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网
标题

上海真如寺方丈妙灵长老-佛教文化品位与住持正法

来源:法华经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9 10:32:43
上海真如寺方丈妙灵长老:佛教文化品位与住持正法跨越世纪门槛,中国佛教的年轮里,是低回苍老的哀鸣,还是激荡青春的高歌?我们现在必须从瞑想中惊醒,抚键弄弦,引吭迈步了。谁来领土持正法?这是目前教内外普遍关注的大问题。然而,纵使你所见迭出,归根结底要有切实的行动,而关键又在于教内领袖人物们能从善如流,不是抢残守缺,甚至抗拒,只有设身处地的体会,才可能让我们共达妙境。为此,笔者于1998年12月22日拜访

上海真如寺方丈妙灵长老:佛教文化品位与住持正法

跨越世纪门槛,中国佛教的年轮里,是低回苍老的哀鸣,还是激荡青春的高歌?我们现在必须从瞑想中惊醒,抚键弄弦,引吭迈步了。

谁来领土持正法?这是目前教内外普遍关注的大问题。然而,纵使你所见迭出,归根结底要有切实的行动,而关键又在于教内领袖人物们能从善如流,不是抢残守缺,甚至抗拒,只有设身处地的体会,才可能让我们共达妙境。为此,笔者于1998年12月22日拜访了上海真如寺方丈妙灵法师。

妙灵法师生于1928年,江苏东台人。15岁时,依止东台长生庵性仁法师(现年84岁,在新加坡法施林出家。1945年,考入上海佛学院。后四方参学。“文革”中回乡务农,1982年,开始担任上海佛学院教务长,现任副院长、上海市佛协副会长、市政协会员等职。1992年,被推举为真如寺方丈。专研《华严经》,善讲《俱含论》,对天台宗、法相宗也有系统的修学。法师耿直爽朗,在谈笔风声中,开始了我们自由的交谈。

记者:佛教用缘起论来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强调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从而悟达涅槃?涅槃寂静的智慧境界。佛教本身也自然遵循着这种无我,无常的发展规律,而且,佛教正是敢于通动地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才日臻完善,发展壮大的。您如何看待佛教的发展、变化的?。

妙灵长老:佛教二千多年来,随着现实社会而不断演变。中国佛教已不是印度佛教的原始形态。印度佛教与印度当时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缘有关,中国佛教与中国不同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环境有关。佛教产生在印度,但发展在中国。部派佛教时期,南传与北传的都有上座部的大众部,但南传的主张保留原始佛教风味,北传的就较为开放,自由。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儒学、老庄精神影响,适应了中国文化背景,才生根、发展,从而使中国佛教成为大乘佛教的基地。社会在变化,佛教不得不变化、发展,比如,佛教僧团生活形式,在印度流行苦行、托钵乞食,但在中国就行不通。唐代一行禅师提倡苦行和托钵乞食,但最终失败。中国佛教曾发展庄园经济,倡导农禅,适应中国的国情,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不得不改变。当然,佛教的根本精神不能变,也没有变。

记者:那么,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信仰佛教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佛教号称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概数,应机说法应病予药是佛教度化众生的手段,所以,法门无边。现在说来,即实事求是。这表明了佛教慈悲博爱的情怀。但是,佛教并不是只限于满足平庸的人生需求,而最终是引导人们富有崇高的人生智慧,所谓涅槃。然外行人却把涅槃、圆寂等理念视为“死了以后的事”,灰身灭智,误解佛教是消极悲观的宗教。其实,佛教分出有余、无余、无住涅槃,把积极入世度化众生而圆融无碍的无住涅槃,这种体现终极真理的大智慧,当作所有佛教徒的最高理想。三世因果也好,六道轮回也罢,将生命分化出不同境界,实质是用因果报应的伦理之剑,斩断邪恶,共铸“今生”,是“二元论”,所以,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有倡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观实。”

妙灵长老:我赞同这种看法。佛教本是活泼泼的人生智慧,净化人心,净化人间。面向未来,把握现在。《华严经》用四法界、六相、十玄来论述宇宙人生的真理,用海印三昧描绘圆融无碍的佛境,层层展开,互融互摄。十玄门中有“十世隔法异成门”,讲时空九世归于众生一念,相即相入,互具互现。在《入法界品》中,叙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遍访善知识,寻寻真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种献身弘化真理的高贵品质。佛教的精神魅力正缘于此。可惜,当今的中国佛教,沦落为被诬称为“愚昧、迷信”!

记者:近百年来,佛法原本衰微,而急剧的社会变革和空前的人类劫难,雪上加霜,佛教历来依事国主,经世致用。佛教远离社会的主体信仰,除去客观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原因之外,恐怕自身的主体信仰淡化和失落,还是根本的症结。近些年,中国社会拨乱反正,肯定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对新的伦理道德和思想体系的重建,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良好气围,具备了宗教信仰自由的空间。不过,尽管佛教界也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可表面喧嚣掩盖不住自身建设的薄弱,重复历史的弊端,令人怒其不净而慨叹。您认为当前中国佛教界存在的问题有那些?

妙灵长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的形象好坏,关键在于信徒,百出家僧团素质和形象的好坏,而集中表现在佛道寺院的建设上。“文革”后,寺院恢复或重建,信徒发展迅速,佛学院不断增加,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这是令人宽慰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佛教理应水涨船高。但是,在信徒素质、僧团建设、寺庙管理上都存在亟待改除的问题。大致讲来,1.缺乏忠实的信仰。出家为吃饭,皈依为发财,没有理想信念。别说成佛,连如何作人都不谈。戒律松驰,道德败坏。为名为利,不择手段。2.寺院商业气太浓。佛寺多处在都市名胜,旅游文化世所必需。但寺院不是商场,迎来送往,只为收钱。现在不少地方,寺院“公私合营”,纯粹成为商业公司,为个人谋利润。僧人成为点缀,还乐此不疲。经营势必取代信仰,久而广之,将从根本上动摇佛教立世之本。3.文化素质太低。要有紧定的信仰必先认识理解佛法,不论出家在家,相应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素养必不可少。寺院内不讲经说法,只重经忏烧香,悟性再好,世经将疏离佛教或迷信盲从,“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固然不错,但要引进正门。这就要不煌地进行系统的佛学与文化教育。4.封建家长制严重。佛教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熏染,存在旧时代管理体制,难免的事。佛教寺院虽有系统严密的组织管理体制,但主张尊行六和精神,讲究民主平等。僧制中半月自检制,是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讲遵守佛教律仪有必要,但不能流于形式,而忽视信仰内涵。寺院管理要以理服人,不能用粗暴的行政命令〗进行干预行不通,任人唯亲、唯利是图更不利于僧团健康发展。僧象僧,僧管庙,符合政策规定。僧团领导层不能搞封建君臣制,要任人唯贤,坚持改除师徒相承、子孙相授,更不能动辄打香板、践踏人权。寺院搞于孙师徒家天下,不合佛制。佛戒上有“师徒不共庙”之制。这不是为佛教事业,而是为了守着权利,假公济私。总之,寺院要采用社会进步的民主集中制,选贤任能,五湖四海,将那些有坚定信念、德才兼备者选作接班人,住持正法。

记者:法师重点谈了当前寺院僧团的管理体制问题,精当热切,令人感动,太虚大师在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改革时,目的就在于整制这种“宗教化了的宗法制度”。这种封建宗法制度桎梏、甚至窒息佛教积极进取的生机活力,势必将大乘佛教精神局限在“鬼的死的佛教”,而结党营私,心态扭曲,精神歧变,太虚大师的改革,最后归于失败,其关键就在于这种宗法集团的强力挤压。随后,大师创办佛学院,力图从思想与人才的根本上推动,仍历经坎坷。这与他缺少“根据地”有关系。您多年从事佛学教育,又住持颇有前景的寺院,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您有什么具体办法兴利除弊。

妙灵长老:太虚大师苦心孤诣,热心办学,培养人才,著作等身,弘扬佛法,影响深远,应充分肯定。他的失败归罪于旧的体制。佛教为适应社会发展不得不变化发展,但我们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否则,不能轻言改革,避免造在睥混乱。要提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赵朴老一再强调佛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妙湛法师真心实意,大公无私,为发展佛学教育树立了楷模。目前,佛学教育没有统一教材,应学习新加坡有初中高级教材。分级不错,但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四众弟子,这是佛教进步的基础。宗教院校不同于社会大学,但应该借鉴社会办学的经验和利用社会力量。要系统地分宗传授,培养专门研修某一宗派的人才,成就导师祖师。

佛教事业的开展,要以寺院为主体,联系广大群众,走向社会。出家人要以自已的德才处在导师的地位。因此,必须提高佛教的文化品位,使佛教寺院恢复本来面目,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圣地。首先,如前所述,要破除宗法体制,让有忠实信仰和德才兼备者管理寺院,竞争上岗。这关键在于寺院方丈要树立美好形象。寺院要长年不断地讲经说法,要有法定的修学制度,绝对禁止僧人外出跑经忏,松散颓废。突出寺院的宗教价值,导化世俗,而不是突出旅游价值,流于世俗。要利用高尚的宗教文化,净化人心,净化社会风尚。要鼓励支持信徒学习掌握有益的社会文化知识与现代化模能,丰实佛教文化,服务社会人生。要让佛门内“有僧皆佛印,无客不东坡”。

真如寺处于上海市普陀区西北边角,恢复重建于,92年才正式开放。进入寺内气息清新。建筑最宏大的是二层的讲经堂,摆放最多的是宣讲佛法及宗教政策的板报栏,悬挂最多的是书画语录。《真如寺法师共住规章执行细则》共12条规则中有:5.为了提高文化素养,规定时间的学习要准时参加,认真学习、上课、练习,考试自觉按老师规定办理。6.星期六晚上,听法师讲经,不得迟到、早退、随便走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7.坚持每天练写毛笔字,按时上交,不得以各种借口不定悄交。”我还了解到,现在常住寺内的法师大多学有专长,比如毕业于贵州艺术学院图画系山水专业的通艺法师,无臂书法家张文佑居士,还有德才兼备的成乘法师、弘藏法师等。每周六下午,总有数百人聆听您宣讲《华严经》,气氛热烈衷心祝愿法师莲台狮子吼,法筵广长舌!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

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毁为罚成语拼音yǐ huǐ wéi fá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以毛相马 以毛相马

以毛相马成语名称以毛相马成语拼音yǐ máo xiāng mǎ成...

以死继之 以死继之

以死继之...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成语名称以汤沃沸成语拼音yǐ tāng wò fèi成...

最新文章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往似赠...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