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三分师徒,七分道友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7 10:39:30

\

三分师徒,七分道友   星云法师   "大师!您有千余名出家弟子,百万在家信徒,您是怎么领导他们的?"每回我在受访时,听到这个问题,就不禁想起我伟大的师父志开上人曾对我说过的话:"三分师徒,七分道友。"他是栖霞佛学院的院长,平日不苟言笑,对我十分严厉,但是从好几件小事情来看,他其实是一位通达事理的长者。   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早课刚完,天色未明,大家正在晨跑,我发现一条人影戴著帽子在前漫步,于是我以班长身分,大叫一声:"你这个拖拉鬼,还不快一点跟上前面的人!"再定睛一看,竟然是院长家师啊!他居然没有生气,反而还对我微微笑著。他虽然经常对我责深言切,但有的时候,他也给我转圜的余地,让我感到他不仅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益友。   在我心目中,家师真正的好,不仅在于他的明理严教,也在他那恢宏的器识与开阔的胸襟。从大陆到台湾,从丛林道场到子孙寺院,我见过不少师父,他们收徒弟进来,或服侍防老,或继承家庙,或为谋道粮,或增添气势,而我伟大的家师则送我到各处参学苦修,让我在大众中薰修磨炼。   一九四九年,家师听说我将赴台湾参访,不仅办斋送行,还给我两枚银元以为途中不时之需。家师那种为众育徒的慈心悲愿永远深印在我心中。   自古以来,前辈大德们的师徒传灯,心心相印,我只能仰望羡慕,何敢相比?何况我一生中,为徒不孝,为师不严,但想到恩师和古德所云"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确实是我戮力以赴的目标。   从家师的为教培才,我意识到收徒度众确是一件非同小可的重责大任,所以尽管刚来台湾时,曾有许多人想随我出家,但我自忖一介云水衲僧,居无定所,又没有自己的寺院道场,无法尽到教养的责任,岂不反而愧对弟子,故均予婉拒,转而介绍给其他善知识。像慧瑞、明藏、觉律、普晖等,都是在这些因缘下,皈投到印顺、白圣、月基及德熙法师等人座下。其他的在家徒众由我介绍到其他道场参学者,也是不计其数,像黄丽明三十年后,还是又回来拜我为师;翁觉华在如熹法师处忠心耿耿地奉献了四十载青春,不久前与我不期而遇,泪流满面,欲言又止,彼此虽无师徒传道之实,但这份佛法因缘也不曾因时移事迁而中断无痕。   数年前,我应邀到宏法寺、澄清寺等道场说法,有许多过去数十年前结缘的在家信徒见到我,向我跪哭,请求我原谅他们成为其他寺院的护法。其实我一生只是为佛教,为众生,为国家,为社会培育徒众,从没有想要占为己有,因此,我对他们说:"大家所拜的佛祖都是同一个,到那一家寺院道场不都是一样吗?"   说起自己收徒剃度,是三十年前在雷音寺落脚以后的事了。最早的出家男女弟子是心平与慈嘉、慈怡、心如等数人,那时我虽然经济困窘,但还是勉力凑钱,发给他们红包,而且亲手为他们制作僧衣,从买布到染色,从剪裁到缝纫,都是我帮忙完成的。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他们接到僧衣时那种欣喜的神情。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在本省,需要身怀相当财物,并自备衣单者,方能如愿披剃,而我却常常为了成就弟子出家,不惜牺牲自我。记得曾有一个年幼女孩向我请求剃度,我答应她后,她竟然还附带条件:"我要先穿一次牛仔裤、玻璃丝袜后,才要发心出家。"于是,我从日本回国时,托人购买。回国通关时,关员开箱检查,取笑说:"出家人竟然买这些东西!"天下父母心,有谁能了解?   三十年前,还有一位徒众为学佛而逃离家门,我念他仓皇离家,没有携带一衣一物,所以即刻掏出五百元,没想到他却对我说:"那么俗气做什么?"二十多年前,一位小姐来山念书,我见她脚蹬高跟鞋,身穿迷你裙,来参加早晚课诵,于是拿了三千元给她,意在资助她添购海青、制服、棉被、文具等日用物品,她竟然当下拒绝,并且说道:"不要想用金钱来买动我的心!"   虽然有好几次令我愕然的经验,我还是不曾失望,看到别人有心学佛,总是欢欢喜喜地关怀帮助,凡有所匮乏,我也想尽办法,满足所愿。我不但供应日用物品,衣单嚫钱,连春节时都未尝少发过一份红包。记得一九六四年在寿山寺,眼看著年关将近,无奈阮囊羞涩,为了赶在除夕夜发给每一个人两百元压岁钱,我还是冒著寒风细雨,在除夕夜等候信徒前来进香。   近十年来,经济稍微宽裕,每次出国弘法之暇,我常常进出百货公司,购买便宜的纪念品,带回国内送给徒众和育幼院的孩子们摸彩。虽然携带大箱小箱不但行动不便,而且每经过一次海关,总要接受一番拆箱盘问,才能通过放行,但看到徒众人手一份,皆大欢喜的样子,自觉再困难也是值得的。弟子中百般珍惜者固然有之,但是也有些人觉得大家都有,没什么稀罕。姑且不论运送途中的迂回周折,然为师的一番爱心,他们何曾体会?还有些人溜单时,将我送的物品丢弃地上,更是令人见了伤心。也不禁让人想到古德"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名言,而今师情隆厚,徒义何存?   对于弟子日常的衣食住行,乃至疾病医药、探亲路费等一切福利,虽然我都考虑周详,并且督促有关单位张罗齐全,有时还是难免老婆心切。心平、永平开刀疗养期间,我一次又一次地去医院探视,其他徒众卧病吊点滴时,我也经常提著稀饭、酱菜前往慰问……,力有未逮处,则遣侍者携补品、瓜果代为致意。旁人看了,都笑称我是个"孝顺的师父",其实我只想尽一点道友之情罢了。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并不以为自己比徒弟高明,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以外,我更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所以不但延聘名师前来教学,也鼓励他们出外参学游访,经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增广见闻,拓展胸襟。   十八年前,依空到东京大学深造,我亲自陪他远赴东瀛,托付给水野教授;依昱在驹泽大学读书,我去日本看他,他竟然安排随侍我同行的弟子睡在房间,我则伴著日月星辰,在阳台上睡了一晚;心中悬念慧开的生活起居,我专程前往费城的天普大学;想要了解依法的学习情况,我不辞辛劳,去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讲演;甚至我藉朝圣之名,数次至印度,走访诗人泰戈尔所创办的梵文大学,探望正在攻读学位的依华;我乘出国弘法之便,巡视各地道场,其实真正的用意,无非是想看看在海外开山拓土的弟子是否安好。我忍耐风霜雨雪,受著暑热严寒侵逼,这份爱徒之心,恐怕只有为人父母者才能体会。   早期的弟子出国参访,我努力筹钱,自掏腰包,但后来留学的人数日益增多,而常住财力也比以前稍好,我恐怕徒众只知道有师父,不知道有常住,于是改由常住支付学杂费用。虽然如此,每回出国,我还是做"散财老爹",拿钱给他们购买书籍文具,将身上带的盘缠,沿路收的红包全都送光了,才安心回山。去年(一九九四年),我环球弘法,给五大洲的百余名留学弟子每人百元美金,两万元的美钞就这样从口袋里消失了。在飞机上俯瞰渐离视线的青山绿水时,我衷心默祷他们日后能学有所成,对国际佛教的交流有所贡献。 至今佛光山每一个弟子都有出国的经验,有人曾对我说:这样会使一些人才流失,岂不是白费心血?其实,如果真是这样,也可以散播佛法,与大众结缘,未尝不是"传灯"的方式之一。只要尽其在我,努力耕耘播种,一旦开花结果,不一定只留给自己欣赏,也应该让世人共同分享,这原本就是我一贯的度众信念。   东京佛光协会的陈逸民先生有一次对我说:"大师!您真了不起,不说别的,光是适应这么多不同个性的徒众,想必要费很大的功夫吧!"我未曾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我与弟子之间不是上令下从,而是思想的沟通,佛道的交流。所以,我同中存异,欣赏他们不同的性格;我异中求同,居间调和不同的观点。当他们向我请示事情时,我倾囊相授,用心指导;当他们前来告假销假时,我招呼喝茶,款待用餐。我不想以威权强迫他们接受我的意见,故采循循善诱的态度,保其尊严。我不认为自己是至尊至上的,"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观念,让我察纳雅言,广集众议。   在佛光山,每一个人都有自由发言的权利。有时,我才说了一句话,周遭的人也争相表达意见,如同小犬齐吠。有时,我话还没说,徒众反倒先开口:   "师父!您听我说……"   "师父!您都不知道啊……"   真是谁大谁小?尽管有时对于他们所说的话不以为然,我还是耐烦倾听。有人对我说:"他们是弟子,礼应恭敬,你何必要对他们那么客气?"话虽不错,但想到过去古德对于弟子的自矜,曾留下"老为大,小有用"的教诲,这何尝不是"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襟怀?佛寺的山门前面,总是有一尊大肚能容的弥勒菩萨,笑容可掬地接引来者,等到入了山门,回头才看到手持金刚杵的韦驮护法,这正说明了佛门的教育,既有弥勒菩萨爱的摄受,又有韦驮护法力的折服。惟有先让徒众敞开心门,畅所欲言,我们才好观机逗教,以种种方法调伏慢幢,让对方窥见佛法的堂奥。   过去佛光山的人手还不是很多的时候,每到假日期间,来山信徒络绎不绝,我便经常到果乐斋、朝山会馆炒菜煮面供养大众。厨房里锅碗瓢盆和著人声笑语,师徒共聚一堂,协力合作,大家其乐融融,倒也忘了彼此是谁。十年前,我到西来寺弘法时,曾独自一人入厨典座,效率之快速,色香之俱全,至今仍为信徒津津乐道。今年(一九九五年)春节,我为台北道场的信众煮了一道百味斋,大家也是有口皆碑,赞不绝口。不知如此之身教,是否比言教更好?   昔时,闵员外送儿子道明至九华山随地藏菩萨出家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裴休宰相所作的"送子出家诗",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不已。现代的闵员外与裴休似乎更胜一筹,像在佛光山,亲人眷属互相成就,父母、兄弟、姊妹先后出家者,就有四十多对。近几年来,随著时代思想的进步,父母送子女来山出家的更是越来越多,每当听到他们改口叫自己的儿女为"法师"时,除了感动以外,更觉得世俗上所谓大小尊卑,岂有一定?   文殊菩萨虽贵为七佛之师,但在释迦牟尼佛面前,也得礼拜请法;鸠摩罗什与槃头达多之间"大乘小乘互相为师"的美谈,更是传扬千载。禅宗六祖发出"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的豪语,不但在当时令五祖击节赞赏,即便在今日,仍是脍炙人口的名言;黄檗临济师徒之间的凌厉机锋,不仅无碍两人的道声,而且还成为后代佛子参禅的最佳公案。所以"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意味著如果光靠自己,没有指引,则无由因指见月;但一味的依赖别人,则将有如附木之灵,无所成就。   因此,为人父母者,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认知,则子女不仅是自己的骨肉,更是自己的朋友,可以分享成长的喜悦;为人师长者,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涵养,则弟子不仅是自己的晚辈,更是自己的同参,可以互切互磋;为人长官者,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体认,则部下不仅是自己的袍属,更是自己的同事,可以共同承担苦乐;夫妻之间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观念,就能彼此包容,互相尊重。能做到"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缘分,是多么美妙!   (一九九五年六月)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毁为罚成语拼音yǐ huǐ wéi fá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以毛相马 以毛相马

以毛相马成语名称以毛相马成语拼音yǐ máo xiāng mǎ成...

以死继之 以死继之

以死继之...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