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8 10:35:35
  众生因俱生我执,因而产生了很多的烦恼,导致流转轮回,不得解脱。佛传了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就是为了遣除众生贪嗔痴三毒的烦恼,然小乘、大乘和密乘遣除烦恼的方法各有侧重。小乘经论主要调伏贪心的烦恼,大乘经论主要调伏嗔恚的烦恼,而密乘的经续论典主要调伏无明愚痴的烦恼。  第一节 小乘

  众生因俱生我执,因而产生了很多的烦恼,导致流转轮回,不得解脱。佛传了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就是为了遣除众生贪嗔痴三毒的烦恼,然小乘、大乘和密乘遣除烦恼的方法各有侧重。小乘经论主要调伏贪心的烦恼,大乘经论主要调伏嗔恚的烦恼,而密乘的经续论典主要调伏无明愚痴的烦恼。

  第一节 小乘着重对治贪心

  大小乘《俱舍论》都指出,欲界中的烦恼,最突出地表现在异性间的贪着,也就是说,欲界众生视异性间的欢爱为最大的快乐。旁生、人类、阿修罗、欲天等轮回众生,也是因为贪心烦恼而出生,这就是《楞严经》所说的“纯情即堕”。

  众生因有贪爱烦恼,男女间不由自主地相互吸引,绝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围绕着贪爱而发生的,而这些行为大部份是恶业,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把对治贪心立为别解脱戒的最主要内容。

  初学者欲守持净戒,必须先注意男女之间不能经常接触,否则很容易生起贪心,若不能有效的对治这种烦恼,最后将会破很多根本戒,造下极为严重的罪业,这是烦恼自性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认识清楚。

  以上并非针对具体的某人而说的,而是从贪心烦恼过患的角度来谈。但不管是谁,只要还有这类的烦恼,就应该深刻反省,励力忏悔以往所造下这类的罪业。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提出,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经典有直接、间接、附带三种含义。例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直接宣说空性,间接讲“现证五道十地”及“佛地”等的修法次第,《妙法莲华经》、《文殊根本续》中附带有对许多人的授记。所以在讲女人的过患时,不能以为男人有功德,因为对于女人来说,男人也有同样的过患,应知道这是针对各自相续中的粗重贪心烦恼而言。

  佛在《正法念处经》中说:“一个具足清净戒律的男人,若以染污心去看女人,其过失就像地狱中的铜汁烧毁了眼睛一样。”若在今生不能清净此过失,死后会堕入地狱,受铜汁烧毁眼睛和身体的无量痛苦。同样的,一个持净戒的女人,若以染污心去看男人,其过失也与此相同。

  布顿仁波切将《正法念处经》的意义作成颂词:“具戒男人染心视女人,过等地狱铜汁销双眼。”

  《正法念处经》又说:女身是祸殃,损毁现来世,若欲利己者,当远离女身。其大意是,相对于有染污心的男人来说,女人是他的祸殃,今生、来世的安乐都将因之而损毁,因此真想利益自己的人,就应当远离女人,方为明智之举。同样的,对女人而言,男人也是祸水,应该远离。

  跟女人接触是否有过失,主要应以发心去衡量。若心有贪执,连自己的母亲、姐妹的手都不能摸触,如果心无贪执,即使是受了出家戒的僧人也有许多可开许的地方。西方国家,男女都不避嫌,因从小养成习惯,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拥抱等的举动,因他们心无贪执,故不构成恶业。

  因此不论修学小乘或大乘、密乘,在受持戒律时,千万不能产生增上染污心,否则会造下极为严重的业障,故真正发心持戒的人,对外境及人应详加观察,以免为自己制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又经云:犹如愚人执财物,阻其追求后世心,以染污心求欲乐,损毁自己与他人。

  犹如对世间财富非常执着的人,因忙于现世财富的积累,想不到去为后世作点准备一样,以染污心去贪求欲乐的人,不但毁坏了自己的今生后世,连他人今生后世的安乐也同样被葬送。

  佛在小乘经部《律本事》中,曾讲过一个有关五无间罪的公案:

  佛在世的时候,有位学佛非常虔诚的女居士,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相信因果、皈依三宝、最后出家为僧,但她的儿子却深深的贪恋尘世。有一天儿子又想出去和情人约会,被她关起来,儿子央求母亲放他出去,母亲说:“我绝不让你出去造恶业,你若一定要出去,除非杀掉我。”其子在贪心催逼之下,竟真的举刀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事后儿子惊恐的跑到女友家,战战兢兢地告诉她杀母亲的实情。此女大惊,暗思此人既能杀母,他日也会杀我,于是假笑敷衍说:“你先呆在这里,我上楼去一下。”女人上楼后,便大呼捉贼,邻里听到,齐来捉拿,此人只得逃走。

  此人后来渐生悔意,一日他到东方一座城市,遇到一位外道本师。向其求教,外道说:“若想清净业障,那就应先跳进水里,再跳进火里去。”水里、火里进出,令他胆怯,未敢照办。

  后来他又到印度的另一座大城市,偶尔听到一位内道比丘传法,当他听到:“如果真发后悔心忏悔,并皈依三宝,依止具德上师,精进修持,业障完全可以清净,不须感受痛苦的果报”时,心生欢喜,乃发心出家。出家受戒后,他非常精进闻思修。后来有位比丘问他为何这么精进时,他回答:“昔日曾为邪淫,而亲手弑母。”不久他弑母的事,传到佛陀的耳里,佛说:“此人今生故意杀母,犯了五无间罪,其别解脱戒之戒体已不可能得到,故不能留住僧团。”他因而被驱出了僧团。

  他经过长期的闻思修,已深信因果,并对自己所犯的罪业非常后悔,知道自己所造的罪业太大,实在无法和僧众同住,便去没有佛法的边地弘扬佛法,摄受许多弟子。施主为他建了经堂,他的不少弟子已证得了阿罗汉果。他圆寂后,因生前所造的严重罪业,死后即堕入地狱,被狱卒持锤重击昏死过去,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转生在三十三天。他用天人的神通观察,知道自己之所以能转生三十三天,乃得益于释迦牟尼佛所传教法,所以立即生出很大的报恩心。之后,他去印度拜见了释迦牟尼佛。见佛后,在佛前听闻了殊胜的教法,立即得到小乘的见道果(预流果)。

  后来佛陀应众比丘之请,讲述了此人的前世因缘,佛并开示因果的不可思议。依此殊胜因缘,很多人对轮回生起了厌离心,对解脱生起了希求心,最终得到圣果。

  由此可知,染污烦恼心的力量极大,竟能令子弑母,因此凡夫众生,若想得到解脱之圣果,就要依照上师的教言去做,依教奉行,遣除贪心烦恼,最终趣入无上菩提。

  第二节 大乘、密乘也应对治贪心

  佛在大乘的《月灯经》中说:女人是无穷尽,具大恐怖之绳,是故诸佛不赞许,染心执取女人者。

  意即相对于有烦恼贪心的男人,女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在轮回中不能出离,因此女人就像千变万化又极其恐怖的绳索,将男人紧紧住在轮回之中。因此诸佛对染污心,贪执女人之人都不加赞许。又说:“此道不能得菩提,是故不能近女人,犹如嗔恨之毒蛇,智者应当远女身。”

  意即以染污心贪执女人,便永远不可能获证菩提,因此对女人不能亲近,女人就像一条嗔恨心极强的毒蛇,一不小心便会被咬而丢命,因此有理性智慧的人应该远远地避开。

  佛在大乘《三摩地王经》中说:“染心凡夫众,因执腐女身,转生为腐身,堕落于恶趣。”

  意为:如果男人对本为污秽不堪的女身非常贪恋执着,便会作出许多不轨的行为,这对已受戒的人来说,是破根本戒,因其贪着污秽身的果报,来世也转身为具污秽身的众生,若加上作邪淫的罪业,则会堕入恶趣之中。

  有人说:“学密宗可以享受凡情贪欲,贪执凡夫女人。”出此言者,实未曾真正依止过具相金刚上师,没有好好闻思过密宗的经续和上师的教言。莲花生大师说:“初入佛门,凡是增长邪分别念的缘都是违缘;尤其对男人来说,最大的魔障是女人;对女人来说,最大的魔障是男人。除此,对男女二者共同来说,饮食衣服是最大的魔障。”及:“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女人是修法人的魔障。”

  这也在间接的指出,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男人,同样是女性修法的魔障。要知道,我们所修学的无上大圆满,有很多传承灌顶都是莲师传下来的,若不遵循莲师之金刚语,欲成就这些大圆满又从何谈起呢?

  无垢光尊者曾云:“贪执凡夫女人会招致十方的诽谤。”同理,“女修行人贪执凡夫男人同样也会招致十方的诽谤。”

  无垢光尊者作了许多揭示女人对修道过患的金刚颂词,下面引述八则:

  其一:欲求解脱捷径精进者,违缘魔障莫过狡诈女,违背圣者形象众垢骂,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也就是说,欲寻求极快解脱、修行非常精进的人,最大的违缘和魔障,即来之于狡诈的凡夫女人,所谓“狡诈女”,是指那些巧言令色,口是心非,心怀不轨的女人。

  如果贪图这些凡夫女人,便会违背圣者的形象,又因行为不如法,不免会遭世人轻视和垢骂,故无垢光尊者指出,凡夫女人是修行人的世间和出世间法都遭到衰败损耗的根源,告诫弟子应该远离。间接而言,狡诈的男人亦是女修行人的最大魔障。

  其二:谁何虽已进入闻思修,但若遇彼此法即减灭,见未见之果报无限量,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大意是,虽然修行者已开始了闻思修,但如果对女人产生贪执,这样闻思修的功德都会消减乃至灭尽,并出现许多过患,今生能见到的如遭意外违缘、疾病、短寿;所不见的,如护法远离,魔王加持等,后世更会堕入恶趣,而这一切衰损的根源都在于贪执了女人。

  其三:谁何虽已利益于他人,但若遇彼名声遂消匿,事业空耗利益将减灭,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大意是,虽然修行者已发菩提心,并开始利益六道众生,但还未证得圣位,此时,他偶然碰上一个狡诈凡夫女而生起贪心,依此违缘,他的名声便会逐渐消退,且其已有的事业也会损毁,自己的一切利益也会消失。同样,真正学法的女人,虽发起了菩提心,但因偶然与狡诈的男人相逢而生染心,终将导致名声扫地。

  其四:虽为智者但遭垢骂,希求减灭故难利他人,行为下劣故遭俗人笑,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大意是,虽然曾是学识非常渊博的智者,但因贪着凡夫女人而会遭受大众的轻视和垢骂,以前曾经希求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励力祈祷本尊赐予悉地乃至解脱,现在也因贪着凡夫女人之故,这些出世的希求心也减灭,这样,想再作利他的事业,自然也就很困难了。且此时所接触的,都是行为下劣的世间凡夫,他便会逐渐被染污而变得粗俗,此刻甚至连世人也会耻笑他,今生造此罪业,后世肯定会堕地狱。

  一个曾对解脱有希求心,也曾下过苦功夫学法,本可广利众生的智者,最终不但自利利他不成,还落到受世人厌弃的下场,实是可悲。因此凡是真正希求解脱,发心利益众生的男子,必须远离衰损根源的凡夫女人。女修行人也同样应如是警惕。

  其五:虽为尊者,然已破戒律,护法远离众人不欢喜,业障深重,现来世受苦,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大意是,虽然本是一位持戒谨严的尊者,但后来因贪着一个凡夫女人,而破了小乘、大乘、密乘等三乘的根本戒,这时真正的护法和善神都会远离此人,三宝弟子也因其造下的深重业障而不喜欢他,此人不但今生,连后世都会遭到难忍的苦痛。因此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初学男女,都应该严肃的对待这个问题,如果对各自的戒律置之不顾,听任贪心蔓延,渐渐地就会破掉根本戒,甚至退堕到不信因果,舍弃三宝的地步。

\

  尤其是对已受灌顶的密乘弟子,因贪执女色追求世间法,最后还可能导致诽谤金刚上师,舍弃密乘戒等;这样,他所造的罪业,远比魔王波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魔鬼的嗔心等烦恼也会造很多罪业,但因他们得不到灌顶,不可能造下诽谤金刚上师等破密乘戒的罪业。这种恶劣的人,不用去打卦,也可推知他们的出路──堕入金刚地狱受无量苦。这并非外境的缘故,而是自相续中的染污心所促成的恶业。

  金刚道友在同一个金刚坛城,受同一位上师的无上密乘四灌顶,自应互相帮助,乃至未得菩提前不舍离道友和上师,并注意不对他人制造违缘,不诱使他人破根本戒,不做非法行,不造根本罪。因为修菩提心的人,知道天下所有的众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不能故意让父母违背上师的教言,而破根本戒,下金刚地狱受无量痛苦。男众如果有相似的菩提心和大悲心,就不会对尼众造这种违缘,令其破掉根本戒,造下很多业障。

  其六:虽为贤良染污烦恼增,谋求今生恣意享五欲,显相下劣且又染污他,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一个品行高尚的修行人,在贪着一个狡诈的凡夫女人之后,其相续中的烦恼会不可遏制,像上弦月一样迅速增长,不再去追求后世的安乐及究竟的解脱,而沉缅于今世的五欲享受,处处失态;他这种行为还会影响、传染给周围的人,因此千万不要接触这种人。

  无垢光尊者云:无论身处何地,修行人都应引起高度警惕,远离这种造违缘的人,否则违缘来时将后悔莫及。

  其七:具信出离胜法亦精进,但若遇彼只谋求今生,弃解脱道永沉于轮中,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大意是,一个对上师三宝有坚定信心,对轮回有出离心,对解脱有希求心,对佛法有精进心的行者,若沾染上女色,破了根本戒之后,就会追求以今生为主的世间八法,舍弃解脱道。因此,真正修法的男众必须远离狡诈的凡夫女人,在家人自然不必远离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但不能邪淫,否则会造重罪,生生世世不遇善知识,听闻不到真正的佛法,得不到十八暇满的人身而修学佛法。若出了家,乃至未调伏自相续的烦恼执着时,应远离凡夫的异性,因这是修法的最大魔障。

  其八:虽是修习静虑之禅师,但若遇彼善法遂消灭,舍离神山到达闹城边,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在深山独自精进修持佛法的禅师,在还未得证悟成就时,在某些偶然的机会中,遇到狡诈凡夫女人的违缘之后,作非法行,破根本戒,这样修法的功德自然隐没,不由自主地离开了神山,来到充满业障烦恼的城邑闹市,如同世人去作非法行。

  密乘十四根本戒中有“不能诽谤智慧空行母”,那么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是否与这条戒相抵触呢?当然没有,因为该条戒中的智慧空行母是已成就者,并非指“狡诈凡夫之女人”,但即使是凡夫,异性之间也不能诽谤、排斥。

  时下年轻人的特点是贪欲心重,老年人是嗔恨心重。假如男众中有人对出家女众作了违缘,使她因而失去了根本戒,这样这两个人的罪过都非常大。因为女众一生中只能受一次出家戒律,这就像有人一生中只能吃到一顿饭,好不容易饭已捧在手上,却被人抢走一样。这种故意违反金刚上师的教言,来世只有到金刚地狱去消这业障。

  因此心有染污烦恼的初学者,一定要谨慎观察自相续,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的染心。

  第三节 大乘显宗着重对治嗔心

  小乘行人希求自己从轮回中解脱而证得罗汉果,虽然对众生发了嗔心,但因其未曾发起菩提心,故无舍弃众生的过患,所以小乘主要对治三毒烦恼中的贪心,如果没有遣除贪心,则易毁犯四根本戒中的邪淫戒等。而在大乘中,只要生起嗔心损恼他人,就破了菩萨戒。相对而言,大乘中生贪心犯戒作不净行,其相续中还未舍弃众生,而生嗔心犯戒则是舍弃众生了,因此从大乘角度来说,生贪心所造的罪业,远不及以嗔心造罪业严重,故佛在《大宝积经》中云:“贪心犯戒,其罪尚轻,因嗔犯戒,弃舍众生。”在传承上师的教言中也提到,就守持别解脱戒而言,生一百次嗔心,不如生一次贪心的罪业重。就守持大乘菩萨戒而言,生一百次贪心不如发一次嗔心的罪业重。

  若有人因此以为自己是修大乘法,生些贪心无关紧要,这又堕入了偏执,因为我们都已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及三昧耶三乘戒律,这三乘戒律无疑都应该守持清净,况且别解脱戒是后二乘戒律的基础,若别解脱戒不清净,则菩萨戒与密乘戒也就无从谈起。且贪嗔等毒均源于我执,欲得究竟的解脱,须净除我执,因此由我执而生的贪嗔等毒也均须舍弃。

\

  若有人贪嗔等烦恼已趋细微,对戒律恭敬,则可知其修行很好,反之就算其表面上的威仪很如法,但因烦恼粗重,故破戒的机会就会有很多。

  第四节 密乘着重对治痴心

  痴毒就是众生背离实相的分别心念。所谓“实相”,就是法界的真实之相,是空性与光明的大双运。但众生因受分别念痴毒的限制,并没认识、安住在这大安乐的双运境界中,而把本来没有的,执着为有;本来不是的,执着为是,这样生出子虚乌有的世俗万法。但即使在这众生分别念的世俗万法境界当中,也仍有其相对正确的实相与行持方法,如观万物如梦如幻、深信因果、严谨持戒、祈祷上师三宝等,只是众生对此不知取舍。因此在圣者的眼中,众生犹如狂人、盲人,整天行持不如法的行为,至为可怜。

  众生从痴心中,又生出了贪心和嗔心,若将贪嗔痴三毒比喻成一棵荆棘树,贪嗔二毒是树枝、树刺,痴毒是树根。小孩或力量不大的人,遇上荆棘树时应小心的避开或将树枝、树刺折断,才能安全通过,而身强力壮、又有工具的人,就可以直接将荆棘树连根拔掉,清除这个路障。同样的,根器相对不高又不具备殊胜方便的弟子,应先避开或对治贪嗔二毒,而根器较高又有殊胜方便的弟子,就可以直接从对治最根本的痴毒着手,迅速地把三毒烦恼同时遣除。

  密乘即是通过直接以如来的智慧对治痴毒,而迅速遣除三毒烦恼的殊胜法门,具体的方法可在接受灌顶之后,通过上师的窍诀或闻思续典而了知。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