求相见呢。”
  这里是面对生死时所下的“转语”,是对禅师们的严肃考核;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若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丝毫糊涂的念头,那就会遗笑于他人。坐脱立亡,说走便走的功夫在佛门中屡见不鲜,那些戒定慧功夫上手的老和尚大多有这个本狈,但是否眼明心亮的“走”,是否“九贪九者”地走,如石霜庆诸禅师所说的:“休去,歇去,冷漱揪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许多人是摸不着魂头的,如他那个立即可以“表演”坐脱立亡的首座弟子那样。尽管可以来去自由,但是眼睛不亮,不下了那个“转语”。道吾与云岩的这番话,也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发的。下面我们连续地看几则有关公案。
  药山禅师忌辰那天,云岩为药山设了斋供。有和尚问:不知先师还来不

来?”云岩说:“来不来?大家在这儿设斋供为的是什么呢?”这里既是机锋,又是转语.但应落在什么地方呢?再如洞山良价禅师在云岩参学“毕业”后,向云岩辞别时的对话:
  师辞云岩,岩曰:“什么处去?”师曰:“虽离和尚。末卜所止。”曰:“莫湖南去?”师曰:“无。”刁:“莫归乡去?”师曰:“无。”曰:“早晚却回。”师日:“待和尚有住处即来。”曰:“自此一别,难得相见。”
  师曰:“难得不相见。”临行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邀得师真否,如何”抵对?”岩良久,曰:“只这是。”
  师沈吟,岩曰:“价闍黎,承当个事,大须仔细。”师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
  (《五灯会元·卷十三》)
  “待和尚有住处即来”,洞山这一句问得极险,人们生生死死,住处在什么地方呢?“百年后,“只这是”,又是什么意思呢?洞山当时尚未彻悟,尚有“涉疑”,所以云岩郑重指出:“承当个事,大须仔细”,而洞山后来也因“过水睹影”方得明白。后来洞山把云岩的“真”——画相挂出来供养时,又引出一段佳话:
  他日,因从养云岩真次,僧问:“先师道‘只是’,莫便是否?”师曰:“是。”曰:&ldquo

\

;意旨如何?”师曰:“我当时几错会先生意。”曰:“末审先师还知有也无?”师曰::若不知有,争解怎么道;若知有,争肯怎么道。”
  (同上书)
  “只这是”是什么?是画像的那个“真”吗?是灵魂吗?是当下的一念吗?是自我吗?都不是。那又是什么呢?这个谜底,只有自己去揭。
  “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这个“有”是什么呢?指云岩禅师本人吗?精神吗?无所不在的宇宙意识吗?说不清楚,这个谜底,还是留给自己去揭。
  “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惩么道。”洞山禅师在这个问题上玩“魔方”,“知有”、“不知有”,变来变去,把旁人丢入生死的迷雾之中,让其自己去苦参。因为这个问题,包括这些公案本身,这段文字本身,都决非理性或逻辑推论可以解决的,决非文字上可以阐述的,这是禅师们面对生死的转语。“转”就不可能有一单纯笔直的思路,“转”就是实相和本体,不如实进入这重境界。连雾里看花的感受都谈不上,又怎能说与人呢!所以洞出当时也“几错会先师意”,何况他人。但这出戏尚未演完:
  师因去岩讳日营斋,僧问:“和尚于云岩处得何指示?”师曰:“虽在彼中,不蒙指示。”曰:“既不蒙指示,又用设斋作甚么?”师曰:“争取违背他。”
  曰:“和尚初见南泉,为什么却与云岩设斋?”师曰“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曰:“和尚为先师设斋。还肯先师也无?”师曰:“半肯半不肯。”曰:“为什么不全肯?”师日:“若全肯,即辜负先师也。”问:“欲见和尚本来师,如何得见?”师曰:“年牙相似,即无阻矣。”僧拟进语,师曰:“不跟前踪,别请一问。”僧无对。问:“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师曰:“何不向无寒暑处去?”曰:“如何是无寒暑处?”师曰:寒时寒杀闍黎,热时热杀闍黎。”
  (同上书)
  这不是“优哉游哉”的公案,远没有文人秀士咏花讽月的那种悠然和“禅”味,完全是面对生死这一问题刀刀见血的“实战片”。首先,洞山摆明了自己的位置:“虽在彼中。不蒙指示。”后来雪峰也曾说过,他在德山那里是“空手来,空手归。”道由心悟,非自传授。六祖说:“自修、自行、自球这个“绝对的自我”,才不受时间、空间和生死的陶冶和局限,才能有解脱和自在。所以洞山说;“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道由己悟,由心悟,他人说破,——受到指示的是他人的,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悟得的才是真的,才不会在生死面前张惶失措而败下陈来。至于“半肯半不肯”,是洞山禅师对他学生的“不说破”,说破了就会“丧我儿孙”——使他人不得自悟。所以当被问及“和尚本来师”时一一是释迦牟尼佛呢,是云岩禅师呢,还是洞山禅师自己的“佛性”呢?洞山回答说:“年牙相似,即无阻矣。”相马必相牙,相人也要相牙。现代医学常用牙齿来判断有齿动物的年龄,这种方式在中国是古已有之。洞山这里的意思是当人体会到自弓那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后,什么老师不老师,生死不生死之类的疑问都向一扫而空,就会有“事事无碍”的自然功用,这时“本来”也好,“本来师”也好,全都是多的话了。最后一句,那个和尚问得最“毒”,“寒暑到来,如何回避”,也就是生死关头,怎么回避呢?洞山的回答,表明其禅修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何不向无寒暑处回避?”但这个“无寒暑”——不生不灭的东西是什么呢?在哪儿呢?不产天堂,不在地狱,也不是佛国净土,“寒时寒杀闍黎,热人热杀闍黎”,——就在目前的生死之中。
  生死的问题不是当生死到来之时方才面对着的,有的哲学家说过,人一当诞生时,就面对着死亡,生命度过了一天,距离死亡的时候就接近了一天。禅宗更直截地认为,生与死是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不二。这又决非是一种知识或认识,而是精神的本身实质,也是生命的本身实质。人们执着于现在、过去和未来的这种分段时间,当然对于生死就有个解不开的谜团。而禅师们明白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一,在其中不加分别,只有一个永恒的“现在”。甚至这个“现在”也放下而不执着,这时还有什么对生死的疑惑呢?这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必须自己去加以解决。洞山禅师面对生死下了不少转语,当他直接面对死亡时,情景又如何呢,是遗笑于人还是为他人所赞叹呢?请看下文:
  师(洞山)不安,令沙弥传语云居(道膺),乃嘱曰;“他或问和尚安乐否,但道云岩路次相绝也(准备与早去世的云岩禅师会面了)汝下此语须远立,恐他打汝。”(知子莫如父)沙弥领旨去,传语声未绝,早被云居打一棒,沙弥无语。师将圆寂,谓众曰:“吾有闲名在世,谁为吾除得?”众皆无对,时沙弥出曰:“请和尚法号”(有眼不识泰山,则非泰山)师曰:“吾闲名已谢。”(清扫干净)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有。”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师曰:
  “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审和尚如何看他?”师曰:“老僧看时,不见有病”(这个“我”,那个“我”须看得明白)师乃问僧:“离此壳漏子,向甚处与吾相见?”僧无对……乃命剃发、澡身、披衣,声钟辞众,俨然坐化(真是从容不迫)。时大众号恸,移辱不止。(可惜明师,也说明法不私人,道在人得)师忽开目谓众曰:“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
  (他去能回,千古只止一例,但这里未免惊世骇俗,也未免拖泥带水了)复命主事办愚痴斋(好个“愚痴斋”,能去人愚痴否?)众犹慕恋不已(未能去其愚痴,好在云居一人在外),延七日,食具方备(故意挽留其师)师亦随众斋毕,乃曰:“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遂归方丈,端坐长住。当咸通十年之月(870),寿六十三。
  洞山禅师圆寂是极为风光的,“预知时日,安然坐化”对他而言大概早就是到家本领。有关的“转语”,后来成为验记他人的科律,化去而能来,来而再去,据史料所记录的,可能仅此一例。洞山是自觉自由的,并非被动的、不自由的如此这般。所以机锋转语不是说着玩的,不是用着逞能的,这可是禅师们如实修炼和体证的自流露,鹦鹉学舌类的、相声类的机锋转语,如《世说新语》内所记载的许多,最多是机智而已,谈不上洞山禅师这样深层的内涵。
  洞山于公元870年圆寂,在此之前,德山禅师和临济禅师分别于865年、867年圆寂,而赵州禅师因其一百二十岁的高寿,直到897年才圆寂。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三位大师的临行风采。
  师(德山)因疾,僧问:“还有不病也无?”师曰:“有。”曰:“如何是不病者?”师曰:“阿耶!阿耶!”师复告众曰:“们空击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
  洞山是:“老僧看他有分”;“老僧看他,不见有病。”而德山的回答也怪,那个“不病者”就是病得大声呻吟,但恰与洞山那个“无寒暑”的“杀”如出一辙。再看临济:
  将示灭,说传法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名离相人不票,吹毛用了急须磨。”
  复谓众曰:“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三圣出曰:“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师曰:“己后有人间,你向他道什么?”圣便喝。师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坐而逝。
  (《五灯会元·卷十一》)
  洞山圆寂时要其弟子除其“闲名”,德山圆寂时要其弟子“梦觉觉非。”而临济则是要其弟子灭却其“正法眼藏”。禅师们惯于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有意叫人摸不着头脑,‘并体会到这个捉摸不着的“东西”,万万不可执着于某事某理。临济的“传法偈”极其著名,禅宗内的许多功用都在其中。“吹毛用了急须磨”《水浒》杨志卖刀的故事谁都知道,禅宗要人悟、要人得的就是那个被称为活般若的“吹毛剑”啊!自己的那个“离名离相”的“吹毛剑”是什么呢?再看赵州禅师:
  师因赵王问:“师尊年有几个牙齿在?师曰:“只有一个。”王曰:“争吃得物?”师日:“虽然一个下下咬着。”将谢世时,谓弟子曰:“吾去世后,焚烧了不用净淘舍利。宗师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斯不可也。”令小.师送拂子一枝与赵王,传语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的,师于戊子岁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终。”
  (《古尊宿语录·卷十三》)
  赵州禅师风趣一生,临归西时反平实无奇,不过“下下咬着”,“一生用不尽的”也只有赵州禅师才道得出来。这与防济禅师“传、法偈”中既“离名离相”,又“真照无边”的‘吹毛剑”,和洞山禅师“辞世偈”中的“忘形泯踪”的“空里步”(武侠小说家又可以把这个“全里步”和“吹毛剑”演七为绝世武功和利器了)是一是二是三呢?辞世和在世,修行的因果关系又何在呢?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